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提升教师专业能力的融合教育教师团队

作者: 王洪生 周中亮 陈云云

[摘 要]融合教育是特殊教育发展的总体趋势,是促进教育改革、提升教育质量的基本举措。融合教育教师专业能力提升是融合教育发展的关键。通过采取顶层规划,分步实施;建立架构,支持服务;编制手册,规范流程;增配师资,分类培训;扩充资源,实现共享;监测考评,持续发展等措施,建立起“六大系统”,逐步形成区域融合教育教师团队及其专业提升的沂南方案。

[关键词]融合教育;教师;专业能力

融合教育是特殊教育发展的总体趋势,是促进教育改革、提升教育质量的基本举措。2022年,教师专业能力提升项目落户沂南,作为融合教育教师专业能力提升项目的试点区进行整体区域推进。自项目启动以来,沂南县试点区立足本县融合教育实际情况,采取了“顶层规划,分步实施;建立架构,支持服务;编制手册,规范流程;增配师资,分类培训;扩充资源,实现共享;监测考评,持续发展”等措施,建立起了“六大系统”,逐步形成了区域融合教育教师团队及其专业提升的沂南方案。

一、顶层规划,分步实施,建立融合教育专业指导体系

(一)做好顶层规划

沂南县教体局先后制订了《沂南县特殊教育提升行动计划(2022—2025年)》强调普教与特教责任共担、资源共享、工作共进的“三共”协同发展模式。《沂南县融合教育行动计划(2022—2025年)》提出的工作目标是促进全县每一所公办义务教育学校(幼儿园)接收随班就读(随园保教)的学生(幼儿);确立了特殊教育支持中心引领、随班就读主体工程、特殊教育教师队伍建设等多项重点任务;出台了“沂南县关于进一步加强随园保教工作意见”“沂南县普通学校特殊教育资源教师建设验收标准”“沂南县普通幼儿园资源教师和随园保教教师管理办法”等制度文件,从制度规划上做好顶层设计。

(二)注重分步实施

沂南县教体局融合教育的发展经历了自发行为、政府主导、主动建构的全面融合教育支持系统的过程,逐步实现了融合教育教师队伍多元化向专业教师资质化、支持服务系统化的分步实施目标。

一是分步建设融合教育园所中心。2019年,沂南县特殊教育实验幼儿园核定独立事业法人编制,是目前山东省唯一一家具有省级康复机构资质的公办普特融合幼儿园。积极参与申报并成功获批省学科教研基地,作为基地共建成员单位,为全县学前普特融合教育发展提供了实践基础和专业引领。2021年,成立沂南县学前特殊教育资源中心负责全县的融合教育推进,协助县教体局制定特殊教育与融合教育相关政策,开展师资培训、巡回指导、课题研究等多项工作,探索区域融合教育发展路径。2022年,成立了独立法人的沂南县特殊教育研究与指导中心。这一中心标志着沂南县融合教育进入全面推进阶段,也打破了“一个学校,两块牌子”不能充分发挥区域协调、组织管理、指导支持的功能状态,转向专业管理、融合发展的特殊教育新机制。

二是分步建立融合师资队伍。2019年,沂南县特殊教育学校、义务教育学校、幼儿园依据需要设立随班就读(随园保教)教师、特教助力教师、送教上门教师岗位。2020年,沂南县教体局、县学前特殊教育资源与指导中心对融合教师进行了多轮培训,进行融合教育教师的资质认定。2021年,沂南县特殊教育研究与指导中心设立了巡回指导教师、资源教师、行为指导教师、随园保教教师、特教助理教师的支持服务系统化的教师配备、专业培训及认定。

(三)建构指导体系

沂南县教体局印发了《沂南县关于随园保教教研组建设的实施意见》《沂南县关于融合教育专职教研员的聘任决定》。目前,沂南县设有沂南县学前特殊教育资源中心、沂南县特殊教育研究与指导中心各1个,区域随班就读(随园保教)教研组66个,聘任教研员165名。有17个镇区域学校(幼儿园)设立了融合教育教研室,任命了融合教育教研员17个,逐步形成了自上而下的融合教育专业指导体系。

二、建立架构,支持服务,建立融合教育专业课程体系

(一)建立培训内容架构

依据融合教育教师专业发展结构,建立教师培训课程群。融合教育教师专业发展包含专业态度、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专业合作四个维度[1]。

一是融合通识类培训内容架构。专业态度类培训课程、融合教育专业知识类培训课程、专业技能类培训课程、专业合作类培训课程。专业态度类培训课程涉及融合理念、接纳态度、情感投入等内容;专业技能类培训课程涉及教学调整技巧、个别辅导技巧、专业指导技巧等内容;专业知识类培训课程涉及学生特点、基本理论、政策法规等方面的内容;专业合作类培训课程涉及多方沟通技巧、寻求支持技巧、相互合作技巧等方面的内容。

