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学科融合:指向区域劳动课程的开发

作者: 戴光会

[摘 要]劳动教育是新时代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教育。实施多学科融合的劳动教育,就是要将相关学科的知识、方法、思想、文化、精神等融入其中。要找准学科“链接点”、研究学科的“融合法”、拓展学科的“整合面”、彰显学科的“价值元”。以劳动教育作为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教育的切入点,能充分发掘学生的创造性潜质。

[关键词]劳动教育;多学科融合;课程开发

*基金项目:重庆市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2年度一般课题“基于学科融合的区域小学劳动教育课程开发与应用研究 ”(K22YG141662)。

劳动课程既是一门理论性的课程,也是一门实践性的课程。劳动教育不是指单纯的、片面的体力劳动、肢体活动,同时也包括认知性、思维性的脑力劳动。劳动课程的教育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是促进人的本质力量的全面解放与舒展的教育。劳动最伟大,劳动最光荣。在劳动教育中,教师要唤醒、激活学生的多学科知识、经验等,促进学生多学科知识、经验的融合、融通。劳动课程不同于其他学科课程,它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开放性、生成性。在小学劳动教育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劳动的全面育人功能,彰显其全面育人价值。通过劳动教育,开辟立德树人的崭新天地。

一、找准学科“链接点”:多学科融合的区域劳动教育起点

劳动教育是培育全面发展的人的重要手段、策略和路径。在小学劳动教育中,教师要从劳动教育的主题、内容等出发,找到多学科融合的“链接点”。教师要充分运用劳动这样的一个课程育人载体、媒介,将相关的学科知识融入其中,从而让劳动教育成为一种综合性、创造的教育。所谓“以劳增智”“以劳育美”“以劳强体”[1],就是要让劳动成为育人的重要源泉。而找准学科的链接点,能让劳动教育更有针对性、实效性。在劳动教育中,德智体美劳等的教育能得到统一、融合。

在劳动教育中,教师要积极地研发主题,丰富学生的劳动学科学习内容。只有劳动教育主题、内容等丰富了,才能有效地融入、渗透相关学科知识。在劳动教育中,融入、渗透相关学科知识,能让学生的学习因为劳动而闪光,能让学生的学习因为劳动而增值。如在“做形体”这一区域劳动实践活动时,比如,就将引导学生融入、渗透相关的数学学科知识,从而细化了学生的劳动实践要求,如让学生做一做“长方体”“正方体”,做一做“圆柱体”“圆锥体”等。这样的一种区域劳动实践,能充分唤醒、激活学生的数学学科知识。同时,能催生学生积极地动手组合,从而让劳动实践成为一种建构性、创造性的劳动实践。如有学生将圆柱体和圆柱体搭建在一起,建构了一个“粮囤”;如有学生用一个圆柱体做成了一个“通风管”;如有学生用一个长方形和一个圆柱体,做成了一个“博士帽”,等等。在劳动教育实践中,教师要充分激发学生的劳动兴趣,调动学生的劳动积极性,开掘学生的创造性的劳动潜质、潜能。高品质的劳动,不仅仅是就将对象制造或者创造出来,更要引导学生从多学科视角来打量。如在上述“做形体”的劳动实践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测量,并尝试计算“材料的用量”“做成的物体的体积(容积)”等等。从而让劳动不纯粹是一种动手实践活动,而是充满着探究性、思维性,让劳动成为有质量、有品质的实践。这样的劳动实践,能让学生的学习、生活等变得丰富起来、厚实起来、精彩起来。

找准学科的“链接点”,就是要让相关学科知识融入、渗透到劳动实践中。就是要让劳动教育成为一种综合性、开放性、全面发展性的劳动教育。将学科知识融入、渗透到学生的劳动实践中,不能机械、生硬、枯燥、乏味,必须自然而然、润物无声。要让多学科融合的劳动实践成为一种发现的实践、成为一种探究的实践、成为一种自我实现的实践。在劳动实践中,要鼓励学生彼此之间相互对话、交流,促进学生的劳动智慧的分享、共享。

二、研究学科“融通法”:多学科融合的区域劳动教育核心

传统的劳动教育观认为,劳动就是一种肢体性、生产性、操作性、体力性的活动。这样的一种劳动观,是一种机械的、片面的劳动观,这样的劳动教育往往容易成为“异化劳动”教育、成为一种奴役性的劳动教育。[2]劳动不是内在于学生的需要,而是外在于学生的异己力量。在这样的一种劳动样态中,学生不是感受到劳动的幸福,而是感受到劳动的压抑;学生不是追逐劳动、喜欢劳动,而是厌恶劳动、逃避劳动。这样的一种劳动实践与新时代的劳动教育目标、要求背道而驰。现代劳动教育观认为,劳动教育是一种立德树人的教育,是一种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在劳动教育中,学生的多种感官、多种器官协同活动,学生能对劳动对象获得全面的、多视角的认知、理解和把握。这样的一种劳动教育,是一种解放性的劳动教育。

