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心课堂:根植于儿童生命的英语课堂

作者: 嵇红梅

[摘 要]“童心课堂”是快乐的课堂,是活力的课堂,也是对儿童的英语学习富有挑战性的课堂。置身于英语“童心课堂”上,教师要链接儿童的童性经验,引领儿童的童性实践,催生儿童的童性表达。“童心课堂”是对学生人生的关注,对学生生命的关注。构建“童心课堂”是当下英语教学的本真呼唤。

[关键词]小学英语;童心课堂;生命成长

在小学英语教学中,从儿童的生命出发去理解英语教学,可以在教师面前构造出具有新样态的英语课堂,这就是童心课堂。相对于传统教学中存在着的只重视知识积累、而忽视学生情感需要的教学而言,童心课堂更多地关注学生在英语学习过程中的感受与体验,更关注儿童的天性在英语课堂上的释放,自然也更关注英语学科核心素养在学生主动建构英语知识过程中的自然发展。所有这些目标的追求,都是建立在童心课堂基础之上的,用童心课堂来为儿童的生命成长提供肥沃的土壤,是核心素养背景下小学英语教师的光荣使命。打造童心课堂,意味着教师关注的是儿童本身,关注的是童心。

“童心”是儿童的本心,是最为纯净、天真、闪耀和珍贵的地方,在英语教学中,将教学的着力点指向儿童心智的成长,可以实现英语知识与儿童成长之间的完美契合,而构造童心课堂,则需要教师自身实现理念的转变。也就是说构建小学英语“童心课堂”,就是要站在儿童立场上,从儿童的视角、以儿童的方式引导儿童的英语学习。“童心课堂”是快乐的课堂,是活力的课堂,也是对儿童的英语学习富有挑战性的课堂。置身于英语“童心课堂”上,学生既能感受、体验到英语学科的魅力,同时又能感受、体验到英语学习的趣味。“童心课堂”能提升学生的英语学习效能。

一、链接儿童童性经验

“童心课堂”是英语课堂教学的深刻自觉与人文回归。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链接经验,以润泽“童心”为旨归,切实将“学生”放置在课堂正中央。要悦纳学生的多样化的理解。在“童心课堂”上,学生的英语学习应当成为一种曼妙的旅行。对于学生来说,“每一种观点都非常重要”。链接儿童的童性经验,能激活儿童的思维、想象。

比如,教学译林新版三年级上册Unit 3“My friends”这篇课文时,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彼此间的对话,让语言的表达自然地流淌。要知道小学生对“朋友”这个词是高度敏感的,在儿童的世界里,“朋友”并不是一个常见的概念,面向儿童并让其进行家庭人物、亲戚朋友介绍的时候,会发现很多时候儿童会说:What is my father's name and what kind of work he does; What is my mother's name and what kind of work does she do.但很少有学生会说:I have a friend, what is his name...原因就在于儿童所生活的世界,所接触到的人物,往往具有显著的亲情性,而对于友情性,其范围会小得多。当然这并不是说儿童不会有属于自己的朋友,只是想说明儿童在面对朋友这个关键词的时候,往往更容易引起注意力的集中。

从教学实践的情况来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确实会主动地调用自我的经验。有朋友的那些学生,会谈起自己朋友的名字,甚至会谈起朋友的相关兴趣、爱好等。对此,教师要积极加以引导,拓展学生的言语表达。这里除了让学生根据具体的要求去运用英语进行表达之外,更可以拓展学生对朋友这一关键词的认识,让学生知道如何在自己的学习与生活当中拥有更多的朋友。因此在教学中就可以进行两个层次的努力:首先,教师可以将全班学生分成几个小组,让学生以“组”为单位进行英语交流,如“Who's your friend?”“This's/ That's my friend...”“Her/his name is...”“she/he likes playing...”。由于每一位学生的兴趣、爱好不同,因而尽管句型比较简单,但学生的表达还是显得丰富多彩;其次,让拥有自己的学生说说是如何获得朋友的,这些学生在组织语言的时候教师应当提供积极的帮助,确保学生在自己的能力范围之内运用英语进行表达,这个时候可能会出现词汇或语法等工具性挑战,但教师这个时候要淡化这一挑战,甚至在学生表达的时候可以充当“翻译官”,这样学生在倾听的时候就可以借助语英语语言而获得更好的英语学习体验。比如当有学生说:I am good friends with Zhang Rui because once when I didn't have a pencil, he lent me a pencil.当其他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之下理解这一段英语表达的时候,学生可能会对其中的陌生词汇以及语法形成默会的认识,这种认识既可以从英语知识积累层面帮助学生完成知识的积累,同时也可以从情感层面引导学生如何在自己的学习生活当中获得他人的友情,从而有属于自己的朋友。

