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于陶行知教育思想的小学生抗逆力提升研究
作者: 徐敏芝
[摘 要]本研究旨在探讨陶行知教育思想对小学生抗逆力提升的促进作用。首先研究分析陶行知教育思想的内涵以及对小学生心理健康发展中的实践应用,其次通过实际案例探讨陶行知教育思想与小学生抗逆力的关系,并尝试研究基于陶行知思想的小学生抗逆力提升实践模式。本研究结果表明,陶知行教育思想能有效地提升小学生抗逆力,帮助学生增强调控心理、应对挫折的能力。
[关键词]陶行知教育思想;抗逆力;实践
随着社会的发展、经济全球化带来的影响和挑战,人们的心理压力越来越大,小学生面临着来自学习、同伴关系以及家庭的各种压力,心理问题日益突出,甚至引发极端事件。因此,提升小学生抗逆力,引领他们在身处恶劣环境下懂得如何处理不利的条件并以健康的态度去面对逆境显得尤为重要。在此背景下,笔者通过分析研究陶行知教育思想的内涵、对小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促进作用,将陶行知教育思想运用于小学生抗逆力提升的实践中,提出陶行知教育思想下的抗逆力提升实践模式,为提升小学生抗逆力提供有效的路径和方法。
一、以学生为主体,挖掘抗逆力元素
践行陶行知教育思想能有效地促进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它倡导“以人为本”,认为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应该尊重个体差异,注重个体发展。这同样有利于挖掘学生的抗逆力元素。一般来讲,抗逆力主要有三个构成要素:外部支持因素(I have),内在优势因素(I am)以及效能因素(I can)三个部分。本研究以陶行知教育思想为引领,通过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相关工作、家庭教育、校园文体活动等方式帮助学生挖掘抗逆力元素。
(一)悦纳自我,发现与众不同的自己
内在优势因素(I am)简而言之,就是悦纳自我,对自己的一种深刻认识与接纳。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通过心理健康教育讲座和心理团体辅导等活动(见图1),引导学生关注自身,发现优点和特长,客观地认识自己,更好地悦纳自己,有助于学生提升个人形象感和积极乐观感,强化内在优势因素。
面向全体学生开设认识自我的系列心理讲座。在《大声说爱我》的心理讲座中,引导学生初步认识自己的外貌和性格特点,用“虽然……但是……”句式自己找亮点和同桌间互找亮点,在肯定优点的同时积极寻找缺点背后的优点。在《做更好的自己》中,让学生意识到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通过自己的努力可以变得更好。
面对特定群体设计系列心理团辅活动。针对缺乏自信的学生开展《我比想象中要优秀》团辅活动,通过绘制自画像等活动,进一步帮助学生发现自身的优点和特长,再通过“种下一粒种子”等活动引导学生用发展的眼光看待自己和未来,对自己和未来树立积极正向的人生态度。针对自我要求严格的学生开展《悦纳不完美的自己》团辅活动,通过小调查让学生意识到每个人都有优缺点,再通过徒手画圆、观看绘本故事《失落的一角》和圆的再创作等活动,引导学生坦然接受生命的不完美,但这并非没有任何作为,而是要通过积极的努力,让不完美的生命开出别样美丽的花。
(二)找到资源,营造关怀支持的环境
资源并不仅仅是书本上的知识,它还包括广阔的网络世界、丰富的生活实践、多元的人际交往,这些就是我们生活的环境。作为教师,我们需要引导学生去发现、去挖掘、去利用这些资源,为学生营造一个关怀与支持的环境。这些资源和环境构成了抗逆力的外部支持因素(I have),包括拥有正向的连接关系、坚定清晰的规范、关怀支持的环境、积极合理的期望、有意义的参与机会,能够帮助学生增强抗逆力。
父母就是学生的最重要的资源。陶行知教育思想高度重视家庭教育,提出要建立民主合理的家庭关系,要尊重并了解儿童,要以身作则,言传身教,要家庭与学校密切合作。在此思想的引领下,积极开展家庭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倡导家校共育,畅通家校沟通平台,通过学校公众号、告家长书等形式引导家长学习陶行知教育思想,让家长进一步了解学校的教育教学和心理健康教育情况,定期开展家访、家长会、家庭心理健康教育讲座等活动,提升家长心理健康教育水平,提高心理健康素养。
