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智慧教育平台赋能中小学校本研修提质增效
作者: 谢小伟 汪文华[摘 要]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的“教师研修”版块资源和“教师研修”应用场景,为与基于现场的中小学校本研修实行联通整合创设了数字化转型环境和条件。区域教育主管部门和中小学校需要树立“大校本”观念,拓宽校本研修行为,对组织模式和实施模式进行变革,进行区域内校际协同研修、学校内学科合作研修、教研组专题推进研修、名师工作室引领研修等校本研修应用,实施需求导向的精准研修,赋能校本研修的提质增效。
[关键词]智慧教育平台;校本研修;内涵;模式;应用
目前,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以下简称“智慧教育平台”)的“教师研修”版块包括“师德师风”“通识研修”“学科研修”“作业命题”“幼教研修”“特教研修”“国培示范”“院士讲堂”“名师名校长”和“在线研修”等专栏,它们为中小幼特教师提供了优质研修资源。智慧教育平台具有八类应用场景,即自主学习、教师备课、双师课堂、作业活动、答疑辅导、课后服务、教师研修、家校交流。其中,“教师研修”应用场景是指区域或学校可利用教研群组建教研共同体,使用平台工具和平台资源开展集体备课、学科教研、培训交流、专家指导、名师引领、课题研究等教研活动。以智慧教育平台为支撑,将“教师研修”专栏资源、“教师研修”应用场景与基于现场的中小学校本研修进行联通整合,是中小学校本研修提质增效的一种选择。
一、平台支撑的校本研修内涵
智慧教育平台常态化开展寒暑假期间的教师研修,取得广泛的影响。“教师研修”版块,特别是“学科研修”和“作业命题”,以资源优势,发挥着积极的作用。但是,在智慧教育平台的“教师研修”应用场景与基于现场的中小学校本研修联通整合方面,却比较缺乏实践案例和经验提炼。智慧教育平台支撑的校本研修具有探索和研究价值。
(一)平台支撑的校本研修是什么
多年来,中小学实施的校本教师专业发展行动有三种“误做”:一是“校本培训”观,即完成县级教育主管部门规定的校本培训任务即可;二是“校本教研”观,即完成县级教学研究机构规定的校本教研任务即可;三是“校本科研”观,也就是认为实施县级以上立项教育课题是最重要的教师专业发展行动。
“教师研修”是传统意义上的教师培训、教学研究、教育科研等的交集,是为了解决学校和教师面对的办学治校和教育教学现实与发展问题的学习、讨论、规划、实验等行动。在中小学校,融合教师培训、教学研究、教育科研等的教师教育教学与教师专业发展的问题解决行动,就是“校本研修”。
智慧教育平台支撑的校本研修,指的是以智慧教育平台的“教师研修”版块优质研修资源和“教师研修”应用场景多种研修活动为支撑,为了解决中小学校教师教育教学与教师专业发展问题,与基于现场的中小学校本研修实行联通整合,达成中小学校本研修提质增效,有效促进中小学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在职教师专业发展行动。
(二)平台支撑的校本研修为什么
研修资源相对匮乏或者“萝卜煮萝卜”,培训内容针对性不强或“外来和尚经不准”,教科研指导实效性不高或“曲高和寡”,是多年来基于现场的校本研修受诟病的原因之一。在县级层面,“校本培训”“校本教研”和“校本科研”,至今在一些地方仍没有融合于“校本研修”,质差效低现象比较普遍地存在。在教育变革过程中,传统校本研修很难促进教师对新理论、新模式、新方法的系统学习与能力提升。平台支撑的校本研修可能有利于校本研修的提质增效,主要是由于其推进了对“校本”理解和“研修”行为两个方面的变迁。
1.在“校本”理解的改变方面。在实践操作层面,虽然中小学在认识上不赞同“校本=本校”,但是学校的校本研修规划及计划、方案等,往往关注的重点却是“本校”。即便安排了校际、学校与区域之间,甚至跨区域的教师研修活动,也因受诸多因素制约而不得不停留在纸上。因此,平台支撑的校本研修首先需要地方教育主管部门及中小学从根本上改变对“校本”的理解,建立基于教师专业发展共同体理念的跨学校、跨区域的“大校本”观念,形成本校研修、校际研修、区域研修相结合的行动自觉。否则,校本研修提质增效将难以实现。
