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于“做中学”理念的农村小学科学教育课程开发
作者: 敖显跃[摘 要]本文基于“做中学”理念,提出要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阐述了农村小学科学教育课程的开发要坚持科学性原则、实践性原则、趣味性原则、生活性原则、综合性原则。提出课程目标的设定,培养学生的科学兴趣和好奇心,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增强学生的科学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价值观。课程内容的选择与整合,选择与农村实际生活相关的课程内容,整合多学科知识,设计有趣的实验和实践活动。教学方法的创新,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开展小组合作学习。课程评价体系的构建,建立多元化的评价体系,注重评价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实践能力,让学生参与评价过程,提高学生的自我评价能力的科学教育课程开发策略,促进农村小学科学教育质量的提升和学生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农村小学;科学教育;课程开发;实践能力
在教育改革不断深入的今天,科学教育在农村小学中的地位越来越突出。但农村教育资源比较缺乏,科学教育受到挑战。在“做中学”思想的基础上,即以动手实践的方式学习科学知识的农村小学科学教育课程的开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基于“做中学”理念的农村小学科学教育课程开发的必要性
(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以“做中学”思想为依托,对农村小学科学教育进行课程开发,其必要性表现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农村地区学生学习动力与兴趣常常受环境与资源等因素的制约,常规教学方法很难吸引其关注与兴趣。实践性与趣味性较强的教学内容与活动能够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与探究欲,促进学生参与到学习中。
(二)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
以“做中学”思想为依托,开发农村小学科学教育课程,可以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与创新思维。传统课堂教学通常注重理论知识灌输而缺少实践操作与探究性学习,造成学生实际动手能力与创新意识不足。所以通过设计多样化实践活动启发学生观察、实验以及解决问题是当前农村小学科学教育发展的重要选择。如,组织学生开展田间考察、科学实验、项目研究等活动,使学生自己动手去探究科学奥秘,发展观察力、实验技能、创新思维等。
二、基于“做中学”理念的农村小学科学教育课程开发的原则
(一)科学性原则
在农村中小学科学教育课程的开发上,遵循科学性原则是指课程内容既要符合科学事实及理论,又要体现最新科学发展研究成果。教师有责任确保他们教授的信息是准确和无误的,同时也要遵循科学的逻辑与方法。同时课程要进行设计,培养学生观察、分类、推理、实验等科学思维与方法。如,通过实验活动,使学生自己动手观察植物的生长情况,并指导学生用科学的方法获得结论。另外,教学内容要体现科学的严谨性,以保证学生在正确科学观念的引导下得以发展。
(二)实践性原则
按照“做中学”教学理念进行农村小学科学教育课程开发要注重实践性原则。这就需要课程设计既包括理论知识又要提供大量实践机会使学生在动手操作与实验中体会科学原理在实际中的应用。如,可让学生直接观察并记录自然环境下天气的变化情况。让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强化理解与记忆,激发学生对自然、科学现象探究的兴趣。
(三)趣味性原则
农村小学科学教育课程的开展,趣味性原则决定了教材与教学方法要引起学生注意,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如,用简单化学反应做一个“火山爆发”的实验模式。这类活动既能提高学生学习的动力,又能帮助学生对科学概念、知识有更深的了解。
(四)生活性原则
科学教育课程发展应遵循生活性原则即科学知识要密切联系学生日常生活。这有助于学生了解科学知识对现实生活的运用,促进其解决生活中问题。如,课程中可以包括教授如何通过科学方法改善农作物生长的课题,或者探讨家用电器的工作原理。这种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式既能促进学生学习兴趣的提高,又能帮助学生把所学知识运用于实际生活中,提高科学学习的实用价值。
