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校共育:“双减”政策下小学学校管理的重要路径

作者: 黄承明

[摘 要]家庭和学校作为学生成长与学习的两大核心场所,共同肩负着培育人才的重要使命。在“双减”政策的背景下,家校之间的合作与协同教育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与考验。家校共育作为一种新型的教育模式,在我国已开展了三十多年,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双减”的实施,为整个社会的教育生态带来了巨大的变化。在此过程中,家校共育在小学学校管理中是实现学生培养目标的重要途径。因此,在贯彻实施“双减”政策的全新任务与要求之下,面对当前教师身心的额外负担以及家长的新增忧虑,小学学校管理者应当站在学校战略管理的视角,积极探索并落实科学有效的管理策略,通过构建实质性的家校合作沟通平台,确保家校共育工作能够遵循科学、系统、规范和常态化的运作机制,提升小学学校的管理效能和整体水平。

[关键词]小学;家校共育;“双减”;学校管理

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家庭环境对他们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如果学校和家庭能建立起一种合作关系,会让学生在各个方面都能得到很大的发展。由于小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尚处于形成阶段,没有达到成熟水平,因此在“双减”政策下,小学学校的管理过程中,必须严格贯彻落实教育部提出的“五项管理”工作要求,并与省市级的“双减”工作指令保持高度一致,强化家校之间的协同育人机制,对小学管理模式进行必要的优化与完善。同时,学校要更加关注学生的成长需求,及时发现并协助他们纠正不足之处,以促进他们全面、健康发展。

一、“双减”政策与家校共育概说

“双减”是指在义务教育阶段减少学生的课后作业,减少他们的课后补习。从学校的角度来看,为了降低学生的学习负担,学校要对学生的作业总量和总长度进行全面压缩,减少他们的考试次数,保证他们有足够的睡眠和自由活动时间。家校共育是指通过科学合理的合作模式,在校园和家庭之间建立起良好的沟通和交流,从而能够处理好一些深层次的、根源性的问题,推动两者之间的合作更为密切和稳妥。

在“减量”的背后,学校应该想尽一切办法提高他们的管理质量,所以,家校合作共育显得特别紧迫。在家庭的层次上,因为经过了校内和校外的双重整治,学生的作业量有所降低,他们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也有所增加。所以,要想让家庭教育的质量得到进一步的提高,就需要把家校共育工作做得更好,这样才能让孩子们的学习效率得到更大提升,从而让学生们得到更好的发展。

二、“双减”政策下基于家校共育的小学学校管理路径

(一)明确家校共育双方定位

随着“双减”政策的深入实施,小学学校管理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与机遇。在这一背景下,家校共育作为一种新型的教育模式,逐渐受到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关注。“双减”政策旨在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这要求学校、家庭和社会共同发力,形成教育合力。在这一背景下,家校共育显得尤为重要。家校共育不仅仅是家长和学校的简单合作,更是一种双方共同参与、共同承担责任的教育模式。

首先,学校要明确自身在家校共育中的主导地位。学校应该充分利用教育资源,为家长提供家庭教育指导,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同时,学校还应该建立完善的家校沟通机制,定期与家长交流学生的学习和成长进步情况,共同制订适合学生的教育方案。

其次,家长要认识到自身在家校共育中的重要作用。家长应该积极参与孩子的教育过程,关注孩子的身心健康,培养孩子的良好习惯。同时,家长也要加强与学校的沟通合作,了解学校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与学校共同推动孩子的全面发展。

最后,丰富家校共育的内容和形式。除了明确双方定位外,家校共育还需要在内容和形式上进行丰富和创新。学校可以通过召开家长会、家长进课堂、家长志愿者等活动,使家长更深入地了解学校的教育工作,同时也为家长提供了参与孩子教育的机会。此外,学校还可以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如微信群、QQ群等,建立线上家校沟通平台,方便家长随时了解孩子的学习情况和学校的教育动态。家长也可以结合自身的职业特点和兴趣爱好,为孩子提供丰富多样的教育资源。例如,从事艺术工作的家长可以组织孩子参加艺术实践活动;从事科学研究的家长可以带孩子参观实验室,激发孩子的科学兴趣。这些活动不仅有助于拓展孩子的知识面,还能增进亲子关系,促进孩子的全面发展。

