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微评

手工类作业商品化需双向反思

教育工作者关育兵撰文指出,在一些学校布置的作业中,手工类作业占比越来越多。孩子完不成的,或没能力完成的,就成了家长的“作业”。而一些家长没时间、没精力帮忙的,便选择“买作业”。

在电商平台上,手工作业“半成品”“代做”的产品销量火爆。手工作业成商品,这一现象不仅触及教育领域中的一些问题,还引发社会各界的深度思考。

教育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能力的培养和人格的塑造。孩子的成长发展是手和脑相互促进的,做手工是孩子成长发展的必要活动。因此,无论是作为学校教育的一部分,还是作为一种实践性的教育方式,手工作业的本意都是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动手能力,旨在让学生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锻炼思维、提升技能,并增强与家长的互动。

低年级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是通过强化动手能力提高思维能力的。所以,留手工作业的主要目的,是让家长参与孩子的成长和教育中,让父母能更了解孩子的思维成长阶段和真实想法,也让孩子在与父母的真实互动中提高沟通能力、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

从现实来看,许多家长对孩子动手能力的发展重视不够,对手工作业的认知存在一定偏差。这就让一些家长错误地认为,手工作业是学校给家长“找事儿”,从而间接损害了孩子的成长发展机会。这种错误认识带来的后果是家长过多插手孩子的手工作业,抑或越俎代庖。本是孩子动手能力、思维能力的呈现变成家长动手能力的呈现、网购商品的呈现,这显然是本末倒置。

对此,教师、学校及相关部门在评价手工作业时,应该注重过程,哪怕学生的手工很幼稚、粗糙,也要看到亮点。手工制作是手段而不是目的,学生的发展和成长才是关注点。爱因斯坦三个小板凳的故事表明,三个小板凳虽是世界上最丑陋的凳子,却是其不断努力和进步的结果。因此,关注手工制作的过程,而不是手工作品的完美度,才是评价的重点,是教育应有的追求。

阻断“食品安全谣言”需要社会共治

淮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副教授刘永亮撰文指出,“有关食品安全的谣言屡禁不止,既不利于我国食品产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也严重影响人民群众的幸福感和安全感”。今年全国两会,有全国政协委员建议加大食品安全谣言整治力度。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食品安全谣言被广泛传播,校园食品安全谣言也时有发生。校园食品安全谣言的危害较大,一是误导广大师生和家长,影响其正常的学习和生活,甚至可能会引起恐慌;二是会给学校带来不良声誉,影响学校的形象和公信力;三是会破坏家长和学校之间的信任关系。因此,多举措加强校园食品安全谣言治理,具有重要意义。

加强食品安全知识科普。政府、社会组织及高校联合开展食品安全宣传和教育,提高师生对食品安全的认知度、重视度。通过食品安全科普教育,提高师生对食品安全谣言的辨识能力和防范意识。例如,可以定期发布食品安全知识普及文章,开设食品安全课程、举办相关讲座等;还可以仔细梳理、发布食品安全与健康领域的谣言清单。

加强食品安全谣言的社会共治。食品安全谣言的治理需要遵循社会共治的理念,政府、高校、媒体、企业、师生等各方利益相关者需要共同参与,组成有序高效的治理结构。政府部门做好监督管理,严厉依法打击制造和传播谣言的行为,通过建立谣言举报和辟谣机制,鼓励公众积极举报食品安全谣言,防止谣言的扩散和传播。高校主要做好宣传教育与引导工作,及时阻断校内的食品安全谣言传播。媒体要积极发声,及时澄清真相并进行科学传播。企业、食堂、超市要加强食品安全管理,保障食品安全。师生也要积极监督食品安全谣言的散布,对于发现的食品安全谣言,及时向学校和相关部门举报和反映。

值得注意的是,互联网是食品安全谣言传播的主要平台。由于互联网具有开放性和匿名性,使得谣言的传播变得极为迅速和广泛。在治理食品安全谣言的网络传播时,既要运用制度和法律手段加强治理,增强互联网平台的责任意识,同时还要采取一定的鼓励措施,提升相关平台及时甄别、阻断食品安全谣言的行动力。同时,食品安全谣言的监管需要多部门协作,以形成合力,更好地打击食品安全谣言的传播。

提升食品安全谣言的监管技术手段。一是建立高效的谣言监测系统。利用自然语言处理(NLP)和机器学习技术等先进手段,建立一个能够实时监测和分析食品安全谣言的系统。这个系统可以识别出潜在的谣言,并对其进行分类和标记。二是通过人工智能技术,提高谣言识别的准确率。三是利用大数据分析和网络追踪技术,追溯谣言的源头。这有助于及时发现并制止谣言的传播,同时也能更加高效准确地追究相关责任人的法律责任。

(以上信息选自相关媒体,并对原文有编辑改动。)

(责任编辑:朱福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