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中小思政一体化视角下层次化育人路径
作者: 陈筱婉
[摘 要]本研究聚焦大中小思政一体化,通过剖析凌家滩文化的历史底蕴与时代价值,设计包含学段衔接、空间交织以及能力升华的三维交互式层次化育人模型,逐步培养学生的文化自觉与民族自信,成为兼具文化视野和乡土情怀的时代新人。
[关键词]大中小思政一体化;层次化育人;凌家滩文化
大中小思政一体化旨在建立起一个连贯、系统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通过不同教育阶段思政课程内容的有机衔接,确保学生在成长过程中能够持续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浸润。层次化育人路径正是实现大中小思政一体化的关键所在。凌家滩文化在中华文明起源和形成过程中具有标志性地位,现已被纳入到新一轮的“中华文明探源研究”课题中。作为思政课教师,通过挖掘凌家滩文化的潜在育人价值,结合层次化育人路径的探索引导不同学段的学生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精神滋养。
一、凌家滩文化育人价值的发掘与转化
(一)凌家滩文化资源的梳理与分类
1.器物及技艺层面:凌家滩遗址出土了大量包括礼器、装饰器、生活及生产工具在内的文物,最具代表性的是玉器。其纹饰设计精美,既有抽象的几何图案,也有具象的动植物形象,如玉鹰、玉龙、玉龟等。遗址中出土的玉器加工工具,如石锤、石砧等,展现出古代先民日趋复杂的制玉工艺,阴刻、浮雕、半圆雕、透雕、减地、钻孔、抛光等技术,具有时代的创新性,达到了同时期东亚大陆玉器制作的高峰。
2.精神文化层面:凌家滩玉器的造型和纹饰反映出当时人们追求和谐、对称、平衡的审美观念,也体现出当时社会的价值取向。玉器的使用往往与祭祀、祈福、沟通神灵等宗教活动密切相关,证明当时人们对玉器存有的神秘性和神圣性的认识。同时,玉器可能代表着权力、地位、财富等社会因素,寄托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3.社会历史层面:凌家滩玉文化是在特定的历史背景和地域环境中形成的,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地域特色。通过对玉器的研究,我们可以了解当时的自然环境、交通状况、社会生活、经济发展和文化交流等方面的信息。
(二)潜在育人价值赋能思政一体化建设
1.历史文化认知与传承价值:凌家滩文化作为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通过学习凌家滩文化,学生们可以更全面了解古代社会的生产生活方式、审美观念、宗教信仰等方面的知识,从而增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感受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把握中华文明的演进脉络。
2.美育与德育价值:玉石的色彩、质感丰富多样,每种都有其独特的魅力。观察凌家滩玉器以其精美的造型和独特的纹饰,可以提升艺术鉴赏能力,培养对美的敏感度。玉在中华文明中有着深厚的象征意义,如温润象征着君子的品德,坚硬象征信念坚贞,启示学生要提高道德修养,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3.社会实践与社会责任价值:文化遗址公园为学生提供了生动的社会实践平台。通过实地考察,参观文物专家的文物发掘与修复,聆听工作人员专业的讲解,学生能够亲身体验到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的价值与挑战,引导学生关注文化遗产保护问题,激发他们的保护意识和参与热情。同时,学校和社会也可以组织相关的志愿服务和公益活动,让学生亲身参与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工作中,培养社会责任感。
二、层次化育人理念更新与实践探索
层次化育人对大中小思政一体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它有助于促进思政教育的连贯性和系统性,提高思政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为此,我们设计出三维交互式层次化育人模型,不仅结合了课堂内、校园内、校园外三个空间维度,还融合了小学、中学、大学三个教育阶段,以及文化常识、能力拓展、实践创新三个教育内容纬度。这一模型包含学段的衔接、空间的交织以及能力的升华,共同建起一个充满生机与活力的教育生态系统,提供了一个全面、系统、连贯的育人框架,以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三维交互式层次化育人模型的理论依据
1.教育心理学和认知科学理论。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为我们提供了深刻的启示。小学阶段通过启发式教学和情景模拟,让小学生在与环境的互动中逐渐建构起对世界的认识,掌握简单的基础知识与生活常识。到了中学阶段,依据布鲁纳的认知结构学习理论,我们更加注重能力培养,通过问题解决和批判性思维训练,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帮助他们建立起更加完善的知识结构。而到了大学阶段,依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我们则更强调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的培育,以满足他们自我实现的需求。
