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五育”融合视域下的小学劳动教育课程开发
作者: 陈文杰[摘 要]在小学教育工作中,教师要基于“五育”融合视域开发劳动教育课程,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教师要聚焦德育设计劳动课程,让学生提升责任意识、合作意识和感恩意识,这样能更好地体现出劳动教育的价值。教师要指向美育,让学生在生活劳动中感受行为美,在艺术劳动中传承文化美,在公益劳动中弘扬奉献美。这样能丰富劳动教育的内容。教师要指向智育,设计主题式、情境式、项目式等教学活动,创新劳动教育的形式。
[关键词]“五育”融合;劳动教育;小学教育
“五育”融合是一种教育理念和实践过程,旨在通过将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相结合,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在小学劳动教育中,学生不仅能增长劳动技能,也能通过劳动锻炼身体,磨炼意志力。不仅如此,教师还要思考如何将德育、美育、智育等也融入劳动教育课程中。这样能更好地凸显劳动教育的价值,丰富教学内容,优化教学形式。同时,也能促使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一、聚焦道德品质,凸显劳动教育课程的价值
(一)责任意识,挑战过程困难
在设置劳动教育课程时,教师要聚焦道德品质,体现出“以劳育德”。通过丰富多彩的劳动,能提升学生的责任意识、合作意识、感恩意识。这样能更好地体现劳动教育的价值。责任意识是一种清晰认识到责任并将其转化为行动的心理特征。教师要引导学生参加班级、家庭的各种劳动,让他们面对挑战,探究该如何解决问题。这样能提升学生的责任意识。
烹饪是家庭生活中常见的劳动。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参与到烹饪劳动中。在此过程中,学生会面临各种困难,他们的应对态度也各有不同。有的学生会选择逃避问题,如有一名学生在参与包饺子的劳动时,不会擀饺子皮。他没有选择主动学习,而是选择购买现成的饺子皮。这种做法有投机取巧的嫌疑;教师要引导其思考:“这一次,我们可以买饺子皮替代,那么,以后如果遇到无法替代的情况,该如何解决呢?”教师还给该学生推送了如何擀饺子皮的视频,让他勇敢面对困难,自主探究。还有的学生在烧饭的时候忘记将煤气关小,导致烧焦。他推卸责任,说是爸爸忘记提醒他时间。教师要引导该学生端正思想,认识到自己作为今日的“当家主厨”,有责任自己把控时间,而不是靠其他人提醒。在面对困难的时候,有的学生会选择逃避问题、绕道而行。有的则会选择推卸责任。教师要引导学生反思,让他们认识到自己的责任,并积极思考如何解决问题。这样才能提升他们的责任意识。
(二)合作意识,体验团队力量
合作意识是指个体对共同行动及其行为规则的认知与情感,它是合作行为产生的一个基本前提和重要基础。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参加集体劳动,让他们思考可以采用哪些方法合作,如何提升团队的合作力量。
在班级大扫除活动中,教师让学生先列出劳动的项目。学生发现要完成扫地、拖地板、擦窗、擦桌椅、擦黑板、打水、倒垃圾等各种劳动项目。如果这些项目全部由一个人来完成,则会耗费大量时间。在学生有所感悟后,教师引导他们合作分工,看看能否提高工作效率。这主要是引导学生思考两方面的问题:其一,如何打好“时间差”,提升劳动效率。例如,当同伴正在拖地板的时候,负责打水的同学可以赶快完成打水任务,而不是等拖地板的同学要洗拖把的时候才匆匆赶去打水。其二,要思考如何打好“配合战”,避免出现给对方“捣乱”的问题。如,在擦窗的时候可能会擦落灰尘,破坏地面的整洁。所以,擦窗和扫地的同学可以相互配合,先完成擦窗的任务,然后再联手清扫地面。这样便避免了一边清扫,一边“破坏”,能减少同伴之间的矛盾纠纷。通过实践活动,学生认识到团队合作有助于提升工作效率。在劳动中要避免“伪合作”,避免相互推诿,而要积极主动与他人交流讨论,找到更好的解决方案。这样才能体现出团队的力量。
(三)感恩意识,珍惜亲情友情
感恩意识是对别人对自己的关爱心存感激,并时刻想到要回报对方。感恩的对象比较广泛,包括对亲人、对朋友、对其他社会成员等。教师可以设计感恩类的劳动活动,让学生回忆一下谁对自己有恩情,并思考该如何回报。
