农村学校法治教育的价值负载、素养定位 与行动策略

作者: 聂红林

*基金项目:河南省2023年度农村学校应用性教育科研立项课题“乡村学校道德与法治学科培育学生法治观念实施策略研究”(23-HYJJ-403)。

[摘 要]深入实施法治教育,培养学生法治素养,引导农村学生养成法治思维和行为习惯是农村学校教育质量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农村学校要充分认识到法治教育所承载的重要意义和价值,认识法治教育素养定位。通过普及法律知识、树立尊法护法意识、培育守法用法能力、强化自我保护能力等策略,有效开展校园法治教育,不断强化学生法治观念,使之树立法治信仰,培育具备扎实法治素养的现代公民,打造平安和谐校园。

[关键词]农村教育;法治教育;法治素养;教育策略

《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指出:“加强青少年法治教育,使广大青少年学生从小树立法治观念,养成自觉守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靠法的思维习惯和行为方式,是全面依法治国、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基础工程。”对学生加强法治教育,培养和提高学生法治素养是学校教育的重要职责。农村学校因为区域、环境、文化、办学条件等多方面因素制约,存在重形式,轻质量;重知识传授,轻法治理念教育;体系不完整;缺乏实践等突出问题。[1]法治教育长期呈现薄弱状态。加强农村学校法治教育和精准实施尤为紧迫,刻不容缓。

一、农村学校法治教育的价值意蕴

当下农村学校受地理位置、办学条件、教育资源和信息接受等局限,在实施力度、内容和目标上,存在不同程度“最后一公里”问题。在校生中,留守儿童、单亲家庭、隔代抚养、流动学生等情况较为常见,学生群体性格复杂,家庭教育水平普遍偏低。孩子们整体规则意识、安全意识、法治意识、责任意识、防欺凌意识不强。震惊全国的邯郸初中生被害案件就是典型的例子。系统深入实施法治教育,提升学生法治素养,引导农村孩子养成法治思维、守法用法行为习惯是农村学校教育的重要任务。法治教育任务不单是道德与法治课教师、班主任的任务,更是学校教育的重要职责,[2]更是学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任务。因此,农村学校要对实施法治教育应有更足够的重视。

(一)素养立意:深植法治观念

培养法治观念第一要务是学法,认识法律的意义。中小学生正是法治观念形成的黄金阶段。加强法律知识的学习,强化法律条文认知尤为重要。法律与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身边处处都有法。既要学习法律知识,又要学习法治知识,让学生形成强烈的法治观念。使学生尊崇法律,认同法治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应有之义。初中道德与法治八年级安排法治专册,对培养初中生宪法意识,形成法治思维非常必要。学校要牢牢把控和用好课堂教学主阵地,加强《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民法典》等相关法律知识的学习。法治观念落实的难点在于懂法。要弄懂和弄清法律条款、意义,明确内涵要义,避免一知半解、似懂非懂,甚至理解偏差,自以为是。学校不仅要用好道德与法治课堂主阵地,还要多学科协同教育,大力拓展课外阵地、校外阵地。法治教育重点在于用法。要有学以致用、学用结合的思想,还要在用上多实践。在校内,组织学生制定班规、讨论完善校纪,感受“立法”;[3]开展班容班貌检查、值日生检查,感受“守法”;开展法治辩论会、纠纷调解员活动,感受“用法”。在校外,组织学生参与社会考察,走近文明新村、镇区街道,参观社会普法宣传和治安管理,参与村委或镇司法所邻里矛盾调节、市场买卖纠纷处理等,引导学生用法律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在面对问题时,具有强烈的法治观念,能够作出正确的行为选择。

(二)知行合一:践行法治精神

古语云:“知之者不如行之者。”法治精神体现在日常行为中表现为有法治意识。法治意识要在法治认知的基础上,达成对法治社会规则的自觉遵循。在认知与行动上,能始终坚持言行一致,内外一致,表里如一,知行合一。比如,当前学生中存在的欺凌现象。很多学生意识不到欺凌问题的存在,或者没有把老师讲的欺凌行为与自己生活中的行为表现联系起来对标对表反思。

某乡村学校曾有这样的案例:八年级学生小明多次被班长要求帮他刷饭卡;要求小明把家里好吃的东西带到学校一起分享;其间,几次借钱不还。小明很不满,想要又不敢要,暗地里报复又不敢,因为班长说:“在这学校不用怕,有人打你我会替你出头摆平。”小明实在没办法了,才写信告知老师解决。通常情况下,八年级的学生应该接受了不少次的反欺凌教育、法治教育等,但部分学生依然我行我素,违法而不自知,浑然没有意识到自己的言行有问题。这种涉嫌欺凌行为的现象在农村学校并不鲜见。学校要发掘和利用学生身边存在的违法事件来教育学生,引导学生反思知与行。通过案例分析,同学之间平等友爱,不能欺压他人;处理矛盾不能靠拳头;遇到欺凌不能一味忍让或以暴制暴。要向老师、家长求助,要靠法律解决。引导学生善于反思自己的言行表现,是否知行合一。通过案例和事理教育让学生能够选择自觉合法,看待事物有法治理解,分析事情能从法治层面讲出所以然。农村学生普遍存在眼高手低、重学习轻实践,动手能力差的短板,所以要借助生活中的案例,活学活用,学后会用,学为用服务,学为行动的指导。要不断引导学生在班级中践行法治,在校纪中感知法治,在活动中认识法治。学生具备了强烈的法治精神,受到侵权时,能自觉用法律知识来解决问题,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不受损害。