在童心课堂上,教师要鼓励学生积极发表意见,鼓励学生的创新性表达。在学生进行英语表达的时候,教师不能让学生的注意力完全集中在词汇与语法的挑战上,教师要用自己的知识储备以及教学经验去帮助学生化解困难,确保学生的兴趣以及注意力完全集中于英语表达需要本身。事实证明只有这样的课堂样态,才能够让学生在关注自身经验与兴趣爱好的同时,将这些要素与英语学习相结合,这也就能够充分释放学生的童心,从而打造出具有认知与情感共同发展的童心课堂。在打造童心课堂的过程中,教师要致力于营造一种关怀的情调、一种高雅的富有情趣的情境,一种宽松自由和谐的氛围、一种追求美感和诗意的状态。这样的状态与小学生的生长一脉相承,同时也与英语语言的学习有着高度的关联,英语教师在研究教材的基础上,努力将教材中的内容改造为适合学生需要、能够激活学生英语认知的内容,这样学生就可以在英语世界里更加充分释放自己,从而在英语学习的过程中绽放出那颗童心。

链接学生的经验,教师要打破学生的英语学习心理障碍,保持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从儿童生命成长的高度关照儿童的经验,要提升儿童的学习能力,增强儿童的学习效能感,提升儿童的抗挫承受力。通过链接儿童的内心感悟,激发儿童的感知灵性,铸造儿童的健全人格,润泽儿童的生命。

二、引领儿童童性实践

英语“童心课堂”应当改变传统的简单机械的教学流程,变革儿童的学习方式。英语而教学,应当瞄准儿童的英语学习目标,切入儿童的英语学习“最近发展区”,让儿童根据英语学科特质,主动参与学习。作为教师,要呵护儿童的童真,守望儿童的童心,激发儿童的童趣,给儿童的英语学习以滋养、关怀、润泽。

比如,教学译林新版六年级上册“The King's new clothes”一课时,我们不是机械地让儿童操练句型,不是让儿童简单、机械地识记单词,而是创设语用化情境,引导儿童在角色扮演中掌握语词、句型等。真正的角色扮演,应当是让学生站到这一角色角度,去想象这一角色在具体的情境当中是如何说话的,在说话的时候又有着怎样的表情和动作,在进行角色扮演的时候应当有适当的衣着等等。在教学中笔者发现,其实当教师与学生探讨这些话题的时候,学生自身有着很多的创意,上面所说的“真正的角色扮演”要求,其实就是很多学生的观点。当学生有了这些观点的时候,实际上他们就在充分释放自己的天性,他们就尝试让自己走入课文当中。于是有的学生开始思考:假如我扮演那两个骗子,那我应当以怎样的语言和行为去骗得皇帝的信任;也有学生思考:假如我是国王,我又应当如何表现出骄傲而又愚蠢的样子……带着这些思考,学生会自发地一边阅读课文,一边进行角色构思,而学生所构思的结果也确实可圈可点。比如扮演国王的学生,突发奇想的借助于低成本的材质去制作了皇帝原来的服装与王冠,而且在大臣和百姓面前都表现出昂首挺胸、高高在上的样子;等到穿上了“新衣”,则由同组的几个小伙伴扮演出行时的队伍,然后趾高气扬地一边走一边说话……

这样的角色扮演活动,不仅激发了儿童的英语学习积极性,更让儿童感悟到故事的内涵。如儿童在表演的过程中,自然对英语单词clever、foolish、laugh等有了深刻的把握。孩子们尽量地让自己的表演,如动作、表情等与词汇本身的意思相一致、相匹配。借助于表演,国王的愚蠢、小孩的机制、众人的麻木、骗子的心机等跃然纸上。原来英语故事情境中不能言说、不能表达的滑稽感、幽默感、趣味性,在学生的表演中得到了生动、直观、形象的展现。学生一边表演,一边尝试用英语表达。在这个过程中,笔者积极跟进、适度介入,对学生表演中的问题进行点拨,从而深化学生的英语学习。童心课堂,让学生的英语本质力量得到了确证与表征。

童心课堂,为学生打开了一扇语言阅读与实践的大门。童心课堂让学生开启了富有挑战性、愉悦性的阅读之旅。置身在童心课堂上,学生能触摸到英语的言语本质。学生与英语亲密接触,从简单的模仿走向灵动的创新。

三、催生儿童童性表达

儿童是一个个独特的生命体。童心课堂,不仅要链接儿童经验,引领儿童实践,更要催生儿童的童真表达。基于本真童心的英语课堂教学应当形成以“儿童之眼”“儿童之口”“儿童之心”“儿童之行”来讲述故事的品格。儿童的英语表达应当契合儿童的认知,应当贴合儿童的心理,应当具有儿童的品格特色。

