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个结合”一体化融入大中小学思政课的三维探析

作者: 郭灿

*基金项目:河南兴文化工程文化研究专项项目“河南革命精神谱系纪念空间的互构机理与康续路径研究”(2023XWH122)。

[摘 要]“两个结合”开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新境界,为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守正创新提供了理论遵循和实践指南。从价值维度来看,将“两个结合”一体化融入大中小学思政课,增强了思政学科教学内容的针对性、促进了大中小学思政课学段衔接、提升了不同学段的核心素养;从现实维度出发,体制机制的不健全,融入方法的限制、融入效果不明显都是在融入过程中面临的现实困境;从实践维度出发,要从强化融入的顶层设计、健全融入的体制机制、提升融入的教学能力三个方面来增强融入的实效性,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内涵式发展。“两个结合”为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提供了丰富的思想资源、坚实的理论基础和正确的方向指引,为培养能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提供了科学指引。

[关键词]“两个结合”;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价值意蕴;现实困境;实践路径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首次提出“两个结合”重要论断,即:“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1]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对“两个结合”作了专门论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将“第二个结合”提到又一次思想解放的高度。“两个结合”是在党对马克思主义进行百年实践中发展而来的,以其丰富的辩证思维和坚定的唯物史观立场为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提供丰富的思想资源、坚实的理论基础和正确的方向指引。第一,“两个结合”赋能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时代价值。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思政课就要讲好中华民族的故事、中国共产党的故事、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故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故事、改革开放的故事,特别是要讲好新时代的故事。”[2]“两个结合”为新时代思政课讲好中国故事提供丰富的思想资源,创新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实践路径。第二,以“两个结合”为指引,提升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教学亲和力和吸引力。“两个结合”是扎根中华大地,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养分而形成的,用人民群众喜闻乐见、通俗易懂的方法阐述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与思政课的教学目标存在一定的耦合性,有效提升了思政课教学的亲和力和感染力。第三,坚持“两个结合”,在文化层面厚植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文化根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而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能有效推动思政课更好地实现“立德”作用。站在新的历史征程,将“两个结合”一体化融入大中小学思政课建设是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客观需要,推动大中小学思政课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是加快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的必然之举。

一、“两个结合”一体化融入大中小学思政课的价值意蕴

“两个结合”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最显著的特征。在新时代,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统筹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探索思政课铸魂育人新格局。将“两个结合”一体化融入大中小学思政课建设,既是“两个结合”作出的符合时代特点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也是推动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高质量建设的必由之路。

(一)增强思政学科教学内容针对性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思政课需要注意的是,不能用学理性弱化政治性,在大中小学的不同学段,无论是通过讲故事、讲历史还是讲理论的方式讲思政课,都要体现思政课的政治引导功能。[3]第一,以“两个结合”增强教学目标的针对性。大中小学思政课的教学目标都以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为导向,“两个结合”中蕴含丰富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资源,以“两个结合”强化各个学段核心素养的培育,实现以政治性引领思政课教学目标的发展,从而发挥思政课在课程体系中的政治价值引领作用。第二,以“两个结合”增强教材的针对性。《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实施方案》中明确指出在原有课程内容的基础上强调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课程进教材,保证大中小学思政课内容一体化建设。“两个结合”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蕴含丰富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夯实思政课教材对学生道德品质的锤炼,加强大中小学生对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理论成果的了解。第三,以“两个结合”增强教学方法的针对性。“两个结合”蕴含的系统观念为思政课教学提供方法论指导。“两个结合”坚持用全面、发展的眼光看待事物,因此,在思政课教学中,教师要将系统观念融入教学中,以系统性思维统筹规划教学内容,采取由局部到整体、由微观到宏观的教学方式,使“两个结合”思想由浅入深、由近及远地融入思政课教学中。教师应该运用“两个结合”中蕴含的发展的观点看待学生,将学生视为处在发展过程中的人,尊重学生的主体性。

