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数智化时代教师角色冲突的解析及调适
作者: 李阳阳[摘 要]随着生成式人工智能的迅速迭代,教育应用AI的发展态势更为显著,新技术融入教学促进教学方式的转变已经成为必然的趋势,这无疑对教师角色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本文探讨在数智化背景下教师角色冲突,列举了数智化时代教师角色冲突的表现形式,管理者与合作者之间的冲突,教学者与学习引导者之间的冲突以及教育者和技术研究者之间的冲突。并对数智化时代教师角色冲突的原因解析,传统教学方式的惯性,教师信息技术素养的延迟性,教师知识权威的式微性,提出了保持开放心态,积极应对技术发展,加强自我提升,持续专业发展,强化转型意识,发挥育人功能的调适策略。
[关键词]数智化时代;教师角色;角色冲突
数智化时代的到来,不仅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也对教育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这一时代背景下,教师需要具备更高的信息素养和创新能力,以应对日益复杂多变的教学环境。然而,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往往面临着传统角色与现代角色之间的冲突,这些冲突不仅影响了教师的专业发展,也对学生的学习效果产生了负面影响。因此,本文将对数智化教育环境下教师角色冲突进行解析,并提出重构教师角色的策略。
一、数智化时代教师角色冲突的成因
数智化是数字化+智能化,是在数字化基础上的更高诉求,是以海量大数据为基础,结合人工智能相关技术,打通数据“端到端孤岛”,结合场景化去解决问题。随着数字技术和智能化手段的发展和应用,教学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由于角色丛的存在,个人要同时扮演多个不同的角色,就会产生角色冲突的问题。角色冲突的产生源于角色丛中不同角色含有不相容的成分。传统的教师角色主要是传授知识,数智化时代的教学要求教师更多地扮演指导者、合作者和创新者的角色。他们需要掌握数字技术,灵活运用各种教学工具和资源,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和参与创造性思考。然而,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往往面临着传统角色与现代角色之间的冲突,这些冲突不仅影响了教师的专业发展,也对学生的学习效果产生了负面影响。
二、数智化时代教师角色冲突的表现形式
(一)管理者与合作者之间的冲突
在数智化教育环境背景下,教师不仅要扮演课堂管理者的角色,还要与学生建立一种新型的合作伙伴关系。这种双重身份使得教师在管理和合作之间经常产生冲突。作为管理者,教师需要维护课堂纪律,确保教学秩序井然。在数智化教育环境中,教师可能会利用技术工具来监控学生的学习进度、课堂参与度和行为表现,以维护课堂秩序。然而,这种技术监控有时可能会与学生的期望产生冲突,因为学生可能更倾向于在一个自由、开放的环境中学习,而不是被过度地监控。与此同时,教师作为学生的合作者,需要积极参与学生的学习过程,提供个性化的教学支持和指导。在数智化教育环境中,教师可以利用数字化工具和平台,如在线学习系统、生成式人工智能等,与学生进行更加紧密的合作。这些工具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兴趣,从而提供更加精准的教学支持。然而,当教师试图在管理中维护权威,同时又希望与学生建立一种平等的合作关系时,冲突就产生了。一方面,教师需要利用技术手段来维护课堂纪律,但过度监控可能会抑制学生的创造力和自主性;另一方面,教师需要与学生建立合作关系,但过度的合作又可能使课堂管理变得困难。
(二)教学者与学习引导者之间的冲突
传统的教学者角色注重知识的讲解和传授,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和考试分数。然而,作为学习引导者,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和解决问题。这就要求教师转变教学方式,从单向传递知识转变为引导学生发现和构建知识。当教师试图在教学中坚持传统的教学方式,同时又要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时,可能会遇到冲突。例如,教师可能需要在课堂上讲解知识点,但又要留出足够的时间让学生自主探究和讨论。这种平衡可能会让教师感到困惑和矛盾。数智化教育环境使得信息的获取变得前所未有的便捷和快速。学生不再仅仅将教师作为知识的唯一来源,他们可以通过网络、在线课程、教育软件等多种渠道获取知识和信息。这时教师需要适应学生更加多元化和个性化的学习需求,而不仅是传递既定的知识内容。但是在集体教学中,既要满足全体的要求,也要满足个人的个性化需求,这种平衡难以达到,使教师产生困惑。
