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全域研学实践打造特色教育品牌

作者: 周中亮 杜凤玲 杜红

[摘 要]研学旅行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途径。针对研学旅行中课程缺失、匮乏,推进机制乏力,评价不完善、不具体等问题,沂南县采取了学校主导、政府参与、市场运作的研学模式来解决,取得较好效果。目前,沂南研学旅行经历萌芽、成长、发展三个阶段探索,确立了“红绿古泉”四大主题,通过采取四项措施,已形成协同推进的全域研学旅行教育框架,为沂南教育特色品牌建设开辟了新路。

[关键词]全域;研学教育;沂南

研学旅行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途径。近年来,通过全域研学的探索与实践,使沂南成为临沂开展研学旅行的重要区域之一,实现了教育精准扶贫的最大化,改变传统教育的寄生状态,让教育成为乡村振兴的一大引擎。

2019年起,山东省临沂市沂南县充分发挥沂南红色、历史、生态、乡土文化资源优势,在全县教育系统开展了特色鲜明的研学旅行实践教育。

一、经历三个阶段,让红色研学逐步兴起、成长

(一)萌芽阶段

沂南县内一批影响较大的馆、居,为开展红色活动提供了便利。如王换于故居、红嫂纪念馆、山东抗日民主政权创建纪念馆等。学校每年利用重大节庆、传统节日组织一些红色主题体验活动。如清明节祭扫革命公墓、红色运动会、红色剧目演出、办红色报纸、体验红色生活等。同时还积极地开发了红色活动课程,如“沂蒙红嫂故事”“沂蒙英烈故事”“可爱的家乡”等。

(二)成长阶段

沂南县教体局因势利导组织学校有计划地开展红色教育实践活动。一是红色教育校本化。沂南双语实验学校(沂南双语红军小学)以“以红色文化铸魂”为办学理念,在“红色文化课程化”上做足了功课,并对研学辅导老师进行培训,组织研讨现场教学方案,积极组织整年级学生参与红色研学旅行。二是红色课程体系化。如中国工农红军山东沂南换于红军小学的 “沂蒙精神” 课程,沂南县将军希望小学的 “将军精神” 课程等。三是红色教育联盟发展。沂南县部分学校组织成立了红色教育学校联盟,用红色文化凸显校园特色,建成了校园红色博物馆、红色课程教室,并积极组织举办沂蒙红歌演唱会、红嫂事迹报告会等。

(三)发展阶段

沂南县教体局组织专家、名师挖掘提炼沂蒙红色研学内涵,明确不同学段的研学内容,制定了沂蒙红色研学课程目标,编制了沂蒙精神红色研学课程实施方案,做好了沂蒙精神红色研学课程的规划和顶层设计。针对学前、小学、初中、高中阶段学生的特点,结合沂蒙精神的教育元素,设计了不同的红色研学旅行路线,确立不同的研学内容、实施方式,建立起了相匹配的评价制度,编写了沂蒙红色研学课程纲要与课程指南(幼教版、小学版、初中版、高中版),大批省内外学校到这里开展研学旅行学习活动,充分发挥了沂南红色资源优势,把弘扬沂蒙精神、传承红色基因融入立德树人教育,进一步擦亮了沂南红色教育品牌,推动全县红色教育再上新台阶。

二、确立四大主题,让全域研学搭起框架

以沂蒙红色研学为引领,立足丰富的县域历史文化、红色文化、农耕民俗文化资源,围绕“红绿古泉”的四大主题,初步搭建起了沂蒙红色研学、乡村自然研学、智圣智慧研学等融合互动的全域研学旅行教育框架。

(一)红色主题研学旅行(红)

沂南县地处沂蒙革命老区腹地,县域内有丰富的红色资源,包括孟良崮战役遗址、大青山保卫战、红嫂故里等。沂南教体局充分挖掘这些地方的红色资源,让学生在研学旅行活动中了解革命战争年代沂蒙山区的人和事,从中接受红色革命教育、国防教育、爱国主义教育。

(二)田园主题研学旅行(绿)

沂南县地处沂蒙山区中部,境内地形涵盖了平原、山区、丘陵,可谓风景秀美。域内以农业生态为主题的研学,主要有朱家林国家级田园综合体、物候园等。沂南各学校充分利用这些农业生态园区开展研学旅行,通过“二十四节气里新发现,古农谚中的大智慧”“丝绸之路彰显英明,蚕宝宝有传奇一生”等主题研学活动课程,探寻“二十四节气”的来源;感受我国古人在天文、历法、民俗学、农学、自然科学、气象科学和地理科学等领域的智慧;探究农业的奥秘,了解我国的桑蚕丝绸文化和博大精深的农耕文化,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感恩大自然的情怀。

(三)智慧主题研学旅行(古)

