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育”并举视域下的小学生劳动教育

作者: 张丹丹

[摘 要]学校要以“五育”并举为指导开展劳动教育,使智育、德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融合在一起,起到立德树人的教学效果。教师要因地制宜,设计农耕技术类、科技实验类、社会实践类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要采用变废为宝的策略,让学生在旧物翻新中养成节约态度,在手工制作中提升团队合作意识,在种植养殖中启迪科学意识,这样能践行劳动的道德准则。教师要采用多元融合的方法,借助国学知识提升学生的奋进精神,立足艺体课程让学生提升信念信仰,依托文化建设让学生懂得精益求精,这样能深化劳动的审美意识。

[关键词]“五育”并举;劳动教育;小学班主任

《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2022年版)》提出,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注重挖掘劳动在树德、增智、强体、育美等方面的育人价值,将培养学生的劳动观念、劳动精神贯穿课程实施全过程,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由此可见,学校要基于“五育”并举的视域,设计丰富多彩的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起到智育的效果;要引导学生在变废为宝的活动中提升品德修养,收到德育的效果;要通过多元融合的方式,将文艺活动和劳动结合在一起,促使学生感受到美,起到美育的效果。

一、因地制宜,培养劳动的创新能力

(一)农耕技术类,掌握基本技能

在“五育”并举视域下,学校要因地制宜,结合本地、本校的特点,设计农耕技术类、科技实验类、社会实践类等丰富多彩的劳动项目,让学生不仅能增强劳动技能,更能提升创新思维的能力。这样便将劳动教育和智育结合在一起,能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学校可以利用本校的绿化区域,开辟农耕园区,又或者联系农场,开辟专门的农耕文化实践基地。这样就能设计农耕技术类课程,让学生在掌握农耕基本技能的同时思考如何展现自己的创新想法。

在农耕技术类课程中,教师首先引导学生从日常的翻土、播种、锄草、收割等基本技能开始训练,掌握基本的农业劳作知识。其次,要组织学生参加创新探索活动,尝试提高劳动效率。可以从改进劳作方法、改良劳动工具这两个方面入手,展开劳动创新活动。以改进劳作方法为例,有一名学生发现在插秧的时候很容易插歪,他提出可以先用一根绳子标出插秧的行进路线,在此基础上插秧,便不容易走歪。以改良劳动工具为例子,有一名学生认为可以设计一种长杆的采摘工具,方便采摘。最后,在展示活动成果中,教师可以组织劳动技能大赛,让学生参与其中,展示自己的能力。通过“掌握基本技能、创新提高效率、展示活动成果”这一系列活动,能让学生在掌握农业基本技能的同时提升创新能力。同时也能让他们勤四体、分五谷,树立劳动最光荣的观念。因此能起到“五育”并举的教育效果。

(二)科技实验类,强化知识应用

科技实验类课程能很好地将劳动教育和智育结合在一起。学校要在学科知识教学中鼓励教师设计自主探究活动,让学生融入其中,运用掌握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这样能提升学生迁移运用的能力,也能促使他们大胆展现自己的创新想法。

在“风筝飞上天”活动中,教师安排学生参加手工业劳动,尝试制作风筝,并比试谁的风筝飞得更高。该活动分以下三个环节展开。在“翻转课堂自主学习”环节,教师可以给学生展示和风筝飞翔有关的科学知识,通过视频、图片等方式,展现力学知识,让学生了解风筝的结构,明白它为何能在空中翱翔。在“自主创新设计实验”环节,安排学生分小组活动,探讨风筝飞翔的关键要素是什么,通过调整变量的方式展开实验。如有的小组调整了纸材、木材,认为材质更轻盈的风筝能飞得更高。还有一个小组则从调整风筝骨架的形状入手,探究什么形状的风筝飞得更好。在“飞行展示竞赛活动”中,学生各自展示自己创新设计的风筝,看看谁能将科学知识用于手工艺品的创作中,让风筝飞得更高。在科技创新活动中,教师可以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新能力。教师可以给学生介绍其他学科的知识,拓展他们的视野,让他们将这些知识运用到实践创新中。这样便能让智育和劳动教育有效结合在一起。

(三)社会实践类,担当公民责任

社会实践类课程能建立学校、家庭、社会之间的纽带,让小学生融入社会生活中,了解公民应该承担怎样的社会责任。学校要积极扩大学生在学习和活动中的自由度,让他们将自己的创新想法融入活动中,自主安排活动环节。这样的劳动教育能将智育和德育融合在一起,体现“五育”并举。