老师和同学也是学生的重要资源。通过《你好,朋友》《友善是一种快乐》《朋友那些事儿》等讲座和团辅活动引导学生学会同伴交往,珍惜友谊。通过《老师,我想对你说》《如果我是》等心理健康课引导学生换位思考,更好地增进师生交往。校园环境同样也是学生的资源,因此要积极营造良好和谐的校园环境。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如运动会、小剧场、阳光体育、节日庆祝等活动,组织入学仪式、入队仪式、成长仪式等,这些都为学生提供展示自己才艺、兴趣和特长的平台,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充分利用廊、墙、角等地,展示学生书画、手工、科技、劳动等作品,增强学生归属感和自豪感。
(三)挖掘潜能,增强解决问题的信心
陶行知先生倡导学生的“六大解放”中提到:解放他的头脑,使他能想;解放他的双手,使他能干;解放他的眼睛,使他能看;解放他的嘴巴,使他能谈;主张要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引导学生会表达,发挥学生的创造力。这与抗逆力中的效能因素不谋而合。效能因素(I can)主要包括人际交往能力、解决问题能力、情绪管理能力及目标制定等。因此,要积极创设条件,引导学生挖掘自身潜能,提升自我效能感。
以活动增效能。组织各项活动,为学生搭建丰富多彩的实践和展示平台。积极组织心理健康月活动,通过心理剧、手语操、四宫格绘画比赛等,引导学生积极体验、关注心理。利用重大活动、入学仪式、成长仪式、毕业典礼、重大纪念日等,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增强成就感和掌控感。培养小主持人、小小百灵鸟、小小发明家等,在活动中促进学生能力的提高。
以培训强技能。充分用好心理委员这支队伍,以心理委员职责、沟通、倾听、共情、心理危机类型与表现等为主题,定期开展培训与指导,提高心理委员的胜任力。在心理委员胜任联络员、观察员、科普员、吹哨人等角色的基础上,成立心理委员会,进一步发挥心理委员的主观能动性,积极协助开展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二、以经验为链接,推动抗逆力发展
生活便是教育,学生过去的生活经验,同伴的经验,不论是成功的还是失败的,都有教育意义。而这些经验,只要使用得当,都有助于抗逆力的提升。在Richardson及同事研究得出的“抗逆力模型”中,抗逆力是个体与生俱来的一种潜力,就像生命中的一粒种子,已有的生活经验,有利于这粒种子生根、发芽、开花、结果。在Rutter的环境-个体策略模型和Kumpfer的环境-个体互动模型中,团队、朋辈、环境均对个体的抗逆力有较大影响。
(一)挖掘过去经验
在开展心理咨询时,结合行知生活教育理念和焦点解决短期治疗技术,在相信来访者(学生)拥有自身资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基础上,注重“引发”来访者(学生)运用自己的能力及经验来进行改变,而不是“制造”改变。如有的学生会在学校打人,这时不要急着采取说教或处罚的方式,这可能可以暂时停止学生的打人行为,但并不代表不会再次发生类似行为,相反学生再犯的概率较高。要相信每个孩子都是解决自身问题的专家,引导孩子分析错误行为和引发的后果并一一罗列,结合孩子过去的经验,一起探索解决问题的具体方法。
将后现代心理疗法中的心理绘画技术融入于心理咨询中。绘画是人最直接最原始的情感表达方式,通过绘画进一步深入了解学生,探寻学生与外界相处情况、亲子关系、师生关系、思维方式、成长历程等。譬如,可以用房树人图了解来访者(学生)的基本情况、压力与心愿、喜爱的颜色、童年幸福值、家庭关系等情况,考查学生对家庭、亲情的态度、看法以及对自我成长的看法。通过绘画过河图和雨中人,了解学生近期的压力状况、抗压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等。可以结合学生绘画有效开展针对性地咨询辅导,也能通过观察同一学生不同阶段的绘画,直观地了解学生抗逆力的提升情况。
(二)借鉴他人经验
在对学生进行抗逆力的调查中发现,随着年龄的增长,小学生遇到挫折或困难时向同伴求助的比例明显增高,从低年级的63.04%上升到高年级的76.09%,表明同伴的影响力正逐渐增强,进入初中后甚至可能会慢慢超过父母的影响力。因此,在小学阶段,可充分发挥同伴作用,通过朋辈互助方式,引导学生积极借鉴他人成功经验,以便探寻自身的解决之道。
学习是解决问题的主要途径之一。通过借鉴他人的经验和智慧,引导学生对自身经验进行反思、汲取教训,通过不断调整言行以达到解决问题、促进成长的目的。如小学中年级学生往往情绪问题较多,经常发生因学生控制不住情绪而与同伴发生争执和矛盾的事件,在做心理辅导的过程中,发现有些学生转变得很快,能较好地控制自己的情绪,这时就可以征得同意的情况下聘请他们做“心理小助手”,指导他们用自身经验去帮助类似的同学,能起到出其不意的效果。