沂南县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智圣”诸葛亮的故乡。沂南充分利用这一优势资源,通过情景模拟、现场探究等研学活动,积极开展智慧研学旅行,探究诸葛亮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学、绘画和音乐等领域的主要成就;学习诸葛亮的优秀品质和勇于承担、锲而不舍的精神,培养学生学会感恩,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四)泉水主题研学旅行(泉)

竹泉村和智圣汤泉是泉乡铜井的两大景点,各具特色。可充分利用这一资源,开展泉的研学旅行活动。通过寻泉、饮泉、探泉、咏泉等研学活动课程,体验劳动人民在生产生活中有关泉水与文学、民俗学、农学、自然科学和音乐等领域的智慧,探寻古村落珍贵的民居文化遗存,了解老物件中凝结的文化和智慧,感受新农村建设给人们带来的实惠。

三、采取四项措施,让沂南研学走在前列

(一)创设了教育行政部门、学校、研学基地三位一体的责任机制

研学旅行课程开发和实施不只是学校的事,教育主管部门、研学基地、学校甚至家长都应参与课程开发与实施。沂南县教体局组建了由主管部门、研学基地、学校三方组成的课程开发和实施组织,从而使研学旅行课程得以顺利开展。

一是教育行政部门负责制定有关红色研学旅行政策,规范研学行为,创造良好的生态。出台了《沂蒙红色研学旅行课程实施方案》等文件,先后举行了研学旅行座谈会、研学课程发布会、研学现场观摩会,承办了全国研学导师培训班、全国红色文化研学旅行论坛、中国(临沂)红色文化研学旅行大会等,分别就研学旅行课程开发、研学活动开展,全面会商。同时,还组织了专家组和顾问组制定了沂蒙红色研学旅行课程标准,定期或不定期对研学导师提供专业指导。

二是研学基地负责基地建设,包括研学线路规划、研学导师配备、安全保障等。近年来,沂南县内相继有沂蒙红色影视基地获批 “全国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 沂蒙红色影视基地景区、山东抗日民主政权创建纪念馆、朱家林国家级田园综合体、竹泉村旅游度假区获批“山东省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双堠气象物候园、孟良嘉园研学基地等获批 “临沂市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基于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结合研学特点,设计的“红色沂蒙薪火相传——沂蒙精神红色研学线”“唱响主旋律永远跟党走研学线”“请党放心强国有我”青运三日研学线“智圣启智研学线”“田园乡村研学线”,在山东省总工会等部门组织的山东省研学旅行创新线路设计大赛中分别获得一、二、三等奖。其中,“红色沂蒙 薪火相传——沂蒙精神红色研学线”获得一等奖第一名。

三是研学旅行学校负责制订研学旅行活动计划和具体实施方案,选拔研学辅导员,组织学生开展研学活动,实施研学指导,对学生研学行为进行评价,组织学生开展自评和互评,鼓励学生研学旅行后汇报、成果展示等活动。

(二)建立了与国家课程相融合、与人文社会学科相渗透的“梯度式”课程体系

一是具有梯度性。不同学段课程的研学目标、研学内容、活动模式、研学评价有所不同。以研学活动方式为例,学前和小学段以观察、感受和体验为主,通过参观展馆、访问红色遗迹、体验红色游戏,微电影拍摄等,感受先烈们爱国情怀,感受沂蒙人民的无私奉献,感受军民如水情谊;初中阶段在感受和体验的基础上,适当增加“研”和“学”的成分,通过专题研讨、表演、演讲、辩论等领悟沂蒙精神内涵,提升综合素质;高中阶段的研学,主要通过小课题研究、调查报告等,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提高研学综合效益。二是与其他课程互动,形成融合关系。研学课程内容不是简单地重复课内学习的内容,而是对课内内容进行延伸和整合,涉及多学科内容。既可以用课本上所学的知识解决研学中遇到的问题,又可以凭借研学经验理解课本上的知识。

沂蒙精神红色研学旅行课程获评山东省十大研学示范课程,作为成果内容之一获山东省基础教育教学成果奖一等奖,全国红色研学示范课程特等奖。另外,朱家林自然生态研学旅行课程、物候园气象物候科普研学体验课程获山东省第二批优秀研学旅行课程,竹泉村自然生态研学旅行课程获临沂市中小学生研学实践优秀课程。这些研学旅行课程,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学生研学旅行的需求。2020年6月,“沂蒙红色研学旅行课程”项目列入 2020 年度临沂市地方标准制修订项目立项计划。同年,11月,在全国课改实验区红色教育课程改革现场会上,沂南县作为承办现场呈现的主题类课程、融合类课程、体验类课程,受到与会领导、专家的肯定与好评。

(三)构建了“主题教学、活动体验、问题探讨”式的课程结构

关于主题教学,采用以人、以事、以物、以价值观、以概念等来建构主题。其中,沂蒙红色研学以“沂蒙精神”为主线,竹泉村自然生态研学以“竹泉村落”为主线,朱家林田园综合体研学以“四季农业”为主线,分别设置了若干主题。比如,沂蒙红色研学围绕“爱国奉献、爱党爱军、无私奉献”设计了“了解支前拥军情况”“体验支前拥军劳动”“感悟沂蒙红嫂精神”等主题。

