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化文化育人功能的中小学国学教育策略

作者: 王慧荣

[摘 要]若无“昨日因成”,何来“传世诗书”。正因为祖先为我们留下了灿若星河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以,中小学教师就需要通过探索各种有效策略强化国学经典的文化育人功能。本文全面阐述了中小学强化文化育人功能的国学教育策略:一是营造学习氛围,点燃国学之“火”;二是精选学习内容,对接学段要求;三是总结学习方法,培养阅读习惯;四是加强课外阅读,学以致用拓展。

[关键词]中小学;强化;国学经典;文化育人;策略

“昨日因成今日果,前人栽树后人凉”“相依为命苦亦甜,传世诗书光华中”是《增广贤文》中的名句。前者是说后人受益于前人的努力,有提倡传承前人遗产的含义。后者是说传承诗书文化很重要,能够影响到后世生活。这与新版义务教育课程实施方案和课程标准中强化文化育人教育功能的精神颇有相似之处。中小学教师在现阶段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就需要按照“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育人要求,探索强化文化育人功能的国学学习策略。

一、营造学习氛围,点燃国学之“火”

国学经典是中华民族在悠悠历史发展中沉淀的精华,是历代圣贤聪明智慧的结晶,内中蕴藏着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营造学习氛围,点燃国学之“火”,就是通过国学学习氛围的营造、环境的布置,激发学生学习国学的热情。尤其在信息时代,让国学经典文化纳“新”不褪“色”,张“本”能固“根”,更要从宣传国学经典文化入手,营造国学学习氛围,在学生心灵深处厚植国学情怀,点燃学生对国学的热爱之“火”。

(一)营造浓郁氛围,唤起学习欲望

中小学教师要善于利用中小学生对图画、图案、色彩等特别感兴趣的心理特点,用国学经典中形象鲜明、具有视觉感染效果的内容装扮中小学的学习环境,营造浓郁的国学经典文化氛围,给学生以环境上的“渲染”、视觉上的“冲击”、情感上的“唤起”。例如,在学校墙壁上绘制国学人物故事,在校门口设计、放置国学经典人物或国学经典作品雕塑,在校园内建设国学文化长廊,在楼道、教室内布置与国学经典相关的图画、图案等。在地面上铺设二十四节气地砖,在休息处陈设十二生肖石凳,有条件的学校还可以建设国学馆,以丰富多彩和各式各样的国学教育场所来营造国学学习的浓厚氛围,创造国学学习的优越条件,唤起学生学习国学的强烈欲望,激发学生热爱国学的深厚情感。

(二)注重教学宣展,激发学生兴趣

教师通过国学教与学活动的开展和成果的展示,加大宣传力度,激发学生学习国学经典文化的兴趣,厚植家国情怀。例如,可以把学生在教室或国学馆学习国学经典的场面、过程以图文形式进行宣传报道,也可以把学生在国学经典学习中的成果以展览的形式在文化长廊、学习园地、宣传橱窗等处进行展示,还可以把学生在国学经典诵读竞赛、古典诗词名句默写竞赛、国学经典故事会、“我崇敬的国学人物”等活动中获奖的学生名单予以公布等,让学生真切感受到国学学习的轰轰烈烈和累累硕果,以此激发学生学习国学经典的热情和兴趣,全面调动学生学习国学文化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点燃学生对国学文化的热爱之“火”。

二、精选学习内容,对接学段要求

中小学学生记忆力强,但对国学文化的理解存在困难。为此,在学习国学经典时,教师就需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实际,按照课程标准中的相关要求,结合国家教材中的学习内容,精选适合学生的学习内容,和各学段培养目标和要求相衔接,对学生进行国学经典教育。