在“志愿者在行动”主题活动中,教师联系社区,组织学生参加社区敬老助老的服务。在该活动中,教师让学生自主分组,每一组学生负责照顾一位老人。但是该活动并没有规定学生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学生要自主讨论,分析老人希望得到怎样的照顾,并设计一些有特色的敬老活动,展现创新能力。如有一组学生发现自己照顾的老人的牙口不好,但是却很喜欢吃花生等坚果。于是,他们便想到使用研钵,将坚果研磨成粉末,给老人食用。在他们劳动的过程中,还可以顺便陪伴老人谈心。这样的照顾不仅考虑到了老人的生活问题,也照顾到了老人的心理健康,展现出了智慧。在总结归纳的过程中,学生认识到敬老活动不能只是走过场,自己要从心中尊重老人,才能想到更有新意、诚意的服务项目。社会也是学生学习的课堂。在社会实践类活动中,学生能从“从活动中学”“从经验中学”“从实践中学”,这样能更好地提升他们的创新意识,让他们思考如何自主设计新颖的社会实践活动。

二、变废为宝,践行劳动的道德准则

(一)旧物翻新,形成节约态度

劳动实践需要运用多种类型的材料,教师可以指导学生运用废旧物品参加旧物翻新、手工制作、种植养殖等多种类型的活动,让他们逐步提升环保意识。在这样的活动中,学生能逐步形成热爱自然的心理,能践行绿色生活方式,这有助于学生提升担当精神,提升道德修养,体现出“劳动教育”和“德育”的有机融合。在“旧物翻新”活动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自主收集家中旧物,进行改造,这能帮助他们养成节约的生活态度。

“旧物翻新”活动分三个环节展开。在“寻找旧物”中,教师安排学生寻找一些家中原本打算扔掉的东西,然后问一下自己:“这些东西真的一点用处都没有了吗?它们有没有可能修理一下,重新被使用呢?”在“合作创作”环节,组织学生分小组行动,他们可以商量如何改造旧物,并进行物品交换。如有一名学生找到了一件有破洞的毛衣。其同学表示可以在破洞上缝上贴片,这样不仅能缝补衣物,还能让衣服变得更美观。在“交流讨论”环节,教师让学生说说这一次的收获。如有一名学生表示,自己以后在扔东西要多想一下,看看能否废物利用。通过上述活动,学生认识到废物利用并不是“小气”,他们能逐步认识到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这使得学生能积极参与活动,一步步养成节约的习惯。

(二)手工制作,指导团队合作

手工制作指的是让学生利用易拉罐、快递盒、废旧报纸杂志等物品,进行工艺品制作。由于不同的学生动手能力不同,所以有的学生感觉独立完成该任务有一定的难度。教师可以安排他们分小组行动,相互帮助。这样他们不仅能提升动手能力,更能增强团队合作意识。

一名学生在手工制作中提出,可以利用造型各异的一次性筷子或者雪糕棒代替积木,制作各种模型。该同学的建议得到了同学的认可。但是,由于该学生本身的动手能力比较差,所以很难将该计划付诸实现。对此,教师可以建议他邀请志同道合的同伴,合作完成该任务。团队伙伴要先分工,根据自己擅长的项目,拟定工作内容,然后再合作完成。如有一名学生擅长绘画,他可以先绘制模型的平面图,让同伴了解该模型的大致样子。还有一名学生擅长数学,他可以计算一下每一部分需要多少材料,并准备好相应的材料。还有几名学生动手能力较强,他们可以负责组装。通过该活动,学生有所感悟,认识到团队合作能提升工作效率,自己需要和团队成员友好协作,构筑和谐的小集体,让劳动变得高效又愉快。通过手工制作活动,学生认识到一个人的力量有限,通过合作能扬长避短,形成合力,更好地完成任务。这使得他们形成了团队意识,提升了道德观念。

(三)种植养殖,启迪科学意识

在种植养殖活动中,教师也要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变废为宝。可以安排学生收集原本打算丢掉的植物,并结合科学知识思考如何利用它们展开种植。此外,还可以让学生思考如何运用科学知识,提高种植和养殖的效率。

在“构筑教室生物角”活动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寻找被遗弃的植物,变废为宝,利用它们展开种植活动。例如,被扔掉的果核、被丢弃的蒜瓣、葱根、绿豆、赤豆等,都可以用作种植活动。在种植中,教师还引导学生提升科学意识,用数据记录的方式,记下添加各种营养物质后,让植物发生了什么变化,思考米泔水等物质适于浇灌什么植物。除了种植活动以外,教师还可以让学生参与养殖活动,如可以养殖小蝌蚪、蚕宝宝等比较小巧的动物。在此过程中,也要提升学生的环保意识,让他们利用废旧的牛奶瓶、豆腐盒改装成小动物的小窝,给小动物营造温暖的“家园”。不仅如此,教师还要让学生记录给动物喂食什么,能让它们长得更快,思考能否将种植的植物转化成动物的饲料,构筑生物角的微循环。在种植养殖活动后,学生发现自己的教室变成了一个绿色生态家园。这让他们深刻认识到,可以利用科学知识改善生活环境。这样的活动将德育、智育和劳动教育结合在一起,能让学生得到全面提升。