(二)建立和完善家校沟通渠道和机制

在小学学校管理过程中,家校沟通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有效的家校沟通能够加强家长对学校工作的理解和支持,提高家长参与教育的积极性,同时也能促进学校与家长的互动合作,共同推动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建立和完善家校沟通渠道和机制成为小学学校管理的重要一环。首先,学校应该建立规范的沟通机制。例如,可以制订定期的家校沟通计划,明确沟通的时间、内容和方式,确保家长和学校之间的沟通能够有序进行。同时,学校还可以设立家长信箱、热线电话等渠道,方便家长随时向学校反映问题、提出建议。通过这些机制,学校能够及时掌握家长的关切和需求,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提高教育教学的质量和效果。此外,学校还应该注重培养教师的沟通技巧和意识。教师应该学会倾听家长的声音,理解家长的期望和担忧,以积极、耐心的态度与家长沟通。同时,教师还应该学会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向家长解释教育政策和教学方法,引导家长正确看待孩子的成长和教育问题。通过提升教师的沟通技巧和意识,能够进一步促进家校之间的有效沟通。因此,建立和完善家校沟通渠道和机制对于小学学校管理至关重要。通过多样化的沟通渠道、规范的沟通机制和教师沟通技巧的提升,能够加强家校之间的联系和合作,共同推动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1]。

(三)创新管理,适应发展需求

“双减”政策的实施,有时会在一定程度上引发部分家长的教育忧虑。为此,学校需要积极行动,尤其要提升课后服务的品质与标准,以更好地满足学生和家长的需求,确保他们能够真正享受到“双减”政策带来的益处。另外,“双减”政策的执行,为学校传统的教育生态带来了颠覆性的改变。在面临新的挑战、新的困境和新的期待时,学校必须积极强化其创新意识,以更为审慎和理智的态度,深化对教育管理的情感投入和人文关怀。为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提升教师工作满意度,可制定以下措施:实施教师弹性下班制度,确保教师能够根据个人情况合理安排工作与生活;同时,为教师子女提供就近入学的便利,以便其能够更加便捷地接送孩子上下学。此外,根据实际情况,将开设教师子女课后托管班,以便教师在完成课后服务工作的同时,能够安心、放心地兼顾家庭,为教师营造更加和谐、稳定的教育环境,促进教育事业持续健康发展。

(四)让家长参与学校活动

在小学学校的管理过程中,班主任承担着举足轻重的角色定位。为了全面了解和掌握学生在校的学习与生活情况,班主任应主动邀请家长参与学校的各类活动,以便家长能够亲眼观察学生在校园中的表现,以此增强家校之间的沟通与联系,使班主任和家长更加心中有数,共同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

在家校共育模式下,家长应积极参与学校所举办的各类活动中,以实际行动陪伴孩子成长,确保不错过孩子生命中的每一个重要时刻。通过这种方式,家长和孩子之间的关系将得到进一步加深,学生也会更加愿意与家长分享在校期间的点点滴滴,包括生活中的趣事和学习上的收获。这不仅有助于增进亲子关系,也为孩子的全面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当家长充分了解学生的情况后,可与班主任进行更为顺畅和有效的沟通。班主任也能通过家长迅速掌握学生近期的状况,一旦学生在学习或生活中遇到问题,班主任便能及时伸出援手,协助他们解决困难。这种双向的信息交流和合作,对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班主任必须积极与家长保持密切而有效的沟通,鼓励家长在空闲之余多来学校参加各类活动,家长的参与频次越多,他们对孩子的了解便会更加深入,这将有助于他们更好地协助班主任进行日常管理和教育工作,比如,对于一些学生而言,他们非常期待自己的家长能够亲临现场,观看他们的表现,并获得家长的认可和鼓励。在此情境下,班主任应发挥积极的作用,主动与家长取得联系,并热情邀请他们到学校观看这些赛事。这不仅有助于增进家校之间的沟通与联系,也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和积极性,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2]。此外,尽管部分学生在学习成绩上确实存在不足,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在其他方面没有优秀之处。事实上,这些学生可能在体育运动方面表现出色,家长通过观看他们的比赛,不仅可以了解他们在体育方面的才能,还能够发现他们的其他闪光点,从而为他们提供更多的支持和鼓励。在学校环境中,诸如运动会等各类活动层出不穷。在开展学校管理工作中,应倡导并鼓励家长踊跃参与这些活动,通过亲身参与,深入了解孩子在校的表现与成长,从而更加精准有效地配合班主任的教育措施。家校共育理念强调家长与班主任的紧密合作,共同承担教育孩子的责任,家长应主动增进对孩子的了解,与班主任携手,共同促进孩子全面发展,提升他们的综合素质。