(一)深研课程标准,瞄准课程目标

尤其是语文教师,承担着国学经典文化育人的重要任务和使命。新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以文化自信为学生核心素养的首要培养内容,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对学生的教化功能与作用。在义务教育新版语文课程标准总目标中,第一条着眼于立德树人这一教育的根本任务,凸显了正确价值观在学生教育中的灵魂地位;第二条着眼于文化自信的建立,明确树立在语言实践活动中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目标。要达到这些目标,对学生进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国学经典就是其中的重要载体之一。国学经典不仅具有感受古典语言文字及作品的独特价值,而且其中还包含着许多丰富、感人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教育素材。这对于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汲取古代圣贤的聪明智慧、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建立文化自信乃至逐步形成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都具有独特的教育价值。加之,新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不同学段按照学生的年龄特点、认知能力、心理特征以及教育教学基本规律,紧扣课程总目标,把四个板块分成若干要素,对课标总目标教学进行具体化、可操作化,且在目标要求的横向分布上注重了四个板块在四个学段之间与彼此之间高度的逻辑关联性,在四个学段、四大板块的纵向分布上注重了每个板块明晰的层次性。例如,第一学段的四个板块处于奠基层次,强调的是语文课程最基础的知识、最基本的能力、最必需的习惯、最常用的方法、最根本的情感与态度;第二学段的四个板块处于承接层次,既是对第一学段要求的巩固与升华,又是对第三学段要求的铺垫与支撑;第三学段的四个板块处于相对熟练、基本掌握层次,也有部分板块的要求处于进一步深化与提高的层次。再如,同样是阅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文本,提升学生自身的文化底蕴,在第一、第二学段需要以诵读、熏陶为主,以阅读、理解为辅,在第三、第四学段就要逐步过渡为自主阅读、理解。所以,在精选国学经典学习内容时,学校和教师就要瞄准课程目标,从学生现阶段的认知能力、学习状况以及阅读兴趣等方面综合考量,遵循因材施教原则,选择适宜学段要求和适合学生学习、有益于树立和增强学生文化自信的国学经典内容对学生进行教育。

(二)“深耕”教材选文,用好经典篇目

课程标准也是教材编写的蓝本和依据,无论是国家教材还是地方教材,都是执行、实施课程标准的范本,需要教师深耕教材选文,用好经典篇目。新课程改革实施以来,义务教育语文统编教材加大古诗文在课文中的所占比重,所选篇目数量多、质量高、分量重、覆盖面广,而且都是经典中的经典,涉及《诗经》、先秦诸子、史记、汉书、唐诗、宋词、戏曲、小说等各个方面,具有极强的教育意义和价值。这就需要教师从小学语文教育的整体目标出发,以课程标准为要,“深耕”教材中的古诗文篇目,由浅入深引导、帮助学生诵读、理解国学经典。例如,统编语文一年级教材中的古诗《锄禾》,就非常适合小学一年级的学生诵读学习。其语言质朴浅显,读来朗朗上口,表意贴近实际。学生在教师的引导、帮助下,通过分析理解、反复诵读,就能深深感受到农民伯伯在田间劳作的辛苦,就能认识到丰衣足食的来之不易,就能有意识地节约粮食。像这样能够结合学生年龄特点和认知能力选编的课文,在小学语文教材中还有很多。教师“深耕”教材中选编的古代文学经典作品以及古代诗词,引导、帮助学生反复感受、读通读懂,就能让学生从中受到思想、情感和价值观的熏陶,并随着学段的逐级升高,逐步学会自主阅读、分析、理解、鉴赏的方法。

三、总结学习方法,开启阅读之门

丰富多彩、灵活多样、快乐有效的学习方法是学生积极、主动学习国学经典的“通行证”,是学生开启国学经典学习“宝藏”的“钥匙”。为此,在国学经典的学习过程中就需要教师不断总结学习方法,开启国学经典阅读之门。

(一)突出声韵作用,重视范读引领

无论是教材中的古诗文篇目还是学校、教师精选的国学经典篇目或校本课程,都比较注重体现作品在声韵方面的独特价值和感染作用。鉴于此,抓住国学经典诵读时朗朗上口、声韵和谐、节奏明快等特点,教师通过范读,把国学经典作品的音韵美挖掘出来,给学生以强大的感染力,对于展示国学经典作品的魅力、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感受古代语言文字的形式之美,都具有显著的作用。例如,教师范读《老子》第一句的时候,就要通过声韵的处理,把文字表达的深意用恰当而富有表现力的停顿诵读出来。“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其中的破折号“——”,就是在范读时延长前一个字的声音,同时语气加重。这样,学生就会被经典文句独特的声韵所吸引。所以,在进行国学经典诵读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必须重视示范引领,教给学生正确的阅读方法,培养他们良好的阅读习惯。这样,通过教师的范读,学生就能感受到国学经典作品的声韵之美,就能学习到国学经典诵读的正确方法,克服拗口、难以理解的困难,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