2.在“研修”行为的拓宽方面。在一些学校领导和教师的观念中,存在着重校本教研轻校本培训、重学科教学轻教育科研的偏差,有的将教研、培训和科研三者割裂开来,既增加了教师学习负担,更减损了校本教师专业发展行动的质效。校本研修是校本培训、校本教研、校本科研三者的融合,其主要目标是帮助教师解决问题、改善行为、重组经验,而不是以学习理论、接受知识、转变观念为主,也就是说学校开展的校本研修重点在实践行动方面,要与师范院校、高水平综合大学和教师发展机构等实施的国家、省、市、县四级教师培训区分开。
二、平台支撑的校本研修模式
教师培训模式包括三个层面的模式:组织模式、实施模式和教学模式。与此类似,校本研修也可以分为三层模式,即组织模式、实施模式和行动模式(研修活动方式方法的整体性结构化架构及流程、要点、评价等)。下面重点讨论平台支撑的校本研修组织模式和实施模式。
(一)组织模式
教师研修一般分为“自组织”和“他组织”两类。智慧教育平台实施的寒假研修和暑期研修、区域教育主管部门实施的教师专业发展活动(含工作室研修、工作坊研修)、学校实施的校本研修等,都是他组织的;而由中小学教师自发组建的研修共同体、教师之间自行形成的专业研修群组,以及教师个体的自主研修,都是自组织的。以平台为支撑的教师研修组织模式,呈现的是他组织与自组织相结合的形态,主要表现为以下两种组织模式:
1.学校推荐研修与教师自选研修相结合模式。中小学校根据上级教育主管部门的通知要求,结合本校教师专业发展的当下突出问题,向本校教师推送智慧教育平台相关优质资源供教师自主选择,同时规定“必选”和“自选”的内容、学时和预设成果等。这种模式克服了全部由教师自主选择的随意性,既体现了学校发展导向,也体现了教师需求导向。
2.线上自主研修与线下校本研修相结合模式。中小学教师根据自身专业发展需要,自主选择智慧教育平台的优质研修资源和八类应用场景等多种研修活动,独立进行线上自主研修,并在学校、校际、区域的线下校本研修活动中承担任务、扮演角色、研讨问题、交流收获和展示成果等。这种模式实质性打通了线上与线下,有利于实现需求导向的精准研修。
(二)实施模式
校本研修的实施模式指的是其实施主体、目标、内容和形式等。平台支撑的校本研修涉及的实施主体,一是区域性教师研修组织;二是中小学校级专门(或代为负责)组织,如教导处、教科室;三是学校内设的年级组、教研组和备课组等;四是教研主管部门和学校共管的名师工作室(含名班主任工作室,下同)。因主体的不同,在校本研修的目标、内容和形式等方面就出现了“各为其主”的状态。平台支撑的校本研修需要切实改变这种现状:
1.区域内校际协同研修模式。智慧教育平台为区域性校本研修提供了优质资源和应用场景,以及相关的系列工具等。这就使得区域内校际研修不再仅仅依靠区域师训主管部门牵头组织,中小学校利用智慧教育平台可以开展聚焦同一主题的校际协同研修,使得校本研修拓展了区域和载体,使校际联合的校本研修从线下扩宽到线下与线上一体、中小学校与智慧教育平台并行,这特别有利于小规模学校和乡村学校。
2.学校内学科合作研修模式。中小学校内部与队伍建设相关联的组织很多,如学校党政办、教导处、教科室(或大教研组)和总务处等;在校本研修方面,学校一般成立对应的领导小组、执行小组和考评小组;在实施工作方面,规模较小的学校由教导处负责,规模大的学校则有教科室(或大教研组)负责。因此,智慧教育平台的校级管理者,需要在职能部门统筹下,做好协同谋划、协同实施等平台管理工作。
3.教研组专题推进研修模式。学校内设的年级组、教研组或备课组是具体开展校本研修的相关组织。年级组更多在“行政”层面,备课组聚焦在本学科集体备课方面,学科(领域)教研组则是校内落地校本研修的当然主体。教研组首先要根据本学科(领域)面临的问题、难题和在研课题,向学校提交阶段研修专题,然后按照学校校本研修计划,围绕专题推进线上线下并行同步的学科(领域)专题研修活动。
4.名师工作室引领研修模式。名师工作室的优势在学科教研、教育科研方面,是区域教师培训及校本研修的重要阵地。智慧教育平台为全国中小学名师搭建了线上工作室,提供了分享资源、协同教研、共同备课的工具。学校引导教师参加线上工作室的教研、交流等活动,浏览文章和资源,收看直播视频。如“名师主持选题+团队集体教研+直播引领交流”的研修新模式,赋能教师自主研修,助力校本研修提质增效。
三、平台支撑的校本研修的应用
上述两类组织模式和四种实施模式,为以智慧教育平台为支撑的校本研修提出了可供选择的组织实施路径设想。有专家研究平台支撑教师开展研修的应用模式,总结出两种应用模式,即运用平台支撑教师专业发展的区域研修模式与校本研修模式,并给出了运行框架结构图。其中,平台支持的校本研修应用包含自主学习、集体教研、教学实践、反思完善四个主要环节。这对笔者思考平台支撑的校本研修应用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一)校际协同研修应用