(二)促进大中小学思政课学段有效衔接

学段间的有效衔接将“两个结合”一体化融入大中小学思政课建设的关键所在。以“两个结合”一体化融入大中小学思政课课程目标建设,充分运用“两个结合”一体化资源为教学载体,在实践中促进三个学段间的衔接,打破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学段壁垒,有效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实现“纵向衔接、横向贯通”。第一,促进大中小学思政课实现课程目标的衔接。思政课各个学段的课程目标以了解学习、理解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课程主线,对不同学段的学生的课程目标又提出具体要求。《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实施方案》明确指出,小学阶段重在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初中阶段重在打牢学生的思想基础、高中阶段重在提升学生的政治素养、大学阶段重在增强学生的使命担当。[4]各个学段课程目标呈现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特点,与“两个结合”在党的百年实践中形成的循序渐进性存在内在耦合性,引导学生坚定“四个自信”,做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第二,促进大中小学思政课实现资源衔接。坚持政治性是思政课的首要任务,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要关注育人资源间的共建共享。大中小学思政课都要结合社会时政热点进行,“两个结合”中蕴含大量社会热点政治话题,将“两个结合”一体化融入大中小学各个学段思政课的教学内容,促进教学资源的衔接从而推动一体化建设。第三,促进大中小学思政课在实践中实现衔接。2022年,教育部等十部门印发的《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工作方案》中明确指出,高校要严格落实本科2个学分、专科1个学分用于思政课实践教学的要求,中小学校要安排一定比例的课时用于学生社会实践体验活动。[5]“两个结合”在新时代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实践性的根本特征,“第二个结合”具有高度的理论原创性,是重大的思想解放。以“两个结合”为科学指引,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主题,根据不同学段的学生特点,组织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引导各个学段的学生在社会实践中正确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加深对“两个结合”的理解。

(三)提升不同学段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

“‘核心素养’不是直接由教师教出来的,而是在问题情境中借助问题解决的实践培育起来的。”[6]课程标准对以义务教育阶段为基准进行划分,对思政课应该培育的核心素养作出了明确规定,对义务教育阶段、高中、大学的核心素养要求既相互贯通又有不同的侧重点。将“两个结合”一体化融入大中小学思政课对不同学段核心素养的培育起到不同作用。第一,“两个结合”助力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道德修养。《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凝练出在义务教育阶段道德与法治应该培养学生五个方面的核心素养:政治认同、道德修养、法治观念、健全人格、责任意识。[7]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处在思想启蒙阶段,更容易通过对“两个结合”的融入厚植家国情怀,激发学生对党和国家的道德情感,发自内心尊敬党、爱护党,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思想修养。第二,“两个结合”提升高中阶段学生的政治认同。《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将高中阶段的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概括为:政治认同、科学精神、法治意识、公共参与。[8]高中阶段重在提升学生的政治素养,高中生的判断和思维能力显著提高。“两个结合”中蕴含中国共产党发展历程和取得伟大成就的深刻总结,加深高中生对中国共产党的深刻认识,坚定不移维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两个结合”科学回答了我们为什么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必然性,提升高中生政治认同素养的培育。第三,“两个结合”重在增强大学阶段学生的社会责任。高校思政课的核心素养主要是社会参与,综合表现为科学精神、责任担当,具体细化是理性思维、健全人格、社会责任、国家认同、国际理解。[9]大学阶段的思政课重在增强学生的使命担当,是将马克思主义理论由“知”转化为“行”的关键阶段。高校学生要关注社会时政热点,掌握马克思主义相关研究的新表述和新发展,提高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两个结合”为思政课注入新活力,对不同学段思政课的核心素养起到渐进性提升作用,有效增强了学校思政课全学段育人的实效性。

二、“两个结合”一体化融入大中小学思政课的现实困境

新时代以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并取得显著实效。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的“三全育人”格局已基本形成,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核心内容的大中小学思政课课程群已经建立起来[10]。当前,对于“两个结合”一体化融入大中小学思政课存在断点问题,学段间的断点、形式与内容的断点、地区之间的断点等问题都是由于融入体制机制的不健全、融入思政课的教学方法也有待探索、融入的效果不明显等原因造成的。通过对“两个结合”一体化融入大中小学思政课的现实困境进行全面剖析,进而提出针对性解决方案,助力“两个结合”一体化融入大中小学思政课高质量发展。