(三)主体建构:公民素质培育

道德素养和法治素养是现代公民必须具备的重要素质。我们要通过法治教育让学生在道德素养和法治素养提升方面有更高的标准,推进现代公民培育。道德和法律都是调节社会关系和人们行为的重要机制。法律的道德化和道德的法律化越来越紧密,相互融合已经越来越明显,所以必须同步进行,不能脱节。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时代,我们要通过法治教育来强化道德秩序,也要通过道德教育树立法律尊严。要通过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法律知识的学习和法治意识的培育,强化学生公民素质教育。法治教育归根结底要培养学生关键的守法素质和必备的用法能力,构建学生主体具备现代社会公民的基本素质。在政治方面认同党的领导,认同社会主义社会,认同当前法律体系。思想方面接受当前社会体制,树立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坚定信念。道德方面具有公德意识、大德意识,严守私德。审美观念上以守法为美,以遵法用法为美,客观正确地评判法治事件和行为。心理上有以守法崇法的心理认识,对法治有良好的心态,正确认识涉法事件。生活中自觉遵守法律,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积极引导他人自觉学法、守法、用法,宣传法律,宣传社会主义法治。

二、法治教育的素养定位

(一)学生核心素养中的法治观念培育

《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指出:“养成自觉守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靠法的思维习惯和行为方式,初步具备依法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这是对学生法治核心素养达成目标的要求,彰显了国家对培养学生法治素养的高度重视。学科教学中,要以法治认知为基础,引导学生运用法治思维思考问题,从小培养学生法治观念。表现在社会生活中,规范自己的言行,遵守社会规则,有规则意识;在矛盾应对中,以法为准绳,用法律与人打交道,有守法意识;在合法权益受到侵犯时,及时寻求法律的帮助,依靠法律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有用法意识。课堂是法治教育的主阵地,要以课堂为主,以道德与法治课为主,多学科协同,强化法治认识,形成全方位育人的良好局面。法治教育离不开实践活动。农村学校要因地制宜开展丰富多彩的法治教育活动,培育学生契约精神和规则意识,让学生理解平等、自愿、公平、诚信等法治原则,养成遇事找法的行为习惯,发展学生解决问题靠法的意识和能力,引导学生深入体会法律法规的道德内涵和社会价值。

(二)个体人格塑造中的法治思维形成

法律和道德都具有规范社会行为、调节社会关系、维护社会秩序的作用。法安天下,德润人心。法律有效实施有赖于道德支持,道德践行也离不开法律约束。法治和德治不可分离、不可偏废,国家治理需要法律和道德协同发力。良好人格的形成要借助品德教育和法治教育。学校要培养学生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作为日常学习生活的基本遵循,具备法治思维和守法行为,形成自觉的道德判断和正确的价值取向。法治思维的形成需要通过法治实践活动强化。我们要以系统的法治教育活动,吸引学生关注法治,激发学法求知欲,进而积极主动地理解法律知识,在生活实践中对事物有正确的判断,进而形成自觉用法治思维解决问题。学生具备法治思维,那么对事物的看法和处理就会更加理性,正确应对。

(三)社会公民素养中的法治信仰建立

一个人的成长中,法治观念、法治思维和用法能力具有重要作用,是其安身立命、成长为社会合格公民的必备素质。对学生品行的塑造需要大中小一体化实施,让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法律知识的自觉,养成尊法守法用法的行为习惯。新时代要突出宪法精神、社会主义法治理论教育。要把习近平法治思想融入法治教育内容体系中去,注重以良法善治传导正确的价值导向,引导学生厚植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情感,形成尊崇社会主义法治的意识。意识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之事,需要持续用力,久久为功,不断强化。法治意识的建立与内化,促进法治信仰形成。学生坚定了社会主义法治信仰,就为塑造出具备法治信仰的现代公民奠定了基础。

三、农村学校法治教育行动策略

农村学校实施法治教育,要关注学校实际情况,结合学校实际,开展常态化、多样化、序列化法治教育,培养学生法治知识、法治思维、法治行为和法治信仰,形成守法光荣、违法可耻的观念,使学生逐步成长为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坚定捍卫者。

