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地方红色文化资源与德育校本课程开发的融合
作者: 徐月琴[摘 要]学校德育中,红色文化资源具有深厚的历史和教育价值,有效整合地方红色文化资源,可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塑造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然而,在实际操作中,学校面临对红色文化资源挖掘不深入、课程设计缺乏创新、德育活动形式单一等挑战。文章提出加强学校与地方党史研究机构及红色文化基地的合作,深入挖掘本地红色文化资源,并通过创新课程设计、丰富体验式活动及营造红色文化校园氛围来提升德育效果。此外,利用现代化数字教学工具,可以提高学生的参与度与学习兴趣,推动红色文化教育的常态化。进而将地方红色文化资源与德育校本课程有机融合,提升校本课程的德育功能和育人实效。
[关键词]红色文化资源;德育;校本课程;融合策略
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革命斗争的历史见证,蕴含着丰富的精神财富和文化资源。地方红色文化资源作为红色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具有独特的地域特色和历史价值。如何在中学教育中充分利用这些资源,开展校本德育课程,增强学生的家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是当下德育工作的一个重要课题。红色文化所具备的特点能够引导学生进行德育学习,将地方红色文化资源融入中小学德育课程中,有利于利用本土现有优势资源,促进学校德育工作的开展,使教育内容更加丰富,进而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一、地方红色文化资源的教育价值及面临的挑战
地方红色文化资源承载着深厚的革命历史记忆,是进行德育教育的重要素材。首先,地方红色文化资源具有高度的现实教育意义。通过将这些文化资源引入德育课程,可以让学生更加直观地感受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取得的伟大胜利,增强学生对革命精神的理解和感悟。例如,利用本地区的革命纪念馆、烈士陵园等红色文化基地,开展参观学习活动,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培养其家国情怀和责任感。其次,红色文化中的革命精神具有巨大的思想道德教育价值。地方红色文化所体现的顽强拼搏、不屈不挠的精神可以作为学生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导向。通过课堂教学、实践活动等多种形式,将这些精神植入学生心中,有助于塑造其高尚的道德品质和坚强的意志力,提升其社会责任感。此外,地方红色文化资源还能够增强学生的历史认同感和文化归属感。地方红色文化是学生身边的历史,在课堂上运用这些资源能让学生产生更加深刻的情感共鸣,使他们更加认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进而自觉传承红色基因,继承革命先辈的优良传统。这种基于地方红色文化的德育,能够让学生在历史认同中自觉树立正确的国家观、历史观和文化观。
然而在实践过程中,地方红色文化资源的整合与课程化仍面临一些挑战。通过调查发现,在实际德育教学中,由于课程教学效果不佳,地方红色文化并未引起足够的重视、德育活动开展较少,究其原因,主要集中在地方红色文化资源的认同感不足,课堂融入地方红色文化程度不高,德育活动课程形式单一,校园融入红色文化氛围不浓厚等。因此,学校要加强与地方党史研究机构、红色文化基地的合作,深入挖掘本地红色文化资源,增强对红色文化的认同感。通过创新课程设计,结合多媒体技术与情境教学,丰富课堂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校还应组织更多的体验式活动,如实地参观、社会实践、红色文化节庆活动等,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并积极营造红色文化氛围,通过校内外联动的方式,使红色文化教育更为立体化、常态化。
二、地方红色文化资源融入德育校本课程的实践
(一)资源整合与本土化课程设计
将地方红色文化资源融入德育校本课程的首要任务是对本地红色文化资源进行系统梳理,并在此基础上开发出适合学生需求的本土化德育课程设计。这一过程不仅需要学校内部的积极参与,也需要与地方文化、教育等相关部门的密切合作。通过资源整合和本土化课程设计,可以让德育课程更加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和文化背景,增强学生的情感共鸣和认同感,提升德育的实效性。
1.梳理地方红色文化资源
地方红色文化资源通常蕴含在本地区的革命历史遗迹、革命人物事迹和革命事件中,具有深刻的历史和教育价值。学校要积极与本地的党史研究部门、档案馆、博物馆、烈士陵园等单位合作,深入挖掘和整理这些资源。例如,在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学校可以联合相关单位收集当地革命先烈的事迹、红色纪念馆的资料、口述历史等,形成系统的红色文化教育资源库。这不仅为课程的设计提供了丰富的素材,还确保了课程内容的准确性和权威性。