(三)强化成功经验
强化源于斯金纳的强化理论,即行为之所以发生变化就是因为强化作用。成功经验能为学生提供最直接的能量信息,通过让学生不断地获得成功的经验和体验并不断强化,让学生逐步产生掌控感,提高解决问题的信心和能力,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自我效能感。也可以适当使用外部强化,如使用有效地强化物,恰当地进行强化训练,协助学生订定学习目标并及时反馈。用经验影响生活,用生活影响经验。
当问题产生时,先了解事情的来龙去脉,在此基础上,询问学生“问题发生时”“问题较少发生时”“问题没有发生时”自己的具体行为表现,找到其中的例外之处,引导学生有意识地从过去的经验里挖掘成功做法,相信自己有能力可以采用类似的方法来处理问题,或者结合现有的经验在适当地调整下更好地处理问题,以此增强孩子的自我价值感和自信心。对孩子一小步一小步的成功经验,不断进行强化,从而解决实际问题并形成问题解决的思维模式。
三、以课程为路径,促进抗逆力提升
陶行知教育思想强调教学做合一,以“行”求知,“行”是获得知识的源泉,“教学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我们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学”。课堂是学生学习的主阵地,通过开展抗逆力微课程,有效提升学生抗逆力(见图2)。
(一)科学规划,精心设计
积极开发抗逆力微课程,力求科学系统、多层次,涉及自我认识、人际交往、学习、情绪情感等多个方面,重实践、重体验,涵盖从基础的任务挑战到高级的策略规划,确保学生能得到有效的抗逆力训练。
通过情景模拟、任务达成、游戏体验、合作讨论等方式,让学生受到同辈、师长的积极影响,促使学生形成面对挑战时的积极态度,在遭遇失败时能够迅速恢复和调整,在困境中保持清晰的思维,具备良好的情绪调控能力以及在社交互动中展现出的韧性和毅力,真正有效提升抗逆力。
(二)系统实施,由点到面
初期,先以一个班为试点,探索微课程实施的可能性。一个学期实践下来,与对照组B班相比,实验组A班的学生在参加微课程后抗逆力得到了一定的提升,在坚韧性、力量性和乐观性方面都有显著变化,其中最为显著的是坚韧性的变化,即学生在对面挑战时反应敏捷、镇定自若、有控制感、坚定不移等。说明抗逆力微课程对小学高年级学生的抗逆力起到了一定程度的提升作用。
后期全面铺开,在全年级开展抗逆力微课程教学,并取得较好效果。同时由学生到家长,由个体抗逆力到家庭抗逆力,全方位推进抗逆力的提升。
(三)多维评价,总结反思
心理课不同于其他学科,无需也无法通过试卷来评价学生掌握的情况。心理课开设的目标是帮助学生加强自我认识,培养积极的心理态度,提高情绪管理、人际交往、问题解决、社会适应等能力,增强学生的心理素养。抗逆力微课程在此基础上,更需要关注每一个学生的需求和变化,帮助他们学会使用“3I”理论,找到自己的内部优势因素、外部支持因素和效能因素,并用此来解决自身实际问题。
有效反馈。采用小组合作方式开展微课程的教学活动,教师根据课上每组的表现及时给出评价;学生分别从“积极分享”“认真倾听”“自我收获”等方面进行自我评价;每组组长和心理委员进行当堂课的小结和点评。通过以上三种方式及时、有效对学生进行反馈和激励,确保学生在每一个学习环节都能得到积极的鼓励,促进心理微课程的有效实施。
及时调整。定期开展抗逆力的测评、问卷调查和学生访谈活动,掌握学生抗逆力提升情况,了解学生实际需求和具体情况,据此及时调整抗逆力微课程相关内容,以适应学生的实际需求。
在陶行知教育思想的引领下,通过开展系列、科学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活动,使小学生在自我认识、人际交往、学业压力和情绪情感等方面切实提升抗逆力,学会有效运用抗逆力减轻逆境对身心的负面影响,灵活调节情绪,减少内耗,形成长久稳定的应对困境的能力,并能转化为正向的力量,促进学生发生积极改变。
参考文献:
[1] 雷玲.教师要学陶行知 [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黄桂清.田径游戏化教学提升学生耐力素质的实验研究[J].福建教育研究, 2019(2).
[3]周文欣.从活动课程中寻找提高学生抗逆力的方法——以柱山小学开展校园足球为例[J].魅力中国,2020(18).
(责任编辑:刘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