三、多元融合,深化劳动的审美意识

(一)借助国学知识,弘扬奋进精神

在劳动教育中,学校要采用多元融合的方式,将国学知识、艺体课程、文化建设融入劳动中,让学生感受到劳动能让生活变得更美。这样能将智育、美育、体育、德育都融入劳动教育中,更好地实现“五育”并举。借助国学知识,教师可以让学生在参加工农业劳动的同时,朗读歌颂劳动者的经典作品,体会劳动者百折不挠的奋进精神。

在“夏日瓜田”农业劳动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诵读和农业劳动有关的诗词,如:“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这使得他们和作品中的“童孙”形成共鸣,体会其内心感受。此外,还可以引导学生诵读《少年闰土》,在瓜田中做出闰土看瓜刺猹的经典动作,体会闰土勇敢、勤劳的形象。在这个基础上,再安排学生参加种瓜、看瓜、收获西瓜这一系列的劳动,学生的积极性会更为浓厚。在劳作后,教师可以让学生说说自己收获了什么,有没有体会到劳动者的奋进精神。如有一名学生表示:“不少作品中的农民都是充满激情的,比如,闰土,他不感觉看瓜是很累人的活,反而兴趣盎然。我也要学习这些人物,积极参加到种瓜的活动中。”结合国学经典,学生感受到了文字的美,同时,他们也将文本中的劳动者形象转化成了真实生活中的人物形象,认识到要以奋进的姿态投入劳动中。

(二)立足艺体课程,秉持信念信仰

学校可以将劳动教育和美术、音乐、体育等艺体课程结合在一起,组织学生创作和劳动有关的作品,这样能让学生通过劳动形成建设国家的信念信仰,然后再通过作品创作将自己的信仰呈现出来。

在志愿者服务中,教师可以将艺体课程融入进去,设计一系列活动。结合体育课程,教师可以设计一些和体力有关的竞赛活动,如让学生参与到搬运活动器材的比赛中,这样能考察他们负重跑步的能力,同时也能让他们在活动中逐步形成坚定不移的信念。结合艺术学科,教师可以在活动过后,组织学生用美术创作、创编歌舞表演的方式,展现活动的收获。此时可以让他们着重说说自己在活动中是否形成了信念信仰。例如,有一名学生参加了社区义演活动,主要负责道具工作,他觉得自己的工作很辛苦,但是,看到自己的劳作能给小区的居民朋友带来快乐,便觉得自己为构筑和谐美好的社会做出了一些贡献。教师可以让学生再说说自己长大后是否还会坚持自己的信念。该学生表示:“我长大后也要继续参加志愿者服务,尽可能地为社会多贡献一些力量。”结合艺体课程能让劳动活动的内容更丰富,呈现形式更多样化。这样能更好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活动中。

(三)依托文化建设,追求精益求精

将劳动教育和校园文化建设结合在一起,这也是一种有效的融合方法。校领导可以设立从班级到年级、再到学校的层级式文化建设活动,让各个班级从教室的文化角、黑板报开始做起,用自己的劳动建设美好的班级。然后,再让他们精益求精,在校级的文化建设活动中,进一步展现自己的聪明才智。

某个班级在文化建设中用壁画的形式展现了自己的校园生活,他们将画作张贴在墙面上,构筑了美好的生活环境。班主任可以上报同学们的事迹,并在全校的范围中推行“画出校园生活”的活动。同时,该班级的学生也被邀请用图画装饰学校的某一个墙面,进行“精品展示”。然后在实践中,同学们遇到了困扰,他们需要先清理墙面的污垢,将墙面打磨平整,然后再张贴画纸。这样的劳动量很大,有不少学生打了退堂鼓。此时需要教师鼓励他们,让他们展现出不怕困难的精神,先搞好校园卫生工作,用劳动美化校园,然后将自己的劳动过程转化成壁画,展示出来。这个建议得到了同学们的认可,他们积极参与,工作能力也得到了精进。通过层层递进的活动,学生认识到不能满足于现状,而要力求精益求精,不断创造奇迹。这样才能用自己的劳动构筑更美好的生活港湾。

“五育”并举视域下设计劳动项目,能让学生在提升劳动能力、增强劳动意识的同时也提升智能、优化品德、增强审美素养。从而既能起到立德树人的教学效果,让学生增强综合素养的同时,也能让劳动教育体现出思想性、社会性和实践性。

参考文献:

[1]王海荣,李玉玺,黄金强.乡村小学劳动教育的校本化表达[J].基础教育课程,2021 (22).

[2]龚徽.劳动教育促进学生心理成长的实践研究[J].教学管理与教育研究, 2023 (1).

(责任编辑:刘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