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于积极心理品质培育的校园实践活动的开发与实施
作者: 孙志芳[摘 要]小学学生管理工作要注重调动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鼓励他们参与到丰富多彩的校园实践活动中。在设计活动类型时,要结合学生的成长需要,设计科学实验类活动,引导学生树立远大理想;设计传统文化类活动,帮助学生浸染家国情怀;设计志愿服务类活动,促使学生弘扬奉献精神。在拓展活动资源时,要指向时代环境,引入数字资源、课程资源、社区资源等展现时代性的资源。在设计活动时,要聚焦如何提升学生的自我意识,让他们在体验式活动中懂得感恩宽容,在制作式活动中尝试大胆创意,在项目式活动中勇敢面对挫折。
[关键词]积极心理品质;校园实践活动;学生管理
积极心理品质指的是个体基于先天潜能与环境教育的交互作用而产生的一种比较稳定的积极心理特质。这种心理特质会对个人的情绪和行为产生一定的积极导向,进而为人们形成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打下基础。校园实践活动能将学生引入特定的学习和生活情境中,让他们面对各种困扰。学生要想办法解决问题,消除消极情绪,激发积极心理。这样能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学会乐观地应对人生的挫折。学校要从丰富活动类型、拓展活动资源、创新活动策略等方面入手研究,增强学生的活动效果。
一、基于成长需求,丰富校园实践活动的类型
(一)科学实验类,树立远大理想
积极心理品质包含的范围很广,学校要根据学生的成长需要,选择远大理想、家国情怀、奉献精神等适合小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设计校园实践活动。在设计时,要注意设计丰富多彩的活动类型,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提升他们的参与兴趣。由于部分农村学生科学素养不够,很少自主参加科学探究活动。要解决这一问题,教师可以设计科学实验类活动,让学生认识到未来社会需要科技人才,进而促使他们树立远大的理想。
在“我帮家人种麦苗”的实践活动中,教师可以将生物学知识融入其中,组织学生参加科学实验。教师先让学生分组活动,跟随务农的家人种植麦苗。在此过程中,要让学生记录下促进麦苗健康成长的因素是什么,还要记录下影响麦苗生长的原因有哪些。可以让学生采用对比分析法,量化分析浇水量、施肥量、化肥种类、病虫灾害等,对麦苗的生长产生了什么影响。通过活动,学生总结出了最佳种植方案。在此基础上,教师让学生思考农业生产对国家发展的重要性,思考自己将来能否加入科学种田的行列中。这样便激发了他们的积极情感。
部分农村学生由于视野不够宽阔,所以很少立志成为科学家,发展我国的科研事业。通过科学实验类活动,有助于学生了解科学发展,激发他们的积极心理,让他们立志参与科学研究中。
(二)传统文化类,浸染家国情怀
传统文化类活动指的是围绕古诗词、中国古代风俗活动、历史名人等设计主题活动,让学生感受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体会古今爱国人士的情怀。这样能激发学生的民族自信,让他们浸染家国情怀。
在端午节期间,教师可以设计“端午情”主题实践活动。该活动分以下几个环节展开:环节一,为诵读端午节有关的古诗词作品,了解端午节的风俗活动。如通过文天祥的《端午即事》,学生了解到古人在端午节期间常常会赠送友人艾草。教师可以让学生回忆一下自己参与过的端午活动,看看和古人有何异同。这可以将学生引入环节二的活动中。环节二,让学生参与端午风俗活动,如划龙舟、包粽子等。教师可以再次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这些习俗源自何时,为了纪念谁。这样便引入环节三“讲述端午故事”。环节三,要求学生了解屈原投江的故事,并用讲故事、编演课本剧的形式演绎出来。通过该环节,学生体会到了屈原的爱国之心。他们认识到这种爱国精神传承千古,最后才逐步演变成风俗活动。
一些农村学生由于家长的文化水平不高,所以本人接触传统文化也较少。故此,学校要结合他们的成长需求,设计一些与传统文化有关的实践活动。这样能让学生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积极主动地了解传统文化。
(三)志愿服务类,弘扬奉献精神
志愿服务类指的是组织学生融入社会生活中,参加义务劳动,激发他们的奉献精神。一些农村学生由于社会接触面比较窄,所以很少参加社会活动,也没有认识到什么是社会责任感。学校要组织他们参与志愿服务类活动,让他们融入社会,认识到自己是社会的一分子。