(二)反复诵读体悟,增强语言感受

学习是一个日积月累的过程,国学经典的学习也是如此。在中小学,从诵读开始,引导学生在诵读中理解、体悟,是符合中小学生年龄特点和认知能力、规律的一种学习方法。为此,教师可以通过范读与诵读指导,总结诵读规律,教给学生诵读的方法,让学生通过诵读领悟文章内涵、理解思想情感,久而久之,学生就能有效积累诵读各类体裁、体式的诗文的方法,并以此增强自身分析、理解古诗文作品的能力和语感。所以,教师必须重视学生的诵读体悟与语感培养。教师在范读或教给学生诵读方法之后,学生一定要反复诵读。诵读的次数多了,学生对国学经典作品的理解、体悟就深了;诵读的国学经典作品多了,学生积累的诵读方法就越多,对诵读技巧的掌握就会越来越好,对古诗文学习的语感就会越来强,对古诗文语境或内容的理解、体会就会越来越深。在时间安排上,课堂内学生可以模仿老师的范读进行自由诵读;在课后还需要求学生进一步熟读,一些精彩段落或名句还应要求学生背诵下来。学校也可以合理、统一安排国学经典的诵读时间。例如,每周可以安排一到两节早自习专门进行国学经典篇目的诵读学习,中午到校之后可以安排课前10分钟国学经典篇目诵读活动,等等。在诵读的形式上,可以按照诵读时间的不同选择合适的诵读方式。例如,在课堂上或课前10分钟诵读活动中可以选择一名诵读能力较强的学生领读,其他同学齐声跟读;在早自习可以采取自由诵读或齐声诵读的方式;在课后服务时间还可以通过开展接龙读游戏活动、古诗文配乐朗读、打拍子诵读等方式,组织学生快乐诵读,以此丰富学生的诵读形式、激发学生的诵读兴趣、刺激学生的诵读欲望、积累学生的诵读经验、提升学生语感和文学素养。

(三)进行形象教学,增强学习趣味

化抽象为形象,是帮助学生理解,增强学习趣味性的一种常用方式。尤其是中小学生,喜欢形象化的学习方式。教师把难以理解的内容用比较形象的方式表现出来,往往能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形象思维,达到轻松学习的目的。同样,用形象化手段学习国学经典,不但能降低学生学习的难度,而且能把国学经典的学习趣味化。如在小学阶段的课后活动中,指导学生借助拼音、图画等,阅读国学经典儿童拼音、绘画本。这些本子故事性强,如果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能够迅速把握阅读绘本的方法,学生就能够通过读图而知文解义。再如,在课堂学习中,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把国学经典学习内容进行形象展示,通过声色图文、视频动画等,把国学经典中的情景意境、故事人物等形象化、可视化,以此增强学习内容的趣味性。再如,用国学经典中的内容以故事的形式,用生动有趣的语言讲述给学生,并让学生讲给同学或家人,就会让学生的学习趣味横生。像《诗经·兔置》的学习,就可以把其中的内容以故事的形式讲述给学生,学生通过武夫与公侯的故事,借助情节和人物语言,想象武夫、公侯的外貌特征、神情动作等,让人物形象在学生的脑海里清晰、丰满起来,学生就能轻轻松松把原本深奥的学习内容变容易、变形象、变生动。这些策略对于学生形象理解文意、增强学习趣味都具有显著的作用。

四、加强课外阅读,学以致用拓展

除了校内学习外,学生还需在课外对国学经典进行拓展阅读。随着“双减”政策的实施,学生课业负担减轻了,自主支配的时间增多了,这就为学生自主阅读国学经典创造了有利的条件。加之,中小学教材中的国学经典毕竟有限,在打下一定的学习基础后,学生就可自主选择一些和国学经典课外读物,通过拓展阅读,学习更多的国学经典。

(一)运用学习方法,及时跟进演练

在课后自主拓展国学经典阅读的过程中,学生可以把校内习得的国学经典学习方法运用于课外的自主阅读中。例如,学习了阅读国学经典绘本的方法,学生就可以在家中及时跟进演练,通过阅读自己喜欢或老师布置的阅读作业,演练阅读方法,收获学习快乐,从中受到教育。

(二)摘录记忆名句,储备经典语料

古人云:“不动笔墨不读书。”意思就是说在读书的过程中要通过批、注、摘、记等方式帮助自己深入理解书中所写。国学经典的学习更是这样,需要把学习过程中遇到的经典名句勾画、摘录下来。例如,《论语》中的“学而时习之”“三思而后行”“温故而知新”“吾日三省吾身”“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朽木不可雕也”“言必信,行必果”“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等等。再如,《孟子》中的“人皆可以为尧舜”“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等等。像这样的千古名句,言简意赅,饱含哲理,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把它摘录在笔记本上,并且背诵下来,日积月累,就会丰富自己的思想与辞藻,提升自己的品位与素养,无论在平时的说话中还是写话、习作中,都可以去用这些储备下来的经典语料,把“古人的语言”内化为自己的表达。

总之,若无“昨日因成”,何来“传世诗书”。正因为祖先给我们留下了灿若星河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以,中小学教师就需要通过探索各种有效策略强化国学经典的文化育人功能。

参考文献:

[1]董玲萍.诵国学经典品百味人生:探究诵读国学经典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实践[J].中国校外教育,2015(30).

[2]陈萍.小学语文教学中诵读国学经典的实践[J].启迪与智慧(教育),2016(11).

(责任编辑:朱福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