(三)教育者和技术研究者之间的冲突
在数智化教育环境下,教师需要具备一定的技术素养,能够运用各种教育技术和工具来辅助教学。然而,这种技术应用的需求往往与教育者的教育理念和研究重点相冲突。作为教育者,教师的首要任务是关注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注重教育质量和效果。然而,作为技术研究者,他们需要关注技术的最新发展和应用,以及如何利用技术改进教学方法和提高教学效果。当教师试图在教育实践中应用新技术时,可能会遇到技术难题或挑战,这可能会影响到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体验。同时,过度追求技术的先进性和新颖性也可能导致教师忽略教育的本质和目的。这种技术与教育理念的冲突可能会让教师感到困惑和不安。
三、数智化时代教师角色冲突的原因解析
(一)传统教学方式的惯性
在传统的教学场景中,教师往往扮演着知识传授者的核心角色,这种教学方式强调知识的单向传递和学生的被动接受。在这种模式下,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递者,更是知识的权威和评判者,他们拥有绝对的权威地位,学生对教师的讲解和评判往往无条件地接受。然而,随着社会的进步、教育理念的不断更新以及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这种以教师为中心、以知识灌输为主要形式的教学方式已经越来越难以适应现代教育的需求。现代教育更加注重学生的主体性、参与性和创造性,倡导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鼓励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方式,积极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尽管新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已经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和推广,但由于传统教学方式的惯性,许多教师仍然固守旧有的教学方式,不愿意或无法适应新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这种惯性来源于多个方面,包括教师个人的教学经验、对未知领域的恐惧、对传统教学方法的依赖等。这些因素使得教师在面对新的教育挑战时显得力不从心,无法有效地将新的教育理念和方法融入自己的教学实践中。
(二)教师信息技术素养的延迟性
现代人工智能技术更迭很快,教师的知识更新往往具有延迟性。在数字化和智能化的浪潮中,现代人工智能技术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迭代和更新。然而,这种技术的飞速进步却与许多教师信息素养的延迟形成了鲜明对比。教师在面对新兴技术时,往往感到力不从心,技术能力的滞后成为他们面临的一大挑战。
首先,技术的快速更新要求教师不断学习和适应新的工具和方法。然而,由于日常教学工作繁重以及个人时间和精力的限制,很多教师难以跟上这种节奏。他们可能还在熟悉上一轮技术更新带来的变化时,新一轮的技术革新又已经悄然来临。这种技术更新的速度与教师学习适应能力的矛盾,使得教师在技术素养上显得滞后。其次,技术能力的滞后不仅影响了教师的教学效果,也限制了他们在教学创新上的探索。
(三)教师知识权威的式微性
人工智能时代,各种信息增加,获取的渠道也变得多样化,自2022年以来,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取得重大突破,该技术主要涉及自然语言生成、图像生成等领域,能使计算机系统产生具有一定逻辑性和连贯性的自然语言及相关图像内容,影响了制造、金融、医疗、文创等众多行业领域。该技术能够模拟人类思维过程,生成具有逻辑性和连贯性的自然语言及相关图像内容,为教育领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可能性。在过去,教师权威大多是源自自身知识的储备,他们通过长时间的学习和实践,积累了大量的专业知识和经验,这些知识和经验成为他们在教学中的权威基础。然而,在人工智能时代,这种权威基础正在逐渐动摇。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的出现,使得知识获取的方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学生不再依赖于教师的讲解和传授,而是可以通过互联网、数字图书馆等渠道获取海量的学习资源。这些资源不仅内容丰富、形式多样,而且更新速度快,能够满足学生个性化的学习需求。在某些方面,学生甚至可以通过自学或利用人工智能技术获取比教师更多的信息。这使得教师的专业权威逐渐降低,失去了原有的绝对优势。
四、数智化时代教师角色冲突的调适策略