比如,教学译林新版英语四年级上册Unit 8“Dolls”一课,笔者以儿童化的口吻,向孩子们讲述了玩具的故事:The name of the story is“The Toy's Party”,……故事的情节吸引了孩子们。在笔者表达的过程中,学生静静地聆听,由此产生了一种表达的冲动。接着,笔者给学生提供了一些“洋娃娃”,不同的“洋娃娃”有着不同的头发、眼睛、耳朵等。学生模仿着笔者的表达,结合玩具娃娃,创编出更多的故事,犹如一个小小的故事家。比如,有的学生说,“My doll cried.”有的学生说,“My doll smiled.”等等。在学生口语表达的基础上,笔者引导学生将所创编的故事写下来,由此让学生的英语表达经验得以积淀。英语表达激发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丰盈着学生的英语学习情感,让学生徜徉在英语世界之中,开阔了学生的英语学习视野。

英语原本就是表达的工具,对于小学生来说,英语学习的过程要成为运用英语进行充分表达的过程。在儿童的世界里,在运用英语进行表达的时候,既有情感上的亲近感,同时又有认知上的陌生甚至是恐惧感。大量的教学经验表明,当儿童最初接触英语的时候,他们是非常感兴趣的,哪怕是学到一个简单的词汇,也想着在生活中进行运用,此时出现的一些“中夹英”的表达固然不合乎英语规则的需要,但却表现出学生的情感需要,在教学中要尊重并保护学生的这一需要,从而种下英语表达的种子。面向儿童的世界进行英语表达时,也需要重视儿童认知上的陌生与恐惧感,英语毕竟是第二语言,学生很多时候在运用的情形之下并不会太多地关注语法规则,但随着英语学习得越来越深入,语言规则又会更多地占据学生的学习空间,在这种情形下,要防止语言要求冲淡学生的兴趣,淡化了学生的表达勇气,这对于童性表达需要而言将是非常重要的影响。结合教学实践的经验与教训,可以得出的基本结论是:小学英语教学要想催生儿童童性表达,关键就是激活并保持儿童学习英语的兴趣,让幼儿在学以致用的情境中得到肯定与激励性的评价。

四、引导儿童童性思考

当将小学英语课堂教学定位为童心课堂的时候,保护儿童的童心就是教学的重中之重;要真正打造根植于儿童生命的英语课堂,关键就在于让儿童的生命真正渗透到英语学习的过程中,让儿童在英语学习与运用的时候能够让英语语言成为自己最直接的、最喜欢的表达工具。

应当认识到,即使是小学生,他们所表现出来的儿童心理也能够让他们在英语学习的过程中有足够的反思心理。这是典型的童性思考,是具有儿童心理特征与认知规律的思考。小至一个单词的组成,大到一个句子的完整表达,都蕴藏着儿童积极的心理加工。这种心理常常是幼儿关注自身英语学习,并帮助自身形成学习反思能力的重要动力。面向童心课堂的打造,要高度重视儿童的反思心理激活,要让幼儿在英语学习的过程中有着清晰的反思与内省意识,让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有关注自身英语语言理解与运用的意识。这种意识及其后续的能力转化,可以成为幼儿英语学习的重要动力。所谓儿童生命,实际上就可以因此而体现为儿童运用英语语言的意识能力,让幼儿在语言工具应用的过程中,将英语语言真正渗透到自己的生命成长过程中去。

故而可以认为,儿童英语学习的过程,需要童性思考来驱动,儿童的生命也会因为英语语言的运用而具有了更加丰富多彩的一面,这就是童心课堂的本质所在。

通过上面的阐述,让笔者想到英语有一句谚语“Education must be fun.” (教育必须是有趣的。)“童心课堂”是对学生人生的关注,对学生生命的关注。作为教师,要将相关的英语绘本、童话故事、寓言故事等融入其中,寓教于乐。充分发挥英语学科的人文性,用充满童真童趣的教学设计、教学实践去影响学生,改变学生的英语学习态度、兴趣、动机、心理和意志力等。构建“童心课堂”是当下英语教学的本真呼唤。

参考文献:

[1]祁超.小学英语趣味化课堂教学的探索[J].陕西教育 (教学版) , 2018 (10) .

[2]王凤琴.童心童趣--营造趣味小学英语课堂[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8,15(9):163-164.

[3]仓党高什姐,刘成山.新课程理念下小学英语趣味教学法策略研究[J].学周刊, 2018 (33) .

(责任编辑:刘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