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视域下高中教学评价体系建构的挑战与应对

作者: 周妍 董光楠

[摘 要]核心素养视域下的教学评价是当前教育领域研究的热点问题,本文首先阐述了核心素养视域下的教学评价与传统评价的区别,即分析了其时代意涵与特征,随后详细讨论了当前面临的六个主要挑战:评价目标缺失核心素养视角、评价主体缺乏学生鲜明立场,评价内容忽视教学完整过程、评价手段形式策略相对单一,评价结果缺乏有效反馈机制以及体系建构缺乏持续改进过程。针对上述挑战,本文提出相应策略,包括确立核心素养导向的评价目标、强化学生对主体性评价的参与、完善教学过程评价内容的覆盖、丰富评价形式手段的多元策略、构建有效的评价结果反馈机制、推动评价体系的持续优化过程。

[关键词]核心素养;高中;教学评价

一、核心素养视域下高中教学评价的时代意涵与特征

(一)时代意涵

在21世纪的背景下,核心素养的概念体现了其时代意义和内涵。核心素养视域下的教学评价其底层逻辑体现在教学评价理念的转变,由于传统课堂教学理念的根深蒂固,大多评价是以分数为中心的,许多教师为了迅速提升学生的学业成绩并完成教学任务,往往对新兴的教学方法持忽视态度,未能充分响应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新要求,仍旧采用传统的“填鸭式”教学和“大量练习”等策略。虽然这种“灌输式”教学模式在短期内可能显著提升学生的分数,但它对学生的长远发展可能产生不利影响。

核心素养视域下的高中教学评价,是指在教育过程中,不仅仅关注学生的知识掌握和技能运用状况,更重视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和评价。这种评价方式强调学生的全面发展,包括批判性思维、创新能力、合作精神、社会责任感等非认知能力的培养。与传统的评价相比,核心素养评价更注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和终身学习能力,它鼓励学生在真实情境中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强调评价的多元化和过程性,而不仅仅是结果的量化。

(二)时代特征

1.全人发展导向。在核心素养视域下,教学评价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超越了单纯的学术成就。它尊重学生的个性,鼓励跨学科学习,培养责任感、同理心等非认知能力,并强调终身学习的重要性。评价体系采用多元化的方法,如自我评价和同伴评价,以激励学生的自我发展。这种评价旨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批判性分析和沟通合作能力,帮助他们成为能够适应21世纪挑战的全面发展的个体。

2.过程结果并重。在核心素养视域下,教学评价注重学生学习过程和成果的平衡,强调在整个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和进步。这种评价认可探索、尝试和错误是成长的关键,鼓励学生主动学习并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过程性评价让教师能及时反馈,指导学生发挥优势、改进不足,促进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帮助学生适应不断变化的世界,准备迎接未来挑战。

3.持续成长驱动。核心素养的视角下,教学评价着重于激励学生的持续成长和终身学习。这种评价超越了仅关注最终成绩的传统模式,更加重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持续进步。它支持学生设定个人目标,通过自我反思和评估来跟踪学习,教师则提供定制化反馈以促进学生的成长。评价工具多样化,如项目作业和同伴评价,旨在激发学生的内在动力。同时,这种评价也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和情感能力,培养他们的适应性和积极态度,以应对挑战和变化。

4.科技创新融合。在核心素养视域下,教学评价的科技创新融合特点体现了教育评价与现代科技的紧密结合。这种评价方式利用信息技术,如在线学习平台、数据分析工具和智能评估系统,提高评价的效率和精确性。通过这些工具,教师能够实时跟踪学生的学习进度,分析学习行为,从而提供更有针对性的反馈和支持。同时,科技的融合也鼓励学生利用数字资源进行自主学习,培养他们的信息素养和数字技能,这些技能对于21世纪的工作和生活至关重要。此外,科技创新还促进了评价方式的多样化,为学生提供了更加丰富和互动的学习体验。这种融合不仅增强了评价的客观性和科学性,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他们能够更好地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趋势。

二、核心素养视域下高中教学评价体系建构面临的挑战

(一)评价目标:缺失核心素养视角

科学的评价理念是教学实践评价的风向标,具有正确的引领作用,只有树立了科学的评价理念才能确保评价目标的方向是正确。在核心素养视域下,高中教学评价体系面临的挑战主要体现在评价目标未能全面融入核心素养的视角。这种局限性导致评价体系倾向于重视学科知识的掌握和传统技能的评估,而未能充分考量和评价学生在批判性思维、创新能力、沟通与合作等关键领域的能力。这种偏重学科知识的评估方式可能会忽视学生个性化和多元化发展的需求,限制了他们非认知技能的培养和发展。此外,缺乏对核心素养的全面评价可能会使教育内容与学生未来在社会和职场中所需的能力不匹配,从而影响他们适应快速变化的环境和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这种评价目标的缺失还会导致教育实践无法有效促进学生的终身学习和全面发展,与21世纪教育的目标和需求存在差距。因此,评价目标的这种偏颇是高中教学评价体系在核心素养视域下需要正视和解决的关键挑战。