(五)强化家校共育意识

学生家长应深刻认识家校合作的意义,加强对家校共育的认识。家庭教育不能随子女进入校园就退出,更不能完全隔绝其发展的空间,家长应充分意识到家校合作共育的重要性,主动承担起家庭教育的职责,为校园建设出谋划策。加强家长与学校共育的主人翁意识,培养家长与学校共同成长的责任感与认同感,树立起家庭与学校共同成长的正确理念,不断地加强家校共育意识。

与此同时,学校也要从每个家庭角度出发,关注和了解家庭教育的复杂程度,将每个父母的真实需求都充分地考虑进去,并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教育计划。在家庭留守儿童中,家长一方或者两方都存在着社会角色缺失的情况下,学校要积极引导幼儿的主要监护人参与家庭和学校的共育中;以单亲、重组家庭等为对象,深入探讨家长的特定需求以及他们在参与家校共育中遇到的问题,并为他们提供有针对性、多元化的活动环境,最大限度地降低家长特殊情况对学生成长造成的不利影响[3]。其次,以家长对家庭、学校教育的满意程度为基础,拓展家长参与活动的方式和内容,针对参与积极性不高的父母,易于参与、效果显著的活动提高家长的参与积极性,然后在参与的过程中,通过有效的交流和配合,加强家长对学校的信赖,让家长逐渐意识到家庭和学校之间的关系,让他们慢慢地从一个参与者变成一个合作者,这样才能真正地让家长和学校之间的关系得到改善。同时充分借助新媒体、网络平台等各种方式,让学生家长根据自己的需求,选择合适的方式参与青少年的家庭教育之中,也可以根据家长的工作岗位和特征,举办职业生涯讲座,让从事不同行业的学生家长们分享自己独特的工作经验,以此强化学生的生涯教育等。

(六)发挥学校引领带动作用,创建家校合作沟通实体化管理平台

为了确保家校合作工作的持续、稳定和高效进行,并将其有效融入学校的日常运作中,学校应发挥积极的引导作用,构建实际可行的家校沟通平台,以实现有效的组织和管理,建立一套系统的家校合作运作机制,以确保合作工作的规范化和实效性,使家校合作能够真正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有力支持[4]。学校领导层需对构建家校合作运作机制予以深切关注,并将其视为学校整体工作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将家校合作共育工作融入学校整体发展规划之中,确保教师和家长均能感受到职业的满足感和肩负的使命感,进一步提升学校与家长之间的合作水平,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创造更加良好的环境。

首先,学校应当积极发挥其引领和带动作用,结合学校自身的发展状况、独特魅力和地域文化特色,同时根据国家的宏观政策导向、地方教育法律法规以及未来教育发展规划和人才培养需求,科学合理地制订家校合作实施方案,以符合学校的层次定位、类型特点和特色发展。全面构建家校共育的宏伟蓝图,旨在推动学校与家庭之间的紧密合作,共同培养优秀人才。其次,在构建家校合作运作机制时,必须明确指定专门的负责人员负责督导工作。除了教师和家长,可以探索引入第三方机构来组织运作,或者集结教师、家长及教育专家共同参与,以确保合作机制的高效运作和顺利实施。在负责人员中,应确保家长、教师、教育专家三个群体的代表均有所体现,以确保合作机制的全面性和有效性。并且增设专门的家校合作场所,如设立家校合作会议室,以便双方就教育教学、学生管理等议题进行深入交流;同时设立家长活动区,为家长提供参与学校活动、了解学生学习生活的平台,共同推动学生全面发展。最后,须摒弃过去一学期仅进行几次有限的家校合作的模式,对于家校合作中遇到的问题,应尽早提出、调查、实施和解决。此外,为了完善家校合作工作策略,要深入学习家校教育、家校沟通、家校心理学等教育学知识,在实践中,要不断地进行反思和思考,以更好地推动家校合作工作的开展。以实现不断进步和提升。

综上所述,家校共育是“双减”政策下小学学校管理的重要路径之一。通过加强家庭与学校的沟通与合作、建立健全家校共育机制等措施,可以有效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同时,在“双减”背景下,需要正视家校共育面临的挑战,采取有效的对策加以应对,确保家校共育的顺利实施和取得实效。

参考文献:

[1]王晓棠.“双减”背景下小学低年级家校共同体教育模式初探[J].华夏教师,2022(10):6-7.

[2]刘晖,夏辉.“双减”之下“家校社”三位一体共育新机制的构建与实施[J].辽宁教育,2022(08):9-11.

[3]佘平平.家校共育,提高学生自我管理能力[J].北京教育(普教版),2022(07):66-67.

[4]门博良,罗坤.“双减”政策背景下家校合作的机遇与挑战[J].教育理论与实践,2023,43(23):31-34.

(责任编辑:朱福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