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文化视域下的和润德育实践路径

作者: 王萍

[摘 要]七里河区崔家崖小学以“和美”校园文化为背景构建了别具一格的和润德育育人体系,通过建设服务体系、推进文化育人、开发学生成长手册,践行“和润生命、美泽人生”的办学理念;设置和润课程体系,举办特色节会、利用重大节日、借助家校协同、浸润童心童真童年,践行“和慧博远、励行尚美”的校训;凝聚师资力量、促进教师队伍成长、提供后勤支持、开展帮扶培优,以实现“和衷共济,成人之美”的作风;组织开展德育活动,传承非遗文化,促进学生的共同发展,锻造“和而不同,美美与共”的校风;推动教育教学实现三个转变,开展课程德育活动,发挥榜样力量,重塑和爱润生,艺精德美的教风;教师通过科学培养,推动学生团结协作,开展多维素质评价,以弘扬“和乐共进、求真向美”的学风,涵养学生德行、健全学生人格、净化学生心灵,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

[关键词]“和美”校园文化;和润德育;实践路径

国家对校园文化建设的要求主要包括加强价值观教育、‌培养创新精神、‌强化文化自信、‌倡导公平公正、‌增强体育素养等方面。‌七里河区崔家崖小学通过和润德育育人体系的建立,加强学生的价值观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强化师生的文化自信。

七里河区崔家崖小学以“和美”为核心理念,以“和润生命,美泽人生”为办学理念,以“和慧博远,励行尚美”为校训,以“和衷共济,成人之美”为作风,以“和而不同,美美与共”为校风,以“和爱润生,艺精德美”为教风,以“和乐共进,求真向美”为学风,初步构建了内涵丰富、底蕴深厚的“和美”校园文化,为和润德育实践夯实文化根基。

“和”指和悦、和勉、和爱、和睦、和顺、和谐之意。“和”在这里指七里河区崔家崖小学按照办学的规律,在协调运转中呈现出的最佳状态。“润”指浸润、润泽,即浸润生活,润泽生命。七里河区崔家崖小学以“和美”校园文化为背景,构建和润德育育人体系,尊重学生主体性,以“润”的方式涵养学生德行、健全学生人格、净化学生心灵,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

以“和美”校园文化建设为背景开展和润德育实践活动,以“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为三大育人方向,以“养成好习惯,成就大未来”的行为养成教育为核心,致力于通过文化熏陶、活动涵养、课程浸润、家校共育的实践,打造内涵丰富的和润德育品牌。

一、践行“和润生命,美泽人生”的办学理念

(一)建设服务体系

以德为先,德智相融。育人以立德为先。七里河区崔家崖小学为家长、学生、教师、社会搭建了四位一体的志愿者服务体系,组织师生定期走进社区、养老院、福利院、公共场所、青少年训练基地、乡村小学等开展志愿服务、支教活动。广大师生在德智相融中感受道德的力量、奉献的价值、付出的意义与爱的奉献。同时,他们感受到了为他人服务的快乐,体会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感悟自然界的神奇与美丽。

(二)推进文化育人

文化是学校和美校园文化的基石,科技是学校立校的脊梁。七里河区崔家崖小学建立时时能学、处处能学、人人皆学的信息化教育教学体系,走内涵与基础并重的发展道路,涵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兰州市是黄河唯一一座穿城而过的城市,留下了厚重的黄河文化。七里河区崔家崖小学组织精干力量专门开发了“黄河文化校本教材”,并在相关学科的相关课程资源中有机融合黄河文化,丰富与充实了相关学科的教学形式与内容,让学生在黄河文化与科学文化的融合中感受、追求和体验大自然之美、社会生活之美和科学之美。

(三)开发学生成长手册

紧紧围绕和美校园文化建设了“和美少年”成长手册。其一,彰显过程性。它贯穿了学生小学阶段校内外的整个成长历程,及时展现学生的目标达成度。其二,凸显学生的主体性。学生持续强化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积极性,获得了更多更有效的自我评价权。其三,发挥激励性。七里河区崔家崖小学会为处于各个成长时期的学生提供必不可少的精神激励和物质激励。其四,重视层递性。引导学生循序渐进地实现不同成长阶段的各个目标,从最初的和美单项标兵到和美文明学生,再到更高层次的和美“三好学生”,最后成为和美优秀毕业生,这些成长目标符合学生在不同成长阶段的身心发展规律。学生在“五类三级七目标”和润课程体系中的理论学习、德育实践和评价结果都会被如实记录在自己的“和美少年成长手册”,成为夯实他们全面发展的宝贵财富。