(五)综合性原则
以“做中学”思想为基础,在农村小学进行科学教育的课程开发,要注意综合性原则。这就需要课程设计要跨学科,要把科学知识和数学、语言艺术乃至社会学科有机结合起来。通过对不同科目的角度与方法进行整合,有助于学生对科学现象与原理的整体认识,并促进其对不同领域知识的综合应用与问题解决。如,天气与气候单元可包括科学观察、数据记录(数学技能)、撰写天气报告(语言艺术)、讨论气候变化的社会效应(社会学科)等。
三、基于“做中学”理念的农村小学科学教育课程的开发策略
(一)课程目标的设定
1.培养学生的科学兴趣和好奇心
在农村小学,科学教育课程的目的就是要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与好奇。通过精心设计有趣味性、启发性的教学内容与活动来激发学生学习科学、探索科学的情趣。如,组织实地考察、动手实验、科普讲座等活动,使学生切身感受科学知识的神奇,激发他们对自然世界的好奇。同时教师可根据学生生活实际与农村环境设计有针对性、实用性强的科学探究活动来引导学生积极探索、发现周围科学现象与规律。调查资料表明:学生对科学的兴趣与好奇心的发展使其科学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显著增强,学习兴趣与学习态度发生积极变化。
2.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在农村小学科学教育课程中,还有一项重要目标,就是提升学生科学探究能力。通过探究性学习,实践性教学等方式培养学生的观察、提出问题、进行实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等能力。如,教师在课堂教学时,可通过指导学生质疑、设计实验、搜集资料、分析结果等活动,得出结论,从而发展他们的科学思维与探究精神。同时教师也可组织学生进行科学竞赛、科技创新等活动,扩大学生科学视野,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研究表明:提高科学探究能力不仅可以增强学生学习兴趣与学习动机,而且可以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得到充分发展。
3.增强学生的科学知识和技能
在农村小学开设科学教育课程,是为加强学生科学知识与技能的掌握。通过系统的科学知识教学与实践操作培养,让学生获得科学基础知识与实用技能,从而为他们今后的学习与生活打下良好基础。以生物学教学为例,教师可指导学生了解生物多样性,生态系统与人体健康,并同步组织植物栽培,动物观察与健康饮食以提升其科学素养与实践能力。数据统计显示,加强对学生科学知识与技能的培养,其学习成绩与科学素养水平均有显著提高,其自信心与学习动力均有效增强。
4.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价值观
培养学生科学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学生进行科学教育引导他们建立正确的科学世界观与方法论,形成他们尊重自然、崇尚科学、重视实践、敢于创新的科学态度。如,教师可通过案例分析、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了解科学技术双刃剑的本质、科学发展规律以及道德伦理对他们的制约作用。同时教师也可组织学生开展社会实践与环境保护活动,以培养学生珍惜资源与保护环境的责任感与行动力。研究表明:通过科学态度与价值观的养成,促进学生社会责任感与自我修养的提高,从而为学生全面发展与成长打下坚实基础。
(二)课程内容的选择与整合
1.选择与农村实际生活相关的课程内容
以“做中学”思想为基础进行农村小学科学教育课程开发,需密切结合本地实际生活,精选出涉及农村儿童生活体验的课程内容,其中包含但不仅局限于农、牧和环境保护。如,可以引入农作物的种植过程,教授学生关于不同植物的生长习性、耕作技术以及天气对农作物的影响。另外,也可涉及地方独特的传统文化及手工艺品的制作等内容,使学生从科学角度了解这些文化现象及技艺背后所蕴含的科学原理。从调查数据来看,课程内容结合地方实际生活可以提升学生学习兴趣及参与度,强化其科学知识实际应用能力。
2.整合多学科知识
为了丰富教学内容,农村小学科学课程的开发应整合多学科知识,将科学与其他学科有机结合起来。如,通过农田测量和绘图,不仅可以教授学生地理学知识,还能锻炼他们的测量技能和空间想象能力。同时,可以结合语文课程,学生通过写作和口语表达来记录和分享他们的科学实践经验。此外,还可以引入数学知识,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来理解数学概念。据调查数据显示,整合多学科知识能够增强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和跨学科思维能力,80%的学生认为这种跨学科的教学方式更加有趣和实用。