在农忙期间,学校可以组织学生参加志愿服务类活动,让他们参与劳动中。由于小学生的年龄较小,能力不足,所以可以组织他们参加一些力所能及的劳动。例如,可以组织学生参加“农忙慰问队”,为参加农业生产的叔叔阿姨送上白开水、酸梅汤等消暑的食物。又如,可以组织学生参加“天气观察小组”,通过上网搜索、实地观察等方法,进行天气预报。如果发现可能出现暴雨、冰雹等天气时,要及时向农民报告,防止出现损失。还可以组织学生参加“安全纠察队”。在活动中,让学生分小组行动,及时报告盗窃农产品的情况。以上这些活动让小学生也能切实参与农业生产中,贡献自己的力量。这使他们进一步思考自己能为家乡做些什么。
教师可以结合农村生活设计一些有代表性的志愿服务类活动。这样能让学生融入其中,贡献自己的爱心,为社会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二、指向时代环境,拓展校园实践活动资源
(一)数字资源,分析数据变化
在设计校园实践活动时,要考虑到农村学生社会接触面不广的问题,要结合时代的发展和社会大环境的变化,引入各种全新的活动资源,提升学生的积极心理。数字资源指以数字形式发布、存取、利用的信息资源总和。利用数字资源可以让学生了解、分析社会的变化和发展,从而激发他们积极奋进的精神。
在“中国的航天梦”主题活动中,教师可以引入数字资源。可以让学生上网搜索,记录下我国近些年进行了哪些航空航天技术的研究,诞生了哪些产品,获得了什么科研成果。此外,还可以让学生拓展搜索更多的资料,设计对比型的表格,记录下其他国家同期航空航天技术的发展情况。通过对比分析,学生可以看到我国近些年科学技术突飞猛进,获得了很多突破性发展。这很好地激发了学生的积极心理,让他们感受到了国家的进步。教师进而可以让学生总结发言,说说自己将来是否也想加入建设祖国的行列中。如有一名学生便表示自己要好好学习,未来也要参与科研活动中,让我国的科学技术得到更大的发展。
部分农村学生知识面比较狭窄,对社会的发展变化了解不多。如果能利用数字资源,则能帮助他们补充了解相关信息,进而激发他们勇往直前的精神,让他们思考自己能为社会的发展做些什么。
(二)课程资源,形成结构体系
课程资源指的是结合本校学生的学情特点,设计校本课程,丰富校园实践活动的内容。学校要深入研究学生的学情,设计具有系统性、结构性的校本课程。这样才能让学生更好地融入课程中,激发积极心理。
教师可以基于“五育”融合的思想,设计校本课程。围绕“德”,可以选择勇气、毅力、诚实、热情等适合农村学生的美德,并安排与之有关的实践活动。如可以安排“挑战自我”主题的运动会,让学生尝试完成一项自己以前不敢参加的体育运动,如跳马、滑冰等,展现勇气。围绕“智”,可以设计“神奇的创造力、智慧的思辨力、敏锐的洞察力”等一系列与之有关的活动。如“爱国歌曲创作大赛”既能考验学生的创造力,又能激发他们的爱国之情。围绕“体”,可以安排学生参加体育竞赛,考查他们是否有勇往直前的勇气,是否有团结合作的能力。围绕“美”,可以设计“农村四季美”主题绘画、音乐、文字创作等活动,让学生试着鉴赏美、创造美。围绕“劳”,可以组织学生参加打扫卫生、农业生产实践等活动。
利用“五育”融合的方式,学校可以围绕农村学生的学情特点,开发具有整体性的校本课程。这样能让学生全面提升积极心理,同时也能促使他们积极参与丰富多彩的校园实践活动中。
(三)社区资源,提供专业支持
社区资源指的是挖掘社区公共设施、社区专业人士,将其转换成校园实践活动的资源。学校可以邀请社区专业人士为学生提供专业辅导。这样能让学生增长见识,同时也能激发他们的好奇心,促使他们主动探究未知领域。
考虑到不少农村学生阅读面不够,积累的文学知识也不足,教师可以联系社区管理者,看看社区中是否存在有一定文化素养的居民。可以邀请他们来学校组织专题讲座。在“《西游记》形形色色的人物形象”这个专题活动中,教师先安排学生自主阅读《西游记》整本书,初步了解其中的人物形象。然后安排他们利用社区聊天平台互动交流,向社区好友说说自己最喜欢哪个人物。在学生交流讨论中,让他们提出各种问题。如“孙悟空是追求自由的人,为什么会心甘情愿地跟随唐僧取经呢?”“西游途中,唐僧为何要赶走孙悟空呢?”在总结了问题后,再安排专题讲座,让社区中的专家为同学解答各种问题。最后,再让学生回到社区生活中,向其他社区居民介绍《西游记》,说说它好在哪里,号召其他社区居民一起来阅读古典名著。
利用社区资源,可以让学生接触到更多的专业知识。这能激发学生敏而好学的积极心理,让他们在课后也主动参与实践探究中,进而提升自己的综合素养。
三、聚焦自我意识,创新校园实践活动的策略
(一)体验式,懂得感恩宽容
积极心理品质与积极行动之间有一定的关联性。具有积极心理品质的人,一般有较强的自我意识,在外在环境的影响下,也能做出得体的言行。由此可见,学校要聚焦学生的自我意识,设计创新的活动策略。这样有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言行表现得更为稳定、得体。体验式策略指的是让学生回忆日常生活中的具体事件,体会真切的感受。然后让他们反思自己,想一下有哪些不足之处。