伴随着现代信息科技的发展,劳动教育越来越呈现出一种智能化、智慧化、智力化的倾向。劳动不仅能发展学生的感知力,也能发展学生的思维力、想象力。作为教师,在劳动教育过程中,要为学生的劳动搭建良好的平台、提供多样化的契机,让学生从传统的“被动劳动”转向“主动劳动”、从“肤浅劳动”转向“深度劳动”。比如,在科学区的劳动实践中,教师就必须引入相关的科学实验方法,如模拟习惯实验法、对比性实验法、切片实验法等。将这些方法融入学生的科学性劳动实践中,能提升学生的劳动实践效能,提升学生的劳动实践品质。如在做一个“电动机”的劳动实践中,学生积极主动地做“转子”“定子”“电刷”等。在学生的劳动实践中,笔者就设置研发了相关的任务链、任务群等引导、启发学生的劳动实践。在引导学生实践的过程中,教师还可以启发学生思考。如“线圈受力与哪些因素有关?”“线圈和磁铁之间能否距离较远?为什么”“使用小型电动机时,为何有时需要用手轻轻地推一下,电动机才会转动起来?”通过这样的问题,引导学生深度思考、探究。在跨学科的知识融入劳动实践中,教师要赋予学生自主劳动的权利、时空,鼓励学生在劳动实践中创新、创造。在劳动中,教师还要引导学生不断地使用工具、完善工具、改进工具、建构工具、创造工具,不断优化学生的劳动手段、策略、路径,让学生的劳动走向最优化。

高尔基曾经这样说:“劳动是世界上一切欢乐和一切美好事情的源泉[3]”。劳动方式的优化是劳动教育优化的重要组成。在劳动教育实践中,教师要积极主动地融入相关学科知识,精心设计研发相关的问题、任务等,开放学生的劳动时空,赋予学生劳动自主权、自能权,让学生能在劳动实践中充分发挥自我的主观能动性,从而能不断地谋划劳动实践、设计劳动实践、优化劳动实践。要引导学生在劳动实践过程中手脑并用,让学生的劳动过程成为学生的做思共生、学玩一体的具身认知过程。

三、拓展学科“整合面”:多学科融合的区域劳动教育关键

将相关学科融入劳动教育之中,要求教师要积极探寻相关的整合要素。要丰富学生的整合要素,让多种要素融入、渗透到学生的劳动实践活动中,这是多学科融合的区域劳动教育的关键。将相关的学科融入劳动教育中,并不是多学科知识的简单叠加、拼盘,而是一种有机的、有效的整合,是一种多学科知识的“化学反应”。有时候,看似不搭界的课程,可以在劳动实践中搭上导线,让他们串接在一起。劳动实践能让学生获得一种智慧、收获一种品质,能涵养学生美好的闲情逸致。在劳动教育实践中,教师要汲取各门学科的方式如科学的方式、艺术的方式引导学生劳动。要积极拓展学科的“整合面”,从而激发学生的劳动兴趣,调动学生的劳动积极性,让劳动促进学生生命全面、健康、和谐、可持续性发展。

比如,在学校科学区域劳动中,笔者组织学生进行了“豆芽无土种植”劳动。在劳动实践过程中,笔者引导学生开展了绿豆、豌豆、黑豆等的种植活动,让学生对不同种类的豆芽发芽进行对比。在劳动过程中,学生会应用“控制变量法”,开展系列化的对比性实验(科学方法),学生会跟踪豆芽的发芽情况,并做好适当的、适恰的记录,绘制出折线统计图(数学、美术等相关学科知识),学生会根据豆芽的发芽过程探讨豆芽精神(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的相关知识),学生会学习采摘豆芽、烹饪豆芽(劳动课程知识),学生会展开“送你一支小豆芽”的活动(综合与实践活动课程知识、班队会课程知识等)。显然,这样的劳动课程与多学科课程知识整合的过程,不仅丰富了学生的劳动学习实践内容,也丰富了学生的劳动学习实践形式。劳动成为一种跨学科、跨界学习、实践活动的方式。在劳动实践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综合应用多学科知识,如数学学科、科学学科、艺术学科等相关知识,同时还要适时、适度地融入相关的思想政治学科课程的内容,从而让学生的劳动教育过程更鲜活、更精彩。在劳动教育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走出传统的封闭式的教室、书斋,走向广阔的生活天地。要用劳动打开学生的视界,用劳动提升学生的素养。“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杜威语)。在劳动教育中,教师要鼓励学生深入生活、社会中去实践、锻炼,从而借助于劳动愉悦学生的身心。