(二)评价主体:缺乏学生鲜明立场

在核心素养视域下,高中教学评价体系建构中,评价主体缺乏学生的鲜明立场构成了一个深刻的挑战。这种挑战意味着学生作为学习过程的中心和评价的直接受益者,其观点和自我评价在评价体系中往往被边缘化。这不仅忽视了学生在自我认识、自我激励和自我改进方面的关键作用,而且也未能充分利用学生反馈来优化教学方法和学习环境。缺乏学生立场的评价可能导致评价结果无法真实反映学生的学习需求和成就,从而使得评价过程失去其应有的指导和激励作用。此外,这种状况还可能削弱学生的主动性和责任感,影响他们成为自主学习者和终身学习者的能力。在核心素养的背景下,评价体系应当能够反映学生的多样性和个性化需求,缺乏学生立场的评价则难以适应这种多样性,可能导致评价体系与学生的实际需求脱节。因此,评价主体缺乏学生立场不仅影响了评价的有效性和公正性,也对教育的质量和学生的全面发展构成了挑战。

(三)评价内容:忽视完整教学过程

在核心素养视域下,高中教学评价体系在评价内容方面面临的挑战之一是其对教学完整过程的忽视。这种忽视表现在评价体系往往未能充分考虑课前、课中和课后三个阶段的教学活动,导致无法全面反映教师的教学策略、学生的学习体验和教学效果的连续性和发展性。课前教学设计评价的缺失可能导致教学目标和内容选择的盲目性,缺乏针对性和创新性。课中教学实施评价的不足可能使得教师在课堂上的教学方法和学生参与度得不到有效监控和及时反馈,影响教学的互动性和实效性。课后教学反思评价的忽略则可能削弱教师对教学实践的深入思考和持续改进的动力,限制了教师专业成长和教学质量提升的可能性。此外,这种对教学过程的不完整评价还可能导致学生学习体验的片面性,忽视了学生在不同教学阶段的感受和需求,从而影响了学生学习动机的激发和核心素养的培养。因此,评价内容的不完整性构成了高中教学评价体系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提升教学质量方面的一大挑战。

(四)评价手段:形式策略相对单一

在核心素养视域下,高中教学评价体系面临的一个关键挑战是评价手段和策略的单一性。这种单一性通常体现为过度依赖传统的笔试和标准化测试,而忽视了学生核心素养的多维性和复杂性。这种方法可能无法全面捕捉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创造力、沟通能力和团队合作等关键技能。此外,单一的评价手段可能限制了对学生个性化学习路径和多样化智力表现形式的识别和支持,从而无法准确反映每个学生的潜力和成就。这种局限性还可能导致学生在面对真实世界问题时缺乏必要的适应性和创新性,因为他们在学习过程中未能由于多样化的评价手段而锻炼和展示这些能力。因此,评价手段的单一性不仅影响了评价结果的全面性和准确性,也制约了学生核心素养的全面发展和教育目标的实现。

(五)评价结果:缺乏有效反馈机制

在核心素养视域下,高中教学评价体系面临的挑战之一是评价结果缺乏有效反馈机制。这种情况意味着评价过程虽然完成,但其结果往往未能及时、明确地传达给学生和教师,或者反馈的信息不够具体和建设性,无法为教学改进和学生学习提供明确指导。缺乏有效反馈机制会导致学生无法准确了解自己的学习进展和需要改进的地方,从而影响他们的学习动机和自我调节能力。同时,教师也无法根据评价结果调整教学策略和方法,以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此外,无效的反馈机制还可能导致评价结果的浪费,使得评价本身失去其应有的价值和意义。因此,建立一个及时、透明、具体且具有建设性的反馈机制对于高中教学评价体系的有效运作至关重要,这有助于促进学生的持续发展和教师的教学改进。

(六)体系建构:缺乏持续改进过程

在核心素养视域下,高中教学评价体系建构面临的挑战之一是缺乏持续改进的过程。这种挑战主要表现在评价体系往往被视为一次性的任务,而非一个动态的、不断发展的系统。缺乏持续改进意味着评价体系可能很快变得过时,无法适应教育目标的变化、学生需求的演进以及教学方法的创新。这样的体系难以反映最新的教育研究成果和实践智慧,也难以吸收来自教师、学生和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反馈。此外,缺乏持续改进的过程还可能导致评价体系在实践中的适应性和有效性降低,因为它不能及时修正和优化其评价标准、工具和程序。这不仅限制了评价体系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潜力,也影响了其支持教师专业成长和提升教学质量的能力。因此,建立一个包含定期审查、反馈整合和持续更新的机制对于确保高中教学评价体系的长期有效性和适应性至关重要。