在学习“织毛衣”后,教师组织学生展开“感恩他人——毛线编织大赛”。首先唤醒学生的回忆,让他们回想一下在生活中有谁对自己有恩,但是自己却没有机会表达感谢之情。如有一名学生表示父母一直都无私地关爱自己,但是自己却一直都认为这是理所当然的事情,没有为父母做什么。还有一名学生表示,在自己骨折期间,同桌一直都义务送自己回家,自己对他心存感激,但是却没有感谢的机会。其次,教师让学生怀着感恩之情,参加编织活动,试着为家人或朋友编织衣物。最后,让学生将编织好的衣物送给他们,并向他们表达自己的爱意。如有一名学生为母亲编织了一双毛线袜套,表示:“妈妈的袜套上有一个大洞,我摸到妈妈的脚很冷。所以我想给妈妈编织一双袜套,让她可以暖暖的。”通过反思和劳动,学生认识到要珍惜亲情和友情,同时,他们也通过向对方奉献自己的劳动成果,表达了感恩之心。这样有助于他们将感恩意识转化为实际言行。
二、指向审美意识,充盈劳动教育课程的内容
(一)生活劳动,感悟行为之美
高尔基认为劳动是世界上一切欢乐和美好事情的源泉。劳动教育中包含孕育美的天然因子。教师可以让学生参与生活劳动、艺术劳动和公益劳动,并在其中发现美、创造美、传播美。这样做可以丰富劳动教育课程的内容。生活劳动指日常生活基本技能类的劳动,包括清洁与卫生、整理与收纳、烹饪与营养、家用器具的使用与维护等。教师可以让学生参与生活劳动,美化生活环境,并感悟劳动行为之美。
在“烹饪与营养”主题活动中,教师可以给学生介绍家乡的著名菜肴,欣赏一下菜品的摆盘之美,品尝一下它们的口味之美,了解一下它们具有哪些营养。在此基础上,再组织学生参与到劳动实践中,让他们跟随食堂的师傅学习如何做菜。教师要通过语言引导,让学生观察师傅们的言行举止,体会他们的行为美。如,有的师父负责清洗工作,要负责清除掉污泥。教师可以让学生思考:“师傅们的劳动常常让自己的指甲充满污泥,但是却让蔬菜变得干净。你能否从中感受到他们的行为美呢?”在这个基础上,学生自主参与劳动,他们也能付出努力,展现出行为美。如有一名学生追求精益求精,将土豆丝切得很细。教师可以用他作为代表,让其他同学感受其行为美。通过劳动实践,学生认识到劳动能让生活的空间变得更加美好。同时他们也认识到,劳动行为本身就是美好的。
(二)艺术劳动,传承文化之美
艺术劳动指创作歌舞、戏剧作品,创作美术、工艺品的劳动。教师可以向学生介绍中国传统工艺品,并组织他们参与工艺品的制作活动。这样不仅能让学生掌握专项劳动技能,更能让他们传承传统文化之美。
在“好一个泥娃娃”艺术劳动中,教师给学生介绍中国传统泥塑的工艺。让学生认识到,泥塑是使用各种工具,将黏土塑造成各种形象。制作泥塑需要很多个步骤,每个步骤都需要耐心完成。教师指导学生逐一完成准备黏土、揉搓塑型、细化形状、上色处理等环节。还可以给学生展示各种传统泥塑工艺品,让他们从色彩、形状、内容等角度,体会传统文化之美。在色彩上,学生发现大多数泥塑色彩丰富,体现了传统文化的浪漫之美。在形状上,不少泥塑采用圆柱形,展现了传统文化的和合之美。在内容上,它们常常展现人民群众愉快的生活场景,体现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在有所感悟后,可以让学生思考在新时代,要如何从色彩、形状、内容加以创新,设计出属于自己的“泥娃娃”。参与艺术劳动,学生认识到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认识到其中蕴藏着古代劳动者的聪明才智。这使得他们激发了兴趣,更主动地参与到劳动艺术中。
(三)公益劳动,弘扬奉献之美
公益劳动指直接服务于公益事业、不取报酬的劳动。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公益劳动,并提出问题,引导他们思考,让他们提升人生观和价值观。通过这样的活动,学生能逐步感受到奉献之美。
在“社区清洁靠你我”主题活动中,教师先联系社区工作人员,让他们配合行动,安排学生参加社区清洁劳动。学生可以参与到清除绿化区杂草、清理墙面小广告、监督垃圾分类等各种社区劳动中。在此过程中,教师还可以提出一些问题,引导学生辨析。如:“如果有人说,社区的卫生和我们无关,社区应该请专业的清扫人员来负责。你如何评价这样的观点。你认为青少年是否应该加入社区卫生工作呢?”又如:“如果爸爸妈妈说,为什么要参加社区卫生劳动?弄得身上脏兮兮的,回去还要洗。不如在家多做点作业。对于这样的观点,你又该如何辩驳呢?”通过辨析,教师要让学生认识到参与社区活动有助于自己贡献爱心,奉献自我。每一个社区居民都有义务参与到社区的建设中。通过公益劳动,学生提升了社会责任感,并锻炼提升了社会活动能力。教师要引导学生生成怜悯之心,让他们主动关怀他人,了解社会现实,贡献自己的爱心。
三、指向思维能力,创新劳动教育课程的形式
(一)主题式,发展观察能力