(一)保持开放心态,积极应对技术应用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新型教育形态出现,传统教师作为知识权威的优越感在逐渐淡化。但教师不应因此感到不安或抵触,而应抱有开放的心态,积极学习新技术,并且把新技术运用到教学中去。在人工智能的教育环境下进行工作是未来教育的必然趋势,这些新技术不仅可以提高教师的教学效率,还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加个性化、精准的学习体验。教师也可以通过技术来减轻工作负担,提高效率,同时更好地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作为教师,不能只是被动的接受者,而应该成为积极主动探索者。需要不断去学习新技术,尝试将其与学生的教学融入在一起,如使用智能设备来提高课堂的互动,或者开发个性化的学习方式来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
(二)加强自我提升,持续专业发展
信息素养对于教育发展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在信息化浪潮的推动下,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需要具备良好的信息素养,以应对日益复杂多变的信息环境。如,在课堂上应用生成式人工智能,这对教师而言也是一种挑战,教师需要先行培养自己的信息素养,以便能够在应用生成式人工智能进行教学时更好地指导学生,也能更好地引领学生使用生成式人工智能。学生需要学会如何有效地获取、筛选和评估信息,包括从生成式人工智能中获取的知识和信息,学生还要学会如何辨别信息和怎样使用相关工具进行学习和探索。所以,可以通过相关课程和培训,来加强学生和教师的信息素养。通过举办培训班、研讨会等活动,普及生成式人工智能的知识和技能,提高教育工作者的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作为技术的指挥官,教师需要制定明智的策略,来确保技术的有效应用,此外,通过开设相关课程和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信息意识和人工智能思维,为未来的智能社会做好准备。
(三)强化转型意识,发挥育人功能
在现代的信息社会中,教师不能再用统的教育模式和方法来应对数智化环境下教育所面临的挑战。教师要意识到自己的职责绝不仅仅限于知识的传授,在目前数智化的教育环境下,学生可以获取海量知识,但是这些知识良莠不齐,教师需要成为学生知识的筛选者和引导者,帮助学生有效筛选出对学生有用的信息。同时,教师在帮助学生筛选信息的同时,也要帮助学生提高学生的批判能力和信息素养,让学生自己能够判断信息的好坏。在教育过程中,教师通过与学生的互动、交流和观察,能够深入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给予他们及时的关爱、鼓励和支持。这种情感的交流和理解是机器无法做到的,他需要教师用心灵去感知、去体会。其次,教师的言传身教对学生的精神世界有着深远的影响。教师的言谈举止、行为举止、价值观念等都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一个优秀的教师能够用自己的言行示范,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人生态度和价值取向。这种影响是深远的,能够伴随学生一生。这需要教师通过启发式、探究式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创新精神,引导他们关注社会、关注人性、关注未来。因此,在人工智能技术与教育融合创新发展的过程中,必须强调教师对学生精神世界的影响的重要性。应该加强教师的专业素养和人文关怀,提高他们与学生的互动和交流能力,使教师能够更好地引导学生健康成长。同时,我们也需要注重学生的情感教育、价值观教育和人文教育,帮助他们建立正确的道德观念、人生态度和价值取向。
参考文献:
[1]胡鑫月.人工智能时代教师角色转变的困境与出路——基于转化学习理论视角[J]. 职业教育研究,2024(2):68-75.
[2]马艳琼,李胤珠,杨加堂.数智融合时代高校教师的角色转变研究[J].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上旬刊),2024(2):138-141.
[3]邹太龙,康锐,谭平.人工智能时代教师的角色危机及其重塑[J].当代教育科学,2021(6):88-95.
[4]张优良,尚俊杰.人工智能时代的教师角色再造[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9,40(4):39-45.
[5]罗莎莎,靳玉乐.智能时代教师角色的危机、成因及其应对——基于场景理论的视角[J]. 教师教育研究,2020,32(3):53-59.
(责任编辑:吕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