在资源梳理的过程中,还要注重红色文化资源的多样性和丰富性。比如,可以挖掘本地与红色文化相关的历史事件、重大革命活动以及革命英雄的故事,特别是那些具有独特地域特色、能够引起学生共鸣的内容。这些历史事件和人物故事往往能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使其更加深刻地理解革命精神和爱国主义思想。
2.进行本土化课程设计
在整合资源的基础上,学校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认知水平和德育目标,进行本土化的课程设计。不同年级的学生对于红色文化的接受度和理解深度有所差异,因此在课程设计时要采取分层次、分阶段的教学策略。例如,对于小学低年级的学生,可以通过红色故事讲述、红色歌曲教学等方式,帮助他们初步了解革命历史,感受到革命先辈的伟大精神;而对于初中学生,则可以引入更为复杂的革命历史事件分析、人物研究,启发他们在情感认知的基础上进行独立思考。
同时,课程设计中应充分结合地方红色文化资源的特点,形成具有地域特色的课程模块。例如,在本地有烈士陵园的地方,学校可以以“缅怀革命先烈,传承红色精神”为主题,设计一系列相关课程和实践活动。通过将地方红色文化的具体事例与德育目标相结合,能够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二)情境教学与体验式学习相结合
将地方红色文化资源融入德育校本课程,情境教学与体验式学习是两种重要的教学方法,可以让学生在真实或模拟的历史情境中,亲身感受革命先烈的奋斗历程,深刻体会红色文化的精神内涵。这种教学方式不仅提升了课堂的趣味性和学生参与度,还能够通过体验式学习让学生的德育学习更加立体和生动。
1.创设历史情境,增强学生的感知
情境教学的核心在于通过设计真实或模拟的历史场景,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进行学习,增强他们对历史事件和人物的感知与认同。将地方红色文化资源引入情境教学中,可以让学生更为直观地了解本地区的革命历史,切身感受到革命先烈的精神风貌和伟大成就。
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创设历史情境。首先,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将地方红色文化中的重要历史事件通过图片、视频等方式展现在课堂上。此外,还可以通过角色扮演的方式让学生参与历史情境中。例如,学生可以扮演本地的革命英雄、革命领导人或普通百姓,亲身体验当时的历史背景、决策过程和社会环境。在这些角色扮演活动中,学生不仅能理解历史事件的复杂性,还能从个体视角体会革命先辈的信仰、信念和牺牲精神,进而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
2.基于体验式学习,深化情感认知
学校可以组织学生参观地方红色文化基地,如革命纪念馆、烈士陵园、革命遗址等。这类实地参观活动能够让学生在真实的历史场景中学习革命历史。通过导览讲解、现场体验,学生可以直观地了解革命斗争的艰辛,增强他们对革命历史的情感认同。此外,参观活动还可以通过体验式互动环节,如模拟烈士纪念仪式、在纪念碑前宣誓等,进一步强化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社会责任感。
学校还可以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如走访革命老区、采访革命后代等。通过社会调研,学生能够与红色历史的见证者、传承者面对面交流,听取他们对革命岁月的回忆和感悟。这种实践活动不仅拓宽了学生的视野,还能让他们在亲身调研中感受到革命精神的真实力量,从而增强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3.融合红色文化节庆活动,增强体验效果
红色文化资源的体验学习不仅限于课堂和校外活动,还可以融入学校的日常生活和文化活动中。地方红色文化资源中蕴含着丰富的节庆纪念活动,如革命纪念日、烈士公祭日等。学校可以将这些节日与德育结合,设计相应的红色文化活动,如红歌合唱比赛、红色电影放映周、革命诗词朗诵比赛等。这类文化活动不仅能增强校园的红色氛围,还能通过文化艺术的形式,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感受红色精神的魅力。
例如,学校可以利用每年清明节的烈士公祭日,组织学生集体前往本地烈士陵园进行祭扫活动。通过这种集体体验式的学习活动,学生不仅能缅怀革命先烈的伟大事迹,还能在庄严肃穆的氛围中深刻体会革命精神的崇高与伟大。学校还可以通过校内的红色文化知识竞赛、红色故事演讲比赛等活动,激发学生对本地红色历史的兴趣,让他们在积极参与中加深对革命文化的理解。
(三)学科渗透与项目化学习
将地方红色文化资源融入德育校本课程,不仅可以通过专门的德育课程实施,还可以借助学科渗透和项目化学习的方式,进一步提升德育实效性。在具体实施中,各学科可以有机结合红色文化内容,促进学生全方位的德育发展。