关于活动体验,不是单纯地让学生走走看看,而是亲自参与体验活动,做到“行中知”“玩中学”“做中研”。如通过运送军粮、推磨、烙煎饼、纳鞋垫、重走支前路、火线搭桥等劳动体验,感受沂蒙人民的无私奉献精神。

关于问题探讨,以问题追问的方式进行。如参观红嫂纪念馆,就有这样的问题:沂蒙红嫂为什么要用乳汁救活八路军战士?在参观了沂蒙人民支前拥军劳动陈列馆,认识老物件老行当后,让学生比较这些老物件和现代化的生产设备在生产效率方面的区别,并说出自己的发现。通过比较,使学生感受到沂蒙人民在艰苦的战争年月所付出的牺牲和聪明智慧。

(四)构建了多要素、多维度、多主体的研学旅行教育质量评价

针对研学主体,构建了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质性评价与量性评价相结合、综合评价与档案袋评价相结合、自我评价与他人评价相结合的多要素、多维度、多主体的研学旅行教育质量评价。首先,注重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如通过对支前老物件设计一些知识的重构,探究支前拥军劳动中问题解决的思维策略,观察学生的表现力以及情感体验。过程性评价由带队老师完成,各带队老师按要求采取量性评价和质性评价相结合,将评价结果提交各班负责老师。过程性评价主要观察评估学生在整个实践活动过程中的行为。终结性评价是评价学生的研究性学习成果。[1] 研学活动课程结束后,学生根据自己的选题完成结题报告,按要求提交学习成果。终结性评价要素包括:是否按时;是否配合情景剧、主题研讨、绘画等多元展示;是否原创。其次,注重学生自评、互评,导师评价,家长评价相结合。在评价上实行开放式的、宽松的多元主体评价方式,由教师、学生、家长、学校、基地共同参与,从不同方面帮助学生认识自我,积极反思,促进成长。

四、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一)研学实践教育的课程研究与实施评价需要纳入教研体系

研学课程开发是一项复杂艰巨的工程。沂南县教体局遵循课程开发的规划、原则、步骤、要求,编制了研学课程开发规划,开发了四大主题研学课程指南,这是课程开发的起始阶段。目前,存在不同学段研学课程操作性不强、学科渗透不明显等问题。建议建立研学旅行研究制度,把研学前中后纳入教学研究体系,设立专职教研员,编制研学旅行导师教学用书,对每个研学主题进行现场教学设计,组织研学旅行现场教学的公开课观摩活动。这样一来,研学导师就既有文本形式的参考借鉴,也有现场教学的临摹学习。另外,还建议建立包括县域、学校、教师、学生等四个层面的研学旅行评价制度,结果纳入学校、教师综合考评以及学生的综合素养测评。

(二)研学导师和中介机构需要实行资格准入机制

研学导师的培养是研学过程中重要的一个环节。研学导师必须熟悉研学课程,会编写研学活动方案,带领学生遵循研学活动方案去实践课程。然而,目前研学导师素质参差不齐,不符合研学旅行教育要求,严重影响了研学旅行教育的质量和后期推进。建议建立研学旅行导师资格准入机制,颁发研学导师资格证书,并对研学导师进行培训。另外,有些研学中介组织机构只是从形式上注册了公司,做了研学旅行的中介,没能按研学旅行操作规范进行。这对后期组织研学旅行造成不良影响。建议实行挂牌备案资格准入,对获批的研学中介机构,实行年审出入制度,也可采取招标方式购买服务。

(三)研学经费需要有保障

中小学生的研学旅行费用由家庭支付,这样势必会增加家庭生活负担,尤其是农村家庭。建议由相关部门对研学基地设计的研学项目按照相关标准进行核算,并征询当地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家长代表、社会人士的意见,采取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招标确定,最后研学费用通过研学基地优惠、家庭支付、政府专项生均经费三方面结合统筹支付。同时,还建议实行对特殊家庭、建档立卡学生研学费用减免政策。

沂南研学实践教育经历萌芽、成长、发展三个阶段探索,确立了“红绿古泉”四大主题,采取四项措施,已形成协同推进的“全域研学”实践教育框架,为沂南教育特色品牌创建开辟了新路。沂南县正朝着全国性研学旅行目的地的发展方向阔步前行。[2]

参考文献:

[1]詹兆华.多元开发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J].江苏教育研究(C版),2011 (6):30-32.

[2]临沂市文化和旅游局.沂南县:“旅游+研学”打造研学旅行目的地[EB/OL].http://www.lyxcw.gov.cn/sljy/201907/t20190729_5914,2019-7-29.

(责任编辑:刘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