二是融合专业类培训内容架构。沂南县教体局、特殊教育研究与指导中心、资源中心就融合教育教师不同类别的教师开发了不同类型的专业融合课程群。比如,随园保教教师培训的课程的基本理论侧重特殊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及教育需求;以及不同类型学生的学习特点和学习能力、特殊学生的评估基础知识、特殊的教学策略、融合教育班级管理、个性化教育计划的实施、特殊学生环境适应的教育评估操作、特殊教育学生的行为观察、记录、分析技术、教学具制作、特殊学生的行为矫正技术、交往技巧等。在随园保教教师培训的专业知识的培训要涉及残疾的概念、分类、特殊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融合教育的基本理论等。专业技能涵盖个别化教育计划的制订与实施、残疾儿童的学习评价、情绪与行为管理策略、特殊学生交往技巧等多方面的内容。这样就形成了一个系统的融合教育教师培训的课程群,满足了融合教育教师的培训课程需求,提升融合教育教师的专业能力。

(二)形成支持服务系统

融合教育发展需要融合教育教师相互协作、整合资源,实现资源网络化、支持系统化,让资源围绕学生、支持无缝衔接。沂南县现已经初步构建起“沂南县特教研究与指导中心(资源中心)——乡镇区域融合教育资源中心(教研组)——学校资源教室”的融合教育三级支持体系。县特教中心辐射全县、提供指导,解决最困难的问题;乡镇区域资源中心服务学区,资源协调,协助学校解决问题;学校资源教室针对本校,支持个案,直接解决学生问题。县中心负责审批、指导、评估乡镇区域资源中心、资源教室,乡镇区域资源中心负责协调、辅助和补充学校资源教室的功能。

(三)建立融合课程体系

沂南县特殊教育研究与指导中心组织专家、教授、学者、一线骨干教师开发了融合教育通识类课程和专业类课程,同时建立了相应的课程监测评价考核机制,保证培训课程的体系的规范性、完整性、科学性、系统性。

三、编制手册,规范流程,建立融合教育专业操作体系

(一)编制融合教育工作手册

沂南县特殊教育研究与指导中心与沂南县教体局培训中心联合围绕融合教育教师培训的内容、课程学习方式、学时、考核评价、组织实施等方面编制了沂南县融合教育教师培训工作手册。沂南县学前特殊教育资源中心与沂南县特殊教育研究与指导中心、沂南县教育科学研究与发展中心联合编制了沂南县融合教育实施工作手册,用来指导乡镇区域资源中心、乡镇融合教育教研室、学校随园保教教师的日常工作。同时,沂南县特殊教育研究与指导中心与沂南县学前特殊教育资源中心联合编制了听力残疾、智力残疾等4类儿童随园保教工作手册,有效地指导了随园保教教师的日常工作的开展。

(二)规范各类教师工作流程

沂南县特殊教育研究与指导中心研制了《巡回指导教师岗位职责与工作流程说明》等各类融合教师的工作流程,供老师参考执行。以巡回指导教师为例。巡回指导教师接到学校的诉求后,学校对特殊教育需要的幼儿、学生进行课堂观察、教师访谈,综合了解情况后,然后提出针对性的指导建议,形成报告。必要时,家长与学生前往中心做全面评估。依据评估结果,对幼儿、学生进行合理的安置,并提供普通班级融合、资源教室上课、特教中心上课等相结合的个性化的课程服务。同时,学校领导、普通班教师、资源教师、家长、巡回指导教师等为幼儿、学生共同制订个别化的教育计划,并予以执行落实,确保教学效果。这样,工作流程的规范,对各类教师融合教育工作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和操作价值。

(三)建立融合教育操作体系

沂南县针对巡回指导教师、资源教师、行为指导教师、随班就读教师特教助理教师的特点,结合日常工作情况,分别形成了各类教师工作操作流程,最后形成整个融合教育教师日常教学的操作系统,做到了让各类教师有章可循,保障融合教师操作的规范性、系统性。

四、增配师资,分类培训,建立融合教育专业培训体系

(一)增配融合教育专业教师

一是通过业务考核的方式在沂南县特殊教育实验幼儿园康复部遴选了5名优秀教师作为县学前特殊教育资源与指导中心的巡回指导教师,每月至少对各乡镇(街道)、县直随园保教幼儿园的工作进行一次巡回指导,并根据幼儿园实际需求加大巡回指导的次数,全面做好县域内随园保教工作的研究、指导、评估与服务工作。二是遴选资源教师。在各乡镇中心幼儿园、县直各幼儿园、民办随园保教幼儿园里本着自愿报名从中择优的方式遴选了43名资源教师,保障了随园保教工作的顺利开展。三是加大专业教师招考力度。2023年,招考计划中,为特殊教育实验幼儿园招考一名康复治疗师,为县域内乡镇中心幼儿园、县直各幼儿园每园配备一名特殊教育专业教师,改变普通幼儿园特殊教育专业师资匮乏的现状,增强教育诊断的精准性,努力提升普通幼儿园教师的融合教育专业水平。