(一)“两个结合”一体化融入机制尚不健全

构建“两个结合”一体化融入机制是保证“两个结合”一体化融入的“硬支撑”,为融入创造可行的前提条件。当前,对于“两个结合”一体化融入机制存在几个方面的问题。第一,领导组织协调机制的不健全。从纵向看,中央和国家宣传、教育部门,地方党委和教育职能部门,大中小学党组织和教育教务部门都要具备“两个结合”一体化融入大中小学思政课的意识;从横向看,“两个结合”一体化融入大中小学思政课涉及地方政府与各级学校、大中小学之间的横向沟通、左右联动。构建“两个结合”一体化融入领导组织协调机制,为“两个结合”一体化融入大中小学思政课提供可靠的机制保障,为顺利融入“保驾护航”。领导组织协调机制的不健全会导致缺少对“两个结合”融入思政课建设的“领头羊”,各个部门间缺乏组织协调,造成相互“踢皮球”的不利局面。第二,全学段统筹规划机制的不完善。全学段统筹规划机制的不完善会导致不同学段间教学内容的重复,全学段统筹规划机制能推动大中小学思政课“两个结合”课程教材体系一体化。课程和教材是进行“两个结合”教育的重要载体,重点是处理好“同题异构”问题,实现“两个结合”在不同学段同一主题下在课程设计上各有不同,根据不同学段学生的发展阶段进行旨在提升各学段核心素养的“两个结合”内容建构。第三,一体化融入的保障机制有待深化。缺乏融入的保障机制会出现“两个结合”社会资源难以整合的问题、教师对“两个结合”融入思政课动力不足的局面。深化融入的保障机制是为“两个结合”一体化融入大中小学思政课提供资源保障、载体保障、教师队伍保障是融入工作的必要条件。发掘“两个结合”理论资源、实践资源与现实资源的相互贯通、共同协助作用是资源保障的重要内容;除了用好思政课主课堂外,积极发挥社会“大课堂”和网络“云课堂”为融入提供载体保障;培养一批具有融入意识、融入能力的高质量思政课教师队伍,并对带头推进融入工作的教师实行教师激励机制。资源保障、载体保障和教师队伍保障都为“两个结合”一体化融入大中小学思政课建设创造有力的客观条件。

(二)“两个结合”一体化融入方法有待优化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思政课的本质是讲道理,要注重方式方法,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11]当前,教师对于“两个结合”一体化融入思政课的意识淡薄,各个学段的思政课教师只重视本学段的教学内容,缺乏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意识,在进行融入的过程中存在简单化、表面化和形式化等问题。第一,“两个结合”一体化融入存在简单化问题。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是个复杂问题,再将“两个结合”融入各个学段思政课教学中,绝不是简单地照本宣科,采用“一刀切”课堂讲授的生硬方法,而要根据不同学段的课程目标和各个阶段学生身心发展特点进行融入。第二,“两个结合”一体化融入存在表面化问题。“两个结合”蕴含丰富的内容和重大意义,不能只是简单停留在对“两个结合”的表面化理解上,而要探究其蕴含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在融入的过程中不能简单停留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空话,而要深入探究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的具体实际中的中国实践、中国历史、中国文化的内在逻辑机理。第三,“两个结合”一体化融入方式不够有针对性。不同学段的思政课课程目标存在差异。小学思政课重视道德情感的培养,小学生处在认知启蒙的阶段,直接讲授“两个结合”相关知识体系并不现实,教师可以采取一些“软方式”进行灵活融入,如采用讲英雄人物故事、观看简单易懂的红色影片、带领小学生走进博物馆、红色场馆等方式来培养学生对中国历史和党史的初步认识。中学阶段重在打牢学生的思想基础和政治素养。中学生具备一定认知能力和学习能力,一方面,在课堂讲授中直接融入“两个结合”相关内容,另一方面,可以通过营造校园环境氛围进行“两个结合”软融入。大学阶段重在增强学生的使命担当。大学生是已经具备独立思想和自主学习能力的成年人,因此,大学思政课应当重在检验大学生是否能用“两个结合”蕴含的方法论去提升在现实生活中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