3.设计有趣的实验和实践活动
农村小学科学课程在发展过程中,要求设计出能够引起学生关注的实验与实践活动,使学生能够在动手操作中探究科学知识。如,可组织学生测试土壤pH值,使学生知道土壤酸碱性如何影响植物生长;或布置户外观察活动使学生通过观察和记录农田生态系统变化来认识生态平衡的意义。另外,也可开设小型科学展示或者科技制作等项目,使学生手脑并用,开发创造力,训练实践能力,提高问题解决能力等。根据统计资料,通过吸引人的实验和实践活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参与度都有了明显的提升,有90%的学生表示他们更倾向于这种学习方法,在实际操作中更易于理解记忆。
(三)教学方法的创新
1.运用现代教育技术
将现代教育技术融入科学教育中,是促进教学质量提高的有效手段。教师借助多媒体与互联网资源能够给学生提供更丰富,更直观的学习素材。如,科学视频、模拟实验软件等等。这些技术手段既有助于学生突破传统教学资源缺乏的局限,又能提供更多个性化学习体验。如虚拟现实(VR)技术可以模拟生动形象的科学实验环境,让学生犹如身临其境般投入各项科学活动中去,而这种沉浸式的学习体验对复杂科学概念的理解是特别有帮助。另外,这类技术支持异地教学,使偏远地区的学生同样可以享有优质教育资源。
2.开展小组合作学习
小组合作学习,是促进农村小学科学教育成效提高的重点策略之一。学生通过小组合作不仅能够一起讨论科学问题,而且能够在沟通中学会发表自己的见解,听取别人的建议,开展团队协作。该学习方式有利于发展学生社交技能与领导能力,还可以激发集体责任感与归属感。如,教师可围绕某一科学项目组织学生开展团队合作,设计简单生态系统或者搭建简易天气站等,这类活动既可加强学生对科学知识的理解,又可提升其解决现实问题能力。
(四)课程评价体系的构建
1.建立多元化的评价体系
基于“做中学”思想,农村小学科学教育课程发展的一个策略就是构建多元化课程评价体系。该评价体系旨在对学生学习的过程与结果进行综合评价,以便对教学进行反馈,促进学生的整体发展。多元化评价体系既注重学生知识掌握情况,又注重其技能发展,态度,创新能力及团队协作。从实际运作上讲,这就决定了除常规笔试与口试外,还包含项目作业、实验操作、口头报告以及同伴评价等各种评价形式。这种评价方式可以帮助教师更加完整地认识学生的学习状态与进步空间,还可以激励学生多维度地培养能力。
2.注重评价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实践能力
农村小学科学教育的重要课程开发策略就是重视对学生科学探究与实践能力的考核。在“做中学”思想的基础上,教育课程要注重学生怎样利用科学知识去解决现实中的问题,开展实验探究。所以评价体系有必要进行特别设计来测量并提升学生的技能。其中包括对学生观察现象、提出假设、设计与实施实验、分析与解释资料等能力的考核。具体而言,可采用学生实验报告、科学日志及展示的方式进行评价。这一评价方式既有利于教师理解学生对实践的运用能力,也有利于激发学生更积极主动去探索日常学习中的科学问题,进而提升其科学素养与实际操作能力。
3.学生参与评价过程,提高学生的自我评价能力
农村小学科学教育以“做中学”思想为指导,将学生纳入评价过程,目的是增强学生自我评价能力。学生在参与评价过程中,既能反思学习方法与结果,又能学会客观评价同伴作品,对于发展其批判性思维与自我驱动学习态度具有重要意义。在执行该策略时,教师可指导学生确立个人学习目标、定期自我检查、同伴评审等形式相互反馈。如,学生做完一项科学项目,就能对自己项目的科学性、创新性进行自评,同时也能参加组内其他队员对该项目的评议。该互评既强化了学生责任感,又增进了学生之间的沟通与协作,结果表明该评价模式能显著提升学生综合能力尤其是自我管理及持续学习能力。
基于“做中学”思想为基础的农村小学科学教育课程的开发对提高教育质量和学生全面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课程开发要遵循科学性、实践性、趣味性、生活性、综合性等原则,并通过创新教学方法,构建多元化评价体系等措施来满足农村教育的特殊环境。在今后的工作中,希望有更多的教育工作者与研究者能够重视这一领域的研究,促进农村小学科学教育工作的开展,为农村儿童提供更好的教育资源与学习机遇。
参考文献:
[1]宋丽霞. “教、学、做合一”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运用[J]. 中学课程辅导(教师教育), 2018 (22): 31.
[2]陈连锋, 杨重寅, 王华娟, 陈英. 用微光发现世界——西安市莲湖区远东第二小学理念文化的阐释[J]. 陕西教育(综合版), 2018 (4): 56-58.
(责任编辑:吕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