(二)分类培训融合教育教师

沂南县学前特殊教育资源中心、沂南县特殊教育研究与指导中心联合沂南县教师培训中心,从县级层面对巡回指导教师、资源教师、行为指导教师、随园保教、特教助理教师等各类教师进行培训,达到学时,考核合格后,进行资格证认定,同时继续教育学时认定。资格认定后,每年进行不少于90学时的专业培训,达标后继续认定。同时专门出台了《沂南县关于随园保教人员培训实施意见》,对普通幼儿园、学校教师、资源教师进行专项培训。每年度培训不少于90学时。

(三)建立融合教育培训体系

横向上,通过部门联合、专业支撑、资格认定、继续教育、跟岗培训、个案研究、年度考评等方式进行培训;纵向上,巡回指导教师、资源教师、行为指导教师、随园保教、特教助理教师分类专业培训。这样一来,就建立起了融合教育教师培训体系,为全县融合教师专业提升提供了智力支持和保障。全县培训巡回指导教师、资格认定各类教师考评合格率达98%,有效地保障了融合教育教师专业能力提升的需求。

五、扩充资源,实现共享,建立融合教育专业保障体系

(一)扩充配备资源中心

沂南县各乡镇中心幼儿园、县直各幼儿园都设置了资源教室,按照标准配足配齐了有关教学辅助设施和康复训练设备。并结合自主游戏的开展配备了积木、万能工匠、长板、短板、木梯、木箱等种类丰富、数量充足的低结构可移动、可组合的游戏材料,打造了资源空间用来满足特殊幼儿能力发展的需求。截至目前,建有县级特殊教育中心1个,县直、镇区域特教中心19个,普通中小学幼儿园建有资源教室66间,基本形成了“县特教中心—镇区域特教中心—学区资源中心—学校资源教室”四级专业支持与服务体系,为普通学校幼儿园融合教育提供专业支持、指导、服务。

(二)资源实现共建共享

建立县级资源中心、乡镇区域资源中心、学校(幼儿园)资源教室三级网络信息技术支持下的共建共享平台,实现第一时间的资源共享、资源调配、资源互补,有效地解决了资源短缺、区域投入不足的问题,保障了各类学生、幼儿对融合教育资源的需求。

(三)建立融合保障体系

一是政策支持。沂南县教育和体育局、沂南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联合颁布了《沂南县普通学校资源教师和随班就读教师管理办法》等保障政策,从任职资格、主要职责、考核、奖励等方面做出了规定,在职称评优树先上同等条件下优先的政策倾斜。二是经费支持。沂南县教育和体育局、沂南县财政局联合出台了《沂南县普通学校随班就读学生生均公用经费使用办法》《沂南县普通学校资源教师特殊教育津贴发放和管理办法》等经费保障机制,建立并完善资源教师、随班就读(随园保教)教师津贴制度,连年提高随班就读(随园保教)特殊学生(幼儿)公用经费。

六、监测考评,持续发展,建立融合教育专业评价体系

(一)建立监测考评机制

沂南县特殊教育研究与指导中心从知识、技能、情感、态度、社会交往等维度,组织专家专门研制出了《沂南各类障碍学生的发展评估指标》,依据建立的全县特殊教育儿童档案,每年暑假给予每名特殊教育学生、幼儿进行关注性评价,跟踪其发展水平的提升。

(二)注重良性持续发展

沂南县建立了以县、片、镇、园不同教研主体的四级教研网络,积极开展了园本教研、镇域教研、片区联研、县域教研等分层次的教研活动,进一步健全了线上、线下互补互促和调研、教研、培训三位一体的教研工作机制,并根据教师解决问题的实际需要采取了专题教研、随机教研、案例式教研、辩论式教研等多种类型相结合的方式来组织教研活动,有效解决了全县幼儿教师在融合教育推进过程中遇到的疑惑与问题,促进教师反思,引领教师朝着良性可持续化专业成长与发展。

(三)建立融合评价体系

沂南县学前特殊教育中心、沂南县特殊教育研究与指导中心、沂南县人民政府教育督导室联合就关于三级资源中心、三级专业指导教研组织、学校、幼儿园分别制定关于融合教育专项督导考核评价标准,对三级资源中心、三级专业指导教研组织进行效能评估,对学校(幼儿园)随班就读(随园保教)进行个案指标评估,对各类融合教师进行年终答辩考核。这样一来,就建立起了多维度、多层面的考核评价体系,以此实现融合教育的高质量发展。

参考文献:

[1]张筱平.农村初中历史教师专业发展现状的调查与研究——以湖北省恩施市农村初中为例[D/OL].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4:05.[2024-07-26].https://xueshu.baidu.com/usercenter/paper/show?paperid=40629a7d1a7d4b4ab0959abd9d07e7be&site=xueshu_se.

(责任编辑:朱福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