劳动教育让学生超越了传统的“书斋生活”,实现了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所倡导的“教学做合一”。融入多学科知识,从另一个维度上看,就是要充分发挥劳动启智、劳动润德、劳动尚美的多种育人功能,从而彰显劳动课程的丰富性的育人价值。拓展学科“整合面”,是多学科融合的区域劳动教育关键。教师要从学生的生命全面发展视角、立场出发,综合应用相关的学科知识,引导学生开展综合性劳动实践。在综合性的劳动实践中,劳动课程就充分发挥了其本身就具有的增智、塑美、崇善等的诸多功能,彰显了劳动的多重育人功能。

四、彰显学科“价值元”:多学科融合的区域劳动教育旨归

将相关学科知识融入劳动教育实践中,要充分彰显多学科的意义和价值,这是多学科融入的区域劳动教育的旨归。传统的劳动教育,往往致力于让学生获得一些劳动知识、技能等,即以培育“工匠”为劳动教育的指向。在新时代背景下,教师要致力于培育“工匠精神”“大师精神”,致力于引导学生从劳动实践过程中,感悟到劳动精神、形成劳动品格、劳动习惯、劳动智慧等。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彰显各门学科的“价值元”。[4]为此,教师要鼓励各门学科的任课老师,在教学中围绕着本学科的知识、技能、过程、方法、精神等,发掘其中相关的劳动元素,融入相关的劳动课程教育。通过多学科融合的区域劳动教育,渗透劳动光荣、劳动美丽、劳动智慧、劳动幸福等的理念。

彰显学科的“价值元”,关键是要在学生的劳动实践中融入、渗透相关学科的文化、精神教育。学科知识、学科方法等的融合是一种浅层次的融合,而学科思想、学科文化与精神等的融合才是一种深度的融合。如科学学科课程的严谨精神与理性精神,人文学科如道德与法治学科课程的人文精神等,艺术学科的生命气息等。如在语文学科教学中,教师就可以通过引导学生学习古今中外的一些诗词歌赋如《悯农》《蜂》等,通过以劳动为主题的写作等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劳动价值观等;如在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中,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开展相关的演讲活动,如“劳动的人最可爱”“劳动的人最美”等,从而弘扬劳动精神;如在科学学科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展开科学实验,让学生感受、体验到劳动要讲究智慧、劳动必须具有探究精神等;如在美术学科、音乐学科等的实践中,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欣赏美、建构美、创造美,让学生树立劳动最美丽、劳动创造美的观念等等。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开展基于学科的劳动竞赛、劳动比拼、劳动服务、劳动挑战等活动。多学科融合,不仅仅是融合学科知识、技能,更为重要的是融入学科的文化、精神等。在多学科融合的劳动教育中,教师要让学生认识到劳动的意义和价值,认识到劳动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性路径,是实现社会价值的根本性路径,是创造财富的重要手段。通过对学生进行劳动价值观的教育,让学生树立正确的、科学的劳动观念。当学生树立了正确的、科学的劳动观念之后,学生就会在学科学习中自觉地展开劳动实践,就会在学科学习过程中积极主动地展开学科实践,就会学以致用,进而在学科学习过程中积极主动地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反思问题等。如此,学生的学科学习活动就会成为一种高质量、高品质的劳动过程。

彰显学科的“价值元”,是多学科融合的区域劳动的教育旨归。多学科融入、渗透到劳动教育实践过程中,要凸显各门学科的本质、文化、精神等。彰显学科的“价值元”,要面向全体学生,要以激励性的评价为主。在教学中,要关注学生的劳动实践过程,鼓励学生、家长和教师等多元主体的参与。基于多学科融合的劳动教育,要求教师要精心设计劳动活动方案、撰写劳动日志、反思劳动过程、物化劳动成果。在劳动教育实践中,只有凸显学科的“价值元”“意义元”“文化元”“精神元”,才能彰显劳动教育过程中的学科生命。基于学科融合的劳动教育,不仅要让学生会劳动、善劳动,更要让学生爱劳动、乐劳动。

加强劳动教育是新时代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根本性的要求。将劳动教育与学科教学融合起来,能提升劳动教育的效能。基于多学科融合的劳动教育,有利于培育学生正确的劳动观念、培育学生积极的劳动精神。“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强体、以劳育美”,以劳动教育作为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教育的切入口,能让充分发掘学生的创造性潜质。多学科融合,能让每一朵花儿都绽放、都盛开!

参考文献:

[1]孙振东,康晓卿.论“劳动教育”的三重含义[J].社会科学战线,2021(1):230-238.

[2]蓝宇,周代许,张金恒,等.普通高中“1+N”全学科融合劳动教育的创新实践[J].中小学课堂教学研究, 2023(4):61.

[3]玄成贵,黄晓敏.新时代中小学劳动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与实施探讨[J].齐鲁师范学院学报,2022,37(6):101-107.

[4]章振乐.新时代劳动教育评价改革的思考与实践[J].中小学德育,2020(4):63.

(责任编辑:朱福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