劳动是获得知识和形成科学世界观、发展认识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前提。因此,教师要指向思维能力的提升和发展,设计一些创新的劳动课程形式,让学生在主题式、情境式、项目式课程学习中挖掘新知识,提升自己的思维能力。主题式课程指的是围绕某个劳动主题组织学生参与探究。如可以组织学生参加农业劳动,并安排他们观察农作物的生长,以此提升学生的观察能力。
在“比比谁的蔬果好”主题活动中,教师引导学生参加种植蔬果的活动。在准备阶段,主要引导学生观察农民的示范动作,看看要注意哪些地方。在劳动阶段,则要引导学生将对比分析和观察结合在一起。要让学生观察自己和他人种植的蔬果,看看在体型、色泽等方面存在什么差异,并思考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尝试调整种植策略。如有一名学生种植黄瓜,他发现自己的黄瓜比较瘦小,长度也比较短,和他人的比有较大的距离。该学生在对比了两人的种植方法后,发现自己施肥的量不够。在调整之后,他的黄瓜也茁壮成长了。在收获阶段,则可以让学生学会评价蔬果的优劣,并总结经验教训。在农业主题劳动中,学生不仅观察到了农作物的发展变化,还结合掌握的农业知识,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样有助于他们学以致用,提升劳动技能,发展思维能力。
(二)情境式,指导对比关联
情境式课程指的是围绕现实生活中的各种问题创设情境,让学生融入特定的情境中,试着解决问题。在这个过程中,要引导学生运用对比法,分析各种解决方法的优劣,选出最好的方法。还要让他们运用关联法,将其他学习中获得的知识迁移运用到劳动中。
在指导学生清洗衣物时,教师可以设置情境,引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先展示各种生活情境。如:吃饭的时候,身上溅到了酱油,该怎么办;出去郊游,一脚踩进泥潭,弄得鞋袜满是泥,该如何处理;画画的时候,将油菜弄在了衣服上,能清除掉吗。学生可以选择一个自己感兴趣的情境,探究如何解决问题。同小组的学生可以各自提出方法,并展开实践,对比谁的方法更好。如对清理酱油,有的学生提出可以加上白糖搓揉,还有的学生认为可以加上苏打粉清洗。两名学生可以比一比,看看哪种方法更好。此外,还可以让他们关联自然科学中的知识,迁移运用到清洗衣物方面。学生可以先分析一下酱油中包含什么物质,有哪些物质能与之发生反应。从这个角度入手,也可以提升清洗效果。教师可以让学生比试一下,评选出特定情境中的优胜者,并给予奖励。有一些劳动项目较为枯燥,为了提升学生的参与兴趣,教师可以采用情境式课程。这样能唤醒学生的探究欲望。
(三)项目式,激活操作潜能
项目式课程指的是围绕某些劳动项目设置探究性问题,让学生分小组自主行动,试着解决这些问题。在此过程中,学生可以激发潜能,提出各种创造性想法,并通过操作实践加以验证。这样也能将智育和劳动教育有机结合在一起。
在元宵节期间,教师设计了“元宵灯会”探究项目。该项目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激发学生的潜能。一是在元宵灯的制作方面,可以让学生说说自己的独特构想,试着从材料的选择、造型的设计、配色美化等方面入手,展现出自己的创造潜能。如有一名学生认为传统的元宵灯都是拿在手中的,如果能设计可佩戴在身上的元宵灯,则能展现出酷炫的时代风采。教师肯定了学生的想法,让他们尝试自主操作。二是在制作元宵的方面,让学生想一下能否在元宵的材料、口味上展现出新意。如有一名学生结合地域色彩,设计出臭豆腐口味的元宵。他认为这样的元宵很好地激发了食客的好奇心。还有一名学生决定从口味上动脑筋,在馅料中加入辣酱,设计出辣味元宵。教师也要鼓励他们参与到实践中,看看在烹调的过程中是否会出现“露馅、口感差、造型不够美观”等问题,并试着解决这些问题。项目式课程要注意主题鲜明,有一定的目标性。这样能促进学生大脑的二次开发,起到智育的效果。
劳动教育是面向学生的会劳动、爱劳动的教育活动。它具有一定的育人功能。小学班主任在设计劳动教育课程时,要基于“五育”融合的思想,将德智体美劳结合在一起,让它们融合成一个整体。这样能更好地开发劳动教育课程,也能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让他们成长为社会需要的人才。
参考文献:
[1]张亚伟.指向“全面培养”的劳动教育校本化探索[J].中国德育,2022 (9).
[2]范君玉.家校共育:创造性习得“十八般”劳动技能[J].中小学班主任,2023 (3).
(责任编辑:刘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