2.社会学和群体动力学理论。法国社会学家涂尔干的集体意识理论,强调了群体对个人成长的重要影响。在校园这个特殊的群体中,学生通过参与各类校园活动、社团组织和志愿服务等,锻炼了自己的团队协作能力,培养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形成了积极向上的集体氛围。
3.实践教育和终身教育理论。美国教育家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理论强调了实践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通过社会实践、实习实训等校外活动,学生把在课堂内和校园内学到的知识技能应用到实际情境中,从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并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这些校外活动也为学生提供了更广阔的学习空间和资源,有助于他们形成终身学习的习惯和能力,这也正与保罗·朗格朗的终身教育理念相吻合。
(二)三维交互式层次化育人模型的实践探索
1.时间维度(x轴):循序的文化传承。学段衔接是这一框架的纵向支柱,见证了学生们从稚嫩的新芽逐渐成长为参天大树的过程。在凌家滩文化的熏陶下,从最初的好奇探索,到后来的深入研究,认知层次逐渐提升,不断深化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感悟。
小学阶段:在这一阶段,教师用简单易懂的语言,讲述玉器的起源、制作工艺和象征意义,让孩子们对凌家滩玉文化有一个初步的认识,结合生动有趣的故事和互动游戏,向小学生们展示凌家滩玉文化的魅力。同时,可以组织孩子们参与玉器的绘画和手工制作活动,让他们在动手的过程中,更深入地感受优秀传统文化。
中学阶段:进入中学后,系统地介绍凌家滩玉文化的历史背景、艺术特色和文化价值。通过多学科课堂教学的融入和专题讲座,引导学生们深入了解玉文化在中华文明中的地位和影响。此外,让学生们带着自己的研究主题参观凌家滩遗址和博物馆,目睹玉器的实物和背后的历史故事,鼓励学生们观察或尝试更复杂的玉器、陶器制作,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和研究精神。
大学阶段:到了大学阶段,学生们已经具备了较为扎实的凌家滩玉文化基础。在这个阶段,我们鼓励学生们结合所学专业,对玉文化进行更深入的研究和探讨。我们设置相关的专题课程和研究项目,引导学生们从多个角度探索玉文化的内涵和价值。同时,我们还支持学生们开展与凌家滩玉文化相关的创新研究和创业项目,将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设计理念相结合,推动文化传承与创新发展。
2.空间维度(y轴):渐进的思维体验。空间交织是这一框架的横向纽带。它连接了课堂、校园和社会等多个教育空间,为学生们提供了丰富的文化体验和实践机会。
课堂内:在课堂内,通过多媒体展示、案例分析等方式,结合思政教材内容,引导他们从不同角度审视和理解玉文化。同时,我们还组织课堂讨论和小组合作活动,让学生们在交流中深化对文化的认识。
校园内:在校园内,举办各种形式的凌家滩玉文化主题活动,如讲座、展览、比赛等。这些活动不仅为学生们提供了一个展示才华的平台,还让他们在实际操作中更深入地了解玉文化。我们还邀请专家学者和业界人士来校举办讲座和分享会,让学生们有机会与专业人士面对面交流,拓宽视野和认知。
校园外:除了校园内的活动,我们还积极组织学生们走出校园,参观凌家滩遗址和博物馆等实地场所。这些活动让学生们能够亲身感受玉文化的历史底蕴和实物魅力,增强对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同时,通过与当地文化机构和社区的合作,我们还为学生们提供了更多的实践机会和资源,帮助他们更好地了解和传承凌家滩玉文化。
3.内容维度(z轴):递进的能力养成。能力升华是这一框架的核心目标。通过系统的教育和培养,学生们在这个过程中不断挑战自我、超越自我,实现了个人能力的全面升华。
文化感知:从小学阶段开始,就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化常识素养。通过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让学生们了解凌家滩玉文化的基本知识和历史背景,为后续的学习和实践打下坚实基础。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和认知水平的提升,我们会逐步增加文化常识的深度和广度。
思维拓展:根据学生的年龄和认知特点,精心设计了不同层次的思维训练活动。从小学阶段的基础思维启发,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归纳,到中学阶段的批判性思维培养,鼓励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再到大学阶段推动学生解决更深刻的问题。通过这些活动,我们致力于帮助学生拓宽思维视野,提升思维深度,培养出具备卓越思维品质的人才。
