暴力式教育要不得

暴力式教育要不得

媒体评论员胡建兵撰文指出,据上观新闻报道,重庆市江津区近期发生了一起严重的家庭暴力事件。两名男孩因淘气犯错,在汽车引擎盖上划了线,身为监护人的父亲陈某本应承担起教育引导的责任,然而他却采用了极端的方式。使用电线抽打赤身裸体的孩子,还将此称为“全方位地管教到位”,并且拍下视频发到业主群。

家长对孩子的不当行为施以惩戒,是抑制其不当行为的一种教育方式。但惩戒不应是暴力惩戒。在当今社会,家庭教育应倡导尊重与理解,通过合理的方式与孩子沟通,让孩子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引导他们承认错误并加以改正。而陈某用暴力式惩戒来恐吓孩子,这种所谓的“全方位地管教到位”,实质是“棍棒教育”,这种暴力惩戒难免会给孩子带来巨大的身心创伤。用什么样的方式对孩子进行惩戒,才能起到更好的作用,是家长迫切需要认真思考和解决的现实难题。

孩子犯了错,应该以批评教育为主,而不能对孩子动粗。暴力惩戒违背教育原则和孩子的人格尊严,也涉嫌违法。我国法律十分重视保护儿童的合法权益,保障儿童的人身安全不受侵犯。父母的监护权绝不能成为侵犯儿童合法权益的借口。在本起事件中,两名男孩遭到家长的暴力惩戒后,身体多处软组织损伤。最可怕的是,孩子在挨打后,可能会对家庭暴力产生恐惧,成为他们内心永远挥之不去的心理阴影。因此,政府部门应及时安排心理疏导和善后工作,公安机关须迅速介入调查处理,这为保护儿童权益、反对家庭暴力提供了坚实保障。

因此,家长必须认真考虑哪些惩戒措施与孩子的年龄和身心健康相适应,想办法既要让孩子从错误中吸取教训,又不能让孩子的身心受到伤害。“棍棒教育”背后,反映出如何保障儿童权益的问题。因此,需要有关部门积极引导,让家庭教育走向科学化,不断强化保护儿童权益的意识,完善儿童权益的保障措施,积极引导社会舆论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为孩子营造一个健康、安全且充满爱的成长环境。

希望政府、学校、社会公众、孩子家庭等多方面共同努力。只有全社会都积极参与进来,为反对家庭暴力、保护儿童合法权益贡献力量,才能够逐步改善这些状况,让孩子有一个健康的身心,快乐地成长。

亲子作业设计应回归儿童本位

山东省滕州市北辛街道中心幼儿园腾龙嘉苑园教师秦贞荣撰文指出,日前,某幼儿园布置的十字绣作业引发家长热议。有家长认为任务难度超出了幼儿的能力范围,实际上是“家长作业”;也有家长表示亲子作业的重点不在于具体内容,而在于亲子互动的过程和心态。虽然幼儿园并未对作业成果有严格要求,但部分家长仍感受到压力,担心作业质量和效果。

近年来,亲子作业在幼儿教育中的应用愈发普及。学校希望以此增进亲子互动,促进家庭情感的联结。这一出发点是值得肯定的。然而,十字绣作业引起热议,提醒我们有必要重新思考,亲子作业的设计是否真正考虑到了儿童的实际发展需求。

作业设计的初衷是促进儿童的全面发展,应该基于儿童的实际发展水平,让其通过参与获得成长体验。对于2至4岁的幼儿来说,手部精细动作尚在初期发展阶段,十字绣这样的任务过于复杂,超出了他们的认知与操作能力。因此,这类作业往往变成家长代替孩子完成,一些家长感到有负担。

事实上,亲子作业设计应立足于儿童能力,而非挑战家长的耐心。亲子作业的本质在于孩子的参与,家长应作为支持者和陪伴者。如果作业过于复杂,家长成了执行者,作业就容易演变为“家长作业”,这与亲子作业的初衷背道而驰。不仅如此,这种压力还可能对亲子关系产生负面影响,让亲子互动变得紧张和焦虑。

亲子作业的设计应注重孩子的参与感、成就感。根据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作业应在孩子的能力范围内设置适度挑战,家长提供支持,帮助孩子自我提升。

在此基础上,我们还需反思家长在亲子作业中的角色。家长参与固然对孩子的成长有积极作用,但这种参与不应是完全的接手和替代。学校在布置亲子作业时,还应提供更多的指导性建议,并加强家校沟通。即便作业设计本身合理,家长有时也会产生误解,认为这些任务不符合孩子的能力或过于繁重。为此,学校不仅要在作业布置时解释其初衷与教育目标,还应为家长提供有效的指导,帮助他们理解如何在作业中起到支持作用。

亲子作业应当回归儿童本位,基于儿童的实际发展水平,鼓励其主动参与并收获成长体验。家长的角色应定位为支持者和陪伴者,而非任务的执行者。只有作业内容符合孩子的能力发展规律,并且家校形成良好的沟通与合作,亲子作业才能真正实现促进孩子成长、增进家庭关系的目标。

(以上信息选自《中国教育报》,并对原文有编辑改动。)

(责任编辑:朱福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