二、恪守“和慧博远,励行尚美”的校训

(一)设置和润课程体系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结合劳动课程、思政课程、学科课程举办特色鲜明的实践活动,逐步探索建构了包容性、开放性和全面性兼具的和润德育课程体系。自2013年以来,七里河区崔家崖小学基于“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明确提出的六大核心素养,经过多年以来的课程再造尝试与探索,逐步设计了与七里河区崔家崖小学高质量发展、学生全面健康发展的“五类三级七目标”和润课程体系。“五类”指五个大类别,将全部课程分成了身心素养类、科学素养类、公民素养类、艺术素养类、语言素养类。“三级”指三级课程,分别是体验性课程、拓展性课程、基础性课程。“七目标”指要实现的七个培养目标:一定文雅气质,一身生命本能,一生良好习惯,一门兴趣爱好,一项健身技能,一手硬笔好字,一种科学思维。

(二)举办特色节会浸润童心

七里河区崔家崖小学组织各个部门围绕和慧博远、厉行尚美的校训设计了读书节、体育节、科技节等大量实践活动;为一年级同学策划开展了吸引力十足的入学仪式,为三四年级学生举行了总结过去、展望未来的成长仪式,为六年级学生举办了隆重的毕业典礼,为少先队员举办入队仪式等。这些特色节会让学生体验健康成长的愉悦、全面发展的成果,在提升综合素质中创造美好未来,唤起他们追求知识、强身健体、博学多才、厉行尚美的强烈动机。

(三)借助重大节日浸润童真

借助重大纪念日、节假日等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向学生渗透传统美德、家庭美德、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引领广大学生浸润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中,进而受到深刻的心灵洗礼、强烈的心灵震撼,实现思想的渐进性升华。

(四)借助家校协同浸润童年

家长与七里河区崔家崖小学秉承“合力融汇,互通互融”的理念强化协同教育,推动孩子感知丰富多彩、厚重大气的校园文化,在学生心中种下强烈的家国情怀,浸润他们的童年、童心、童真。

三、改进“和衷共济,成人之美”的作风

(一)凝聚师资力量

学校管理中应加强内涵式发展,在坚持以学生为本、教师为主体、科学制定与按步实施学校中长期发展规划和教师专业发展规划中逐步提升办学水平。将教师队伍师德师风建设作为重中之重,在校园内部抓好团结和谐,在校园外部树立良好形象,以“人和”形成和衷共济的巨大力量,增强学生的核心竞争力。致力于塑造和谐融洽的人际关系,将人际和洽作为考量师德的重要参照因素,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提供肥沃的土壤,为家校沟通搭建便捷的桥梁,让学生和教师都能逐步抵达自己的“诗和远方”。

(二)促进教师成长

定期开展教学经验交流活动,推动新老教师举办“青蓝结对”活动,促进老带青、“传帮带”,推动青年教师的教学业务成长成熟;设立一定数量的奖教基金,推进教学公开周和校园开放日,在影响家长的同时倒逼老师快速成长,持续增强七里河区崔家崖小学的区域影响力。

(三)提供后勤支持

结合后勤保障部门的具体工作内容,动员他们为教育教学活动、日常生活、社会实践活动等提供充足有力的水电暖气与物资设备。

(四)开展帮扶培优

教师以帮扶培优活动为重要抓手,优化组合相关学科的教学内容和方法,通过以点带面提升学生的学习成绩,使学生实现德育、智育、体育、音乐、美术、摄影、编导、劳动教育等方面的全面发展。

四、锻造“和而不同,美美与共”的校风

(一)开展德育活动

积极组织、举办和美科创节,大力开展科创普惠教育;在不同的学段设计开展无人机、科创课程、电脑绘画、3D打印、机器人课程;组织学生开展家务体验、田园种植、编程培训,与老师和社区的阿姨叔叔共同做好力所能及的志愿服务。

(二)传承非遗文化

结合兰州市城关区的实际情况,组织学生走进非遗文化博物馆,开展刻葫芦实践探究课程,让学生了解非遗文化及其标识的内涵,通过多媒体观看刻葫芦技艺的起源、发展、保护和传承等,把握葫芦的种类、用途、寓意和制作工艺;邀请兰州刻葫芦传习所的非遗传承人示范讲解葫芦画的点、染、白描、擦、勾、勒等绘画技巧,让学生对兰州传统的葫芦雕刻初步形成一定的了解与认识;邀请传承人到校培训学生掌握相关的雕刻工艺。从动手实践上看,学生在精致的葫芦上刻画出本身的独特创意,使刻葫芦焕发出时代生机,唤醒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深刻热爱,培养动手动脑能力、创造力、想象力和观察力。他们也从中感受着非遗文化的独特魅力与手艺人精益求精的匠心,感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和无穷底蕴。

(三)促进共同发展

学生在教师的组织协调下发挥自身的主体地位,以主动进步、自觉成长的精神积极参与校内外的各项社会实践。各类班级活动、大型活动主持、国旗下讲话、社团活动组织等基本实行教师幕后指导,学生幕前主导的策略,使学生变成校园活动的真正主人,促使让学生在各种实践活动中展示自我、提高自我、发展自我,实现从思想到实践的一次次升华。