实践创新:鼓励学生将所学知识与实践相结合,从简单的创意表达到复杂的创新项目,不断推动文化传承与创新发展。我们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实践机会和资源,如创新实验室、创业孵化器等,支持他们开展与凌家滩玉文化相关的创新研究和创业项目。通过这些实践活动,学生们不仅能够更深入地了解玉文化,还能够提升自己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为未来的职业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层次化育人的成效评估与案例反思
(一)评估标准与方案选择
大中小思政一体化面临的一个挑战就是同一个体在不同学段的成长评估难以追踪。为解决这个问题,需要完善记录系统,加强学段间沟通协作,并应用成长记录分析数据,以推进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二)成效分析与问题反思
1.成效分析:凌家滩文化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和精神内涵,层次化育人的学习过程逐步深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从感性认识到理性思考,不仅了解了文化的起源和发展,更感受到了文化的力量和价值,从而更加坚定地认同和传承中华文化。在育人各个环节,我们不仅注重知识的传授,更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和价值引导。通过引导学生参与实践活动、开展小组讨论等方式,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协作、创新思维等能力,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2.问题反思:递进式课程设计的连贯性不足。在构建递进式课程体系的过程中,我们注意到部分学生在初始阶段对凌家滩玉文化的兴趣不足,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他们在后续课程中的深入学习。课程之间的衔接不够紧密,导致了连贯性的缺失。为了提升学生的学习体验,我们必须在课程设计上更加注重连贯性和深度,确保每一阶段的内容都能够引发学生的兴趣,并为下一阶段的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实践活动频次及个人参与机会有限。尽管我们组织了一些实地考察和社会实践活动,但参与的学生数量有限,且活动形式和内容相对单一。这导致大部分学生仍然停留在理论学习的层面,缺乏对玉文化的真实感受和体验。因此,我们需要反思并改进实践活动的形式和内容,使其更加多样化,同时扩大参与范围,让更多的学生能够亲身参与到玉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中来。
文化遗产深层次挖掘能力欠缺。在思政教育与文化传承的互动中,我们往往只是简单地介绍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缺乏对其深层价值和社会意义的深入挖掘。这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难以形成对玉文化的深刻理解和认同。因此,我们需要反思并加强对玉文化的研究和挖掘,深入探讨其与现代社会的联系和价值,并将思政教育与文化传承更加紧密地结合起来,让学生在实践中深刻体验和感受玉文化的魅力和价值。
同一个体在不同学段的成长记录难以整体追踪。学生的成长数据难以在不同学段之间顺畅传递和整合,教育者难以全面、连续地了解学生在思政课方面的成长轨迹。大部分学段的思政课教学更多地关注知识的传授和考试成绩,而忽视了对学生思想、行为等方面的记录。这导致学生的成长记录无法真实反映学生在思政课方面的成长情况,难以从这些数据中提取出有价值的信息,进而指导教学改进和个性化教育。
通过不断的研究与实践,我们欣喜地见证了学生的点滴成长。未来,我们将持续推进层次化育人策略,坚定不移地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全力助力大中小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继续引领与陪伴他们成长。通过积极构建“大思政课”体系,不断探索思政教育的创新路径,让学生深刻感受文化底蕴,传承文化精髓,努力将他们培养成为具有深厚文化素养、坚定文化自信的新时代青年,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参考文献:
[1]苏自山,过其保.凌家滩遗址入选“百年百大考古发现”[N].马鞍山日报,2021-10-19(2).
[2]刘小庆,胡越.凌家滩遗址,一束长江文明的原始曙光[N].马鞍山日报,2023-8-7(1).
[3]于静.学科协同视域下高中思政课育人实践研究[J].新校园,2023(7):32-34.
[4]徐德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的三重维度[J].现代教育科学,2024(2):68-73.
[5]宁润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的路径[J].基础教育论坛,2024(1):83-85.
[6]陈天.大中小学思政课社会实践一体化建设研究[J].林区教学,2023(11):5-8.
(责任编辑:刘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