三、核心素养视域下高中教学评价体系建构的应对之策

(一)确立核心素养导向的评价目标

确立核心素养导向的评价目标是高中教学评价体系建构的关键应对策略。在这一策略下,评价目标的设计必须超越传统的知识掌握和技能熟练度,转而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包括批判性思维、创新能力、沟通与合作等关键能力。这意味着评价体系需要明确界定和衡量这些素养的具体表现,确保它们在教学和评价过程中得到足够的重视。评价目标的设定应当与学生的未来学习和职业发展紧密相连,反映21世纪社会的需求。此外,评价目标还要鼓励学生发展自我认知和自我调节的能力,以促进他们的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通过确立这样的评价目标,学校能够更有效地引导教学实践,使之与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教育愿景保持一致,从而为学生的全面成长和未来的成功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强化学生对主体性评价的参与

在这一策略下,学生不再仅仅是评价的对象,而是评价过程的积极参与者和合作者。通过赋予学生评价的主动权,可以促进他们自我反思、自我评估和自我调节的能力,这对于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至关重要。学生参与评价还能使评价结果更加贴近他们的实际学习体验和需求,从而提高评价的准确性和有效性。此外,学生的主体性参与有助于提升他们对评价结果的接受度和认同感,增强评价的激励作用。为此,学校可以通过实施同伴评价、自我评价和项目评价等多种评价方式,鼓励学生在评价中发挥更大的作用,使评价体系更加全面和公正。

(三)完善教学过程评价内容的覆盖

该策略强调评价不应仅限于学习成果的最终展现,而应贯穿教学的每一个环节,包括课前准备、课堂互动和课后反思。课前评价可以关注教学设计的有效性,确保教学目标与核心素养的对接;课堂评价则着重于教学实施的互动性和学生的参与度,捕捉学生在真实学习情景中的表现;课后评价则侧重于教师和学生的反思,促进教学方法的持续改进和学生学习策略的优化。通过这种全面覆盖的教学过程评价,可以更真实地反映学生的核心素养发展轨迹,为教学提供连续的、有价值的反馈,从而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和个性化成长。

(四)丰富评价形式手段的多元策略

单一的评价方法无法全面捕捉学生的能力和进步,因此提倡采用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等多种评价形式。诊断性评价在教学活动开始前进行,旨在识别学生的先验知识和技能,为教学提供针对性的起点。形成性评价则贯穿整个教学过程,通过持续的反馈帮助学生及时调整学习策略,同时为教师提供教学改进的依据。终结性评价通常在教学活动结束时进行,旨在评估学生达成教学目标的程度。这三种评价形式相互补充,能够从不同角度和阶段评价学生的核心素养,确保评价的全面性和连续性,从而更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五)构建有效的评价结果反馈机制

反馈机制的核心在于确保评价结果能够及时、准确地传达给学生和教师,并以建设性的方式被理解和应用。有效的反馈不仅能够揭示学生在知识掌握和技能应用上的成就与不足,还能够促进学生的自我反思和自主学习。此外,反馈机制还应鼓励教师根据评价结果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以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学校可以采用定期的一对一面谈、书面报告、在线反馈平台等多种方式,确保评价结果的透明性和互动性。通过这样的反馈机制,评价不再是一个单向的过程,而是成为促进教与学双向互动和持续改进的重要工具。

(六)推动评价体系的持续优化过程

评价体系不应是静态的,而应是一个动态发展、不断适应教育环境变化的过程。持续优化意味着评价体系需要定期根据教育目标、学生需求、教师反馈以及教育研究的新发现进行审视和调整。这包括更新评价标准以反映最新的教育理念,改进评价工具以提高其有效性和可靠性,以及调整评价流程以更好地服务于教学和学习。通过持续优化,评价体系能够更准确地衡量学生的核心素养,更有效地支持教师的教学实践,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教育质量的持续提升。

参考文献:

[1] 胡君慧.高中化学核心素养评价体系的建构研究[J].新课程教学,2023(24):14-15.

[2] 张红娟.高中语文古诗词群文阅读教学评价体系的建构[J].语文学刊,2024,44(1):109-117.

[3] 刘璐.素质教育背景下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评价体系研究[J].教育观察,2020,9(35):115-117.

[4] 罗永华,阳程.核心素养导向下的高中英语深度教学评价指标体系的建构[J].课程·教材·教法,2024,44(3):126-133.

[5] 万吉.高中英语教学评价体系的现状反思与改进路径[J].现代交际,2019(18):206-207.

(责任编辑:朱福昌)

*基金项目:黑龙江省教育科学2023年度重点课题“素养为本视域下学校教学评价体系的建构与实施”(JJB1423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