由于不少农村学生的父母在外地务工,平时与孩子的接触较少。这导致一些学生认为父母对自己的关爱不够。针对此问题,教师可以设计 “感恩家人”主题活动。首先,让学生回忆日常生活中的真实场景,说说父母如何关心自己。如有一名学生表示,父母从外地回家,总是会给自己带来很多好东西。有的时候,他们为了省钱会选择买火车硬座票,但是他们却并不吝啬给自己买礼物。其次,让学生参与角色扮演,演绎生活中的场景,说说自己该如何解决与父母的矛盾。最后,让他们说说自己的体验感受,谈谈以后如果与父母发生矛盾,该如何解决问题,如何构筑和谐美好的家庭。如有一名学生表示,自己会避免向父母索求,而是会主动想一下自己能为父母付出什么。
通过体验式活动,学生感受到父母对自己的关爱,同时他们也认识到要用感恩宽容的心对待家人。这样有助于激发他们的积极心理。
(二)制作式,尝试大胆创意
制作式活动指的是引导学生围绕某个主题自主创作,展现自己的创造性想法。在活动中,学校要激发学生的自我意识,鼓励他们大胆表达。这样,学生能将自己灵光一闪的想法付诸实践,从而提升自己的创造思维。
在国庆节期间,为了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教师设计“我爱祖国”主题创作活动。在该活动中,学生可以选择独立行动,也可以分组合作,完成文学作品、音乐作品、戏剧作品或美术作品的创作活动。教师可以倾听学生的想法,发现他们有独特的见解,则要鼓励其行动。如有一名学生提出自己想创作麦秸画,将农田中的麦秸收集起来,用于创作。他认为这样既有新意,又能起到废物利用的作用。但是他觉得收集麦秸需要很长时间,又担心自己的手艺不佳。此时教师要肯定他的创意,并鼓励他大胆实践。不仅如此,教师还可以给予该学生一些帮助,如给他介绍其他艺术家创作的麦秸画,让他借鉴这些作品的创作思路,并加入自己的创想。
自我意识强的学生一般不会人云亦云,他们会将他人的观点和自己的观点融合在一起,辩证思考。他们能提出有创造性的观点,并付诸实践。学校要通过校园实践活动为学生提供展示自我的舞台,鼓励他们大胆创作。
(三)项目式,勇敢面对挫折
项目式活动指的是设计某个探究项目,让学生自主管理该项目,分工合作,解决问题。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必然会遇到各种困难。小学生的依赖心理比较强,在面对困难时,他们常常会选择询问老师或家长。学校要激发他们的自我意识,让他们合作讨论,自信解决问题。
在“班级黑板报设计”这个项目中,学生会遇到很多困难。包括如何选题才有新意,如何分工合作才合理,如何收集创作素材,等。在面对挫折的时候,有不少学生生出了退缩之意。教师此时要引导他们合理规划项目,帮助他们解决问题。对于选题问题,可以组织学生参加头脑风暴的活动,让每个同学都畅所欲言。然后选出得分最高的主题,这样便解决了选题难的问题。对于如何分工合作的问题,则鼓励学生采用毛遂自荐法,各自说说自己能担当什么任务。然后由项目主管为大家分配任务。围绕收集素材的问题,则可以推荐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辅助收集信息,获取海量资料。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认识到只要认真分析,就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在自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提升了自我意识。他们能勇敢面对挫折,自主解决问题,而不是依靠他人。在项目式活动中,学生的独立性、合作能力都有所提升。
通过上面的言说可知,组织丰富多彩的校园实践活动有助于提升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尤其对于农村学生来说,他们常常面对城市学生没有的生活和学习困境。学校更要研究如何设计校园实践活动,帮助他们消除负面情绪。这样才能让学生勇敢应对人生的挑战,成长为社会需要的人才。
参考文献:
[1]李瑛.浅谈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帮扶策略[J].教书育人(教师新概念),2021(1).
[2]方兰芳.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服务”双维推进工作策略探论[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23(1).
(责任编辑:朱福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