不同学科可以将红色文化作为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例如,在历史课上,教师可以引入本地区的革命历史、红色英雄事迹等素材,帮助学生在学习国家和地方历史时深刻体会革命精神和家国情怀。语文课上,学生可以阅读和分析反映革命历史的文学作品,深入理解红色文化的思想内涵。地理课上,教师可以结合革命遗址的位置与地理特征,探讨革命斗争与地理环境的关系,从而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和爱国意识。这种学科渗透的方式,能够在知识学习与情感教育间建立更紧密的联系,提升德育教育的深度和广度。
项目化学习是学生在实践中深入探索和体验红色文化资源的有效途径。学校可以设计主题项目,如“红色文化寻访”“红色家乡故事研究”“革命先烈精神传承”等,通过跨学科的合作,组织学生开展资料收集、实地调研、报告撰写等综合实践活动。项目化学习不仅可以深化学生对红色文化的理解,还能培养其自主学习能力、团队合作精神和创新思维。通过深入研究本地的红色文化资源,学生能够从不同角度理解革命精神的内涵,增强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学科渗透与项目化学习将课堂知识与红色文化实践有机结合,能够有效提升地方红色文化资源融入德育校本课程的广度与深度,使学生在多维度学习中达成深刻的情感共鸣与价值认同。
(四)网络平台与数字化资源应用
在当今信息化时代,网络平台和数字化资源的广泛应用为德育注入了新的活力。通过构建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德育课程模式,学校可以将地方红色文化资源更广泛、更高效地融入德育校本课程,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1.构建数字化红色文化教育平台
学校可以依托现有的教育信息化技术,构建地方红色文化的数字化教育平台,将分散的红色文化资源整合到一个系统中,供师生进行学习和研究。通过与本地党史馆、烈士陵园、博物馆等文化机构的合作,学校可以将红色文化资料数字化,例如革命烈士事迹、红色历史图片、视频、虚拟展馆等,构建一个全面、丰富的数字化资源库,方便学生随时查阅和学习。
数字化红色文化教育平台可以包含互动式学习模块,例如,红色文化知识问答、线上展览馆参观、革命场景的虚拟体验等。借助虚拟现实(VR)技术,学生可以身临其境地参观红色历史遗址,甚至“参与”历史事件的虚拟场景中,这不仅增强了学生的学习体验,还能通过互动式的学习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提升德育课程的教育效果。
2. 利用数字化工具开展红色文化主题学习
学校可以通过多种数字化工具开展红色文化主题的德育学习活动,进一步提升课程的吸引力和参与感。例如,利用线上学习平台(如微课、在线课堂等)进行红色文化的专题讲座,教师可以通过录制革命历史讲解视频,制作红色文化微课,让学生通过线上平台自主学习。此外,教师还可以通过线上讨论区组织学生就某一红色文化主题进行讨论,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见解,增强师生之间的互动和交流。
学校还可以利用社交媒体平台开展红色文化宣传和教育活动。通过微信公众号、校园网络平台等发布本地红色文化的相关内容,鼓励学生参与线上红色文化活动,如撰写革命故事心得、录制红色文化主题视频等,并通过社交网络进行分享传播。这种以学生为中心的活动形式不仅提升了学生对红色文化的认知,还使红色文化教育更贴近学生的日常生活,增强了学生对革命精神的感悟与传承意识。
通过构建数字化教育平台和利用数字化工具,学校可以将地方红色文化资源更有效地融入德育校本课程,创新德育教育的形式,提升教育质量,使红色文化的精神内涵在学生中得到更广泛的传播和深刻的理解。
红色文化资源是德育教育的重要内容,其深厚的历史底蕴和丰富的教育价值在中小学德育校本课程开发中具有重要作用。通过将地方红色文化资源与德育相结合,学校不仅可以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还能够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与世界观。因此,学校管理者应高度重视红色文化的德育功能,积极探索资源整合、创新课程设计、强化体验式学习等有效策略,推进红色文化在课堂教学和德育实践中的广泛运用。要积极推动与地方党史研究机构和文化基地的合作,丰富教学资源,营造浓厚的校园红色文化氛围,形成校内外联动的教育生态。同时,运用现代化数字教学工具,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参与度,使红色文化的传承根植在每一位学生的心中。
参考文献:
[1]付小利.地方红色文化资源融入小学德育课程的现状、问题与对策研究[D].杭州:杭州师范大学,2022.
[2]李玉梅.地方红色文化资源融入中小学德育的困境解读和脱困路径[J].教书育人(校长参考),2023(23):17-19.
[3]韩明德.红色文化资源融入农村小学德育的策略研究[J].教书育人(校长参考),2020(29):28-29.
(责任编辑:刘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