(一)宣传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理念,普及基本法律知识

《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学段目标中,强调培养规则意识、法治意识,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和以《民法典》为代表的、与日常生活相关的法律知识。树立宪法法律至上,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权利与义务相统一,公民的合法权益受法律保护,违法犯罪行为必将追究责任,任何人没有超越法律的特权等理念,是法治观念核心素养的基本内容。学校要通过报告会、板报、法治影片等,吸引学生积极学习法律知识,强化学法尊法意识,在生活中做遵守宪法和法律的楷模。在校内引导学生遵守《中学生守则》和《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遵守校规校纪,尊敬师长和同学,与人和睦相处。在校外遵守公共秩序和法律法规,遇到他人的勒索敲诈,不忍让、不姑息、不冲动、不侥幸,客观理性地看待事情,用法治思维解决问题,用法律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二)突出权利与义务相统一的认识,树立尊法崇法观念

农村学生家庭教育薄弱,学生规则意识、责任意识不强。学校必须突出权利与义务相统一教育,强化学生规则意识等。校园生活中,无论是课堂上、课外活动或者就寝时,都要遵守纪律,爱护公物,维护公共秩序,不能只想享受自由而为所欲为。要用学生身边的事例对学生的行为进行引导,让学生始终将法治作为自身行为准则。有序组织开展法治实践,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和实践法律知识的热情。通过角色表演、角色体验,让学生切实感受到法治的功能和权威,达到对法治真正发自内心的认可、崇尚、遵守和服从的素养强化效果。[4]引导学生在享受美好生活的同时认真反思,促使学生积极维护社会秩序,遵守社会公德,遵法守纪的自觉。学校要整合校内外学习资源,搭建法治实践活动载体,锻炼学生运用法治思维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在问题的解决过程中磨炼意志,提高道德修养,增强法治意识。深刻体会只有每个公民都积极履行公民责任,积极维护社会生活秩序,社会才能良性发展,我们才能够真正拥有和享受美好生活。

(三)培养知法、守法、用法能力,谨遵法律法规底线

农村学校信息化程度可能滞后,但可以借助网络媒体观看涉及法律法规的影视和讲座,组织全体学生学习各类与生活联系密切的法律法规知识,认识和谨遵法律法规底线和道德红线。对侵害我们个人权益的行为,要敢于斗争,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的合法权利。就上文案例来说,反映出学生知法、守法、用法能力存在问题。处理这样的事要让班长知道:借钱不还违背社会公德;让别人为自己刷饭卡涉嫌敲诈;索要食物涉嫌勒索;威胁有人打他涉嫌欺凌。这些都是违背社会道德甚至是违法行为。如不改正,不仅是品德上的污点,最终会受到法律的惩处。同时也要让受欺凌的学生知道:面对敲诈、勒索、欺凌等现象,不能害怕,不能委曲求全,不能逆来顺受,不能以牙还牙。要机智应对,在保全自己安全的同时,运用正义力量,比如,报警、报告老师等,运用法律的力量保护自己的利益,给予侵权者、违法者予以应有的教育或惩罚。

(四)强化自我保护和应急处置能力,坚持生命至上原则

法律保障着我们的安全。但具体生活中,我们有时仍然会面临着一些可能危害自身安全的风险。学校要经常性开展应急常识教育,自我防护知识培训。经常性地组织应急处置训练和演练,明白在突发事件下的应急流程和方式,增强学生规避安全风险意识。要通过常态化的应急处置演练、反恐防暴演练、防欺凌模拟处置表演、安全逃生演练、防劫持处置表演、防溺水演练、急救演练等,讲授逃生、急救等知识和技能,掌握基本的自我保护方法,增强应急处置能力,使学生具备强烈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通过这些演练和演习,让学生充分了解和识别各类可能危害公民身心安全的行为,及时预防和远离伤害。要加强生命教育,树立强烈的生命无价、生命高于一切的价值观念。在应对突发事件中,坚持生命至上原则,迅速正确应对和处置危险,自觉地保护好自己和他人的生命安全。

培养农村学生法治观念,建设和谐平安校园,任重而道远。农村学校法治校园建设需要我们从普及法律知识入手,丰富活动载体,强化守法行为习惯养成,增强学法用法能力,综合施策,持续用力,为学校打造一道无形的安全屏障,助力乡村平安校园建设,推进农村学校高质量发展。

参考文献:

[1]方芳.青少年法治素养培育现状及改进[J].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17(02):37-39.

[2]孔嘉黎.初中学生的法治素养培育[J].思想政治课教学,2020(08):42-44.

[3]高桂荣.创新开展法治教育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J].中小学校长,2022(04):11-14.

[4]顾慈怡.“双减”背景下指向法治素养培育的议题式教学探索[J].中学政史地(教学指导),2024(01):7-11.

(责任编辑:朱福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