平台支撑的区域内校际协同研修的应用流程为:组建共同体——需求调研——确立主题——协同研修等阶段:一是以学校为单位组建校本研修共同体;二是共同开发需求调研问卷、座谈提纲和访谈要点等,开展线上线下调研活动;三是共同分析调研获取的信息,研判教师研修需求,确立阶段或某次研修主题;四是共同体学校利用智慧教育平台资源和相关应用场景等,协同开展基于主题的线上线下研修活动,包括教师自主学习、学校集体研修、展示交流和总结反思等。
(二)学科合作研修应用
平台支撑的学校内学科合作研修的应用流程为:明确学科合作研修任务——发布合作研修实施方案——教师自主研修——学科合作研修等阶段。一是由学校校本研修执行小组研制年度(学期)校本研修计划,明确全校各学科合作研修的主题、目标和内容等;二是由学校教导处(或教科室)细化合作研修具体事项,并告知全体教师;三是全体教师按照合作研修实施方案,利用智慧教育平台资源进行自主研修;四是在学校教导处(或教科室)的主持下,开展学科合作研修。
(三)专题推进研修应用
平台支撑的教研组专题推进研修的应用流程为:教研组明确阶段研修专题——专题纳入学校校本研修计划——教师自主研修——教研组集体研修等阶段。一是学科教研组长根据本学科(领域)教育教学问题、难题和课题,提出教研组研修计划及系列专题;二是学校将学科教研组研修专题列入学校年度(学期)校本研修计划;三是学科教师按照教研组研修专题安排,利用智慧教育平台资源进行自主研修;四是在学科教研组长(或校名师)主持下,开展集体专题研修。
(四)名师引领研修应用
平台支撑的名师工作室引领研修的应用流程,可以参照“名师主持选题+团队集体教研+直播引领交流”的研修模式[8],借鉴平台支撑区域研修应用模式,结合区域、学校实际,进行适应性调整完善。其中,平台支撑区域研修应用模式,以平台为载体,以平台应用和平台数据为支撑,组建区域学校教研共同体,通过主题研修、名师工作室等方式(包括分析优质视频课例、自主设计教学方案、云端集中研讨交流、线下课堂教学实践、评估反馈等)分享资源,共建资源,交流研讨。
本文立足智慧教育平台支撑的教师专业发展项目和基于现场的中小学校本研修两者之间的联通整合视角,着重讨论了平台支撑的校本研修内涵、模式和应用,还有待于区域教育主管部门和中小学校的实践运作和反思修正,以增强其可行性、实效性。由于我国中小学学校的组织形态多样,下一步的研究将重点关注集团学校(教育集团)、大型学校(县域九年一贯制学校、大规模普通高中)和小型学校(乡村小规模学校、乡镇寄宿制学校),依托智慧教育平台有效实施校本研修的模式、策略、思路和途径等。同时,对上述的平台支撑的校本研修组织模式和实施模式进行深化和拓展方面的探索,并通过实践创新其行动模式,进一步推进需求导向的精准研修,切实落实校本研修数字化转型,从而实现校本研修提质增效的新发展。
参考文献:
[1]柯清超,马秀芳,邓博扬.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助力学校构建数字教育新生态[J].人民教育,2024(5):57-60.
[2]郭绍青.聚焦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在教育中的稳定应用模式[J].人民教育,2024(5):53-56.
[3]汪文华,胡健.对中小学校本研修转型及升级的策略探讨[J].中小学教师培训,2020(3):27-29.
[4]汪文华,潮道祥.中小学校长与教师“影子学习”模式框架构建研究[J].中小学教师培训,2016(1):32-37.
[5]陈大伟.促进教师专业成长走向自组织[J].湖北教育(教育教学),2020(8):1.
[6]陈大伟.校本培训:走向自组织——校本培训动力研究[J].成都教育学院学报,2003(9):1-5.
[7]杨宗凯.以国家智慧教育公共服务平台为抓手推动数字教育高质量发展[J].人民教育,2024(5):49-52.
[8]黄璐璐.2023年度国家智慧教育平台教师暑期研修开拓数字教研新模式[N].中国教育报,2023-09-16(3).
(责任编辑:朱福昌)
*基金项目:2022年度蚌埠市教育科学规划立项课题“基于智慧平台的乡村教师专业发展研修模式研究”(20222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