丰富多彩的课程涵养着广大学生的核心素养,使其增强了文雅气质,强化了生命本能,锻炼了健身技能,培养了科学思维,丰富兴趣爱好等。培养了他们乐在其中,积极参与、亲身体验的能力和思维并收获颇丰,呈现出“和而不同,美美与共”的校园风采。

五、重塑“和爱润生,艺精德美”的教风

(一)实现“三个转变”

七里河区崔家崖小学秉承“教学相长,和谐发展”的教学指导策略,以“三个转变”作为重要抓手,广大教师在践行“和爱润生,艺精德美”教风中以实践充盈广大学生的生命活力、洋溢鲜活的生活气息,推动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其一,广大教师积极转变自己的教学观念,坚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大力创设和谐、平等、民主、团结的教学氛围,提倡“自主思考、小组合作、探究深化”等新式教学方法;其二,转变传统的课堂模式,打造关注差异、面向全体、学生为学习主体的课堂共同体。教师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协调者、引导者;其三,转变传统的评价方式,设计实施能够凸显“三和三美”特征的新式课堂教学评价标准,“三和”分别是问题情境之和、教学目标之和、教学过程之和;“三美”分别是学生表现之美、教学艺术之美、教学效益之美。学生成为课堂学习活动的真正主人,在小组合作、探究深化中充分展现自我的才干和风采。

(二)实施课程德育

随着课堂教学实现“三个转变”,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深度开展课程德育活动,塑造学生的阳光心灵,实现“春风化雨,泽润众生”的目标。任课教师在学科教学中按照课程标准的要求渗透一定的态度、情感、价值观,培育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可以让这些高尚的道德情操规范学生的言谈举止,使他们成为讲文明、讲礼貌的人。学生会在主题活动、学科课堂中感知践行自律、坚持、互助、责任,以积极向上、奋发进取的精神将这些内容外化于行、内化于心,以艺精德美提升和爱润生的质效。

(三)发挥榜样力量

每周教师例会都会举办艺精德美故事讲堂,组织讲述身边感动人心、艺精德美的教师故事,发挥榜样带动的力量;定期举办师德师风大讨论活动,组织编印校内不同年龄段的《教师风采录》,包括但不限于评选教学能手、优秀班主任、最美教师、师德标兵等和润品牌教师,使广大老师朝着“艺精德美,和爱润生”的目标继续前进。

六、弘扬“和乐共进,求真向美”的学风

(一)学生团结协作

七里河区崔家崖小学以培养“文雅、灵动、仁爱”的和美学生为目标,使学生接受教师的科学引领下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在团结互助、密切合作中获得丰富知识,强化沟通能力。他们在彼此尊重、和谐相处中深度学习,健康成长;不断开发自身的学习潜力,培育自身的个性,展示自我风采。学生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不懂就问,不会就学,在互帮互助中成长为既文雅灵动,又有仁爱之心的新时代美少年。

(二)教师科学培养

教师落实“五类三级七目标”和润课程体系中积极引导学生树立求真的意识,在引导学生勇于探索、刻苦钻研、热爱科学、为科学献身的执着精神中追求真理、崇尚知识。训练学生抱着实事求是、勤勉诚朴的态度,在感受真理之美、知识之美中受到丰富知识的浸润和洗礼,真正塑造“和乐共进,求真尚美”的坚实学风。

(三)多维素质评价

为夯实和弘扬和乐共进,求真向美的学风,七里河区崔家崖小学大力推行多维素质评价,七里河区崔家崖小学表彰处于不同阶段的先进学生时,不再将学习成绩作为评选“三好学生”“学习小能手”的核心依据。取而代之的是,七里河区崔家崖小学组织班级精心评选学生德育、体育、美育、智育等多个方面的好榜样,评比出了“平和之星”“学习之星”“德育之星”“全能之星”“班级榜样”“劳动之星”“体育之星”“文明之星”“进步之星”“劳动之星”等。这些都立足于班主任、任课教师科学把握学生的优缺点,推动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健康发展和学习能力的持续提升。

参考文献:

[1]张瑾玥.和美德育润泽校园[J].科学咨询,2016(14):81.

[2]马书彬.根植学校文化润泽和美人生[J].黑河教育,2020(5):4-5.

[3]杨裕海,蒋海燕.开发龙文化校本课程,实施和润德育的思与行[J].小学教学参考,2022(18):85-87.

[4]冯祎花.“百花齐放”春满园——和润德育课程之家长课堂实践与反思[J].华夏教师,2018(30):2-3.

[5]本刊编辑部.江苏省启东市和合小学和润德育:让希望在绿色的田野上放飞[J].中国德育,2022(17):82.

(责任编辑:朱福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