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域中等职业学校“三教”协同发展路径探究

作者: 盛凤军 管燕强

[摘 要]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三教”)协同创新,是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必由之路,是新时代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当务之急。当前,县域中等职业学校通过“三教”协同发展,在学历提升、职业技能培训、终身学习等方面取得一定成效,但仍存在本科学历教育吸引力不足、学历技能课程体系未打通、终身学习资源整合难度大等问题。对此县域中等学校可以通过拓展学历提升通道、构建一体化课程体系、深化校企合作共建、整合终身学习资源等路径,进一步优化教育体系,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满足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求。

[关键词]县域;中等职业学校;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校企合作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统筹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协同创新”,为职业教育的发展指明了方向。统筹职业教育、高等教育与继续教育(以下简称“三教”)协同创新已成为推动教育体系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动力,是实现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县域中等职业学校作为基层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亟须通过“三教”协同创新优化人才培养模式,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县域主要承载着中等职业学校的建设与发展,由于缺少高等院校,在县域区域内统筹“三教”的协同发展存在诸多困难。当前学术界的研究多聚焦于“三教”各自领域内的发展策略,鲜少将目光投向县域中等职业教育层面,缺乏针对该领域的“三教”协同机制的系统性探索与分析。鉴于此,深入剖析并构建县域中等职业学校“三教”协同创新的实施路径,对于促进职业教育、高等教育与继续教育在县域层面的深度融合具有显著的现实与实践意义。

一、县域中等职业学校“三教”协同发展的现状

(一)学历教育提升体系趋于完善

县域中等职业学校在全日制教育优化和学历提升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满足学生需求并支持区域经济。以笔者学校为例,通过中高职衔接和专本贯通模式,建立中职到本科的培养体系。学校稳定中职招生规模,增加了技工教育投入,满足技能型的人才需求。五年制高职教育体系稳步扩展,专业和学生数量增加,促进了职业教育与高等教育的衔接。对于学历提升方面,学校拓展普职融通和职教高考路径,中高职衔接项目合作开设多个专业,确保学生顺利升学,同时探索了“专接本”模式并引入了开放教育,为学生提供多元学历提升选择。

(二)职业技能培训体系逐步完善

基于“三教”协同发展的背景下,县域中等职业学校逐步完善了职业技能培训体系。学校与地方产业合作,建立了实训室和实训基地,形成了包括生产实训区、教师工作室和产业学院在内的多维技能培训体系,可以满足产业升级对技能人才的时代需求。针对学校所依托的产教融合平台,举办非学历继续教育培训,大大提高劳动力技能水平。同时,创新学历继续教育模式,结合理论与实践,增强成人学员的职业技能和实战能力,促进区域经济和职业教育的共同发展目标。

(三)终身学习体系初具规模

在“三教”协同发展的推动下,县域中等职业学校逐步构建终身学习为核心的教育体系,满足区域多样化学习需求。学校实施“流动工作坊”等项目,为中小学生提供职业体验,建立“校校互通、项目融通、学生流通”的“三通”渠道,促进劳动教育。通过社区教育平台和“城市书屋”等项目,推动全民阅读热潮,丰富了居民的文化生活。针对老龄化,学校开展“智慧助老”培训,提升老年人智能设备使用技能,为各年龄层提供继续教育的机会,构建终身学习体系,以此支持全民学习目标达成。

二、县域中等职业学校“三教”协同发展的困境审视

(一)本科继续教育吸引力不足,限制学生升学路径

县域中等职业学校在本科继续教育体系方面存在问题,以成人学历为主的教育形式吸引学生,未能充分满足学生升学和发展的实际需求。现有的本科教育主要依托“专接本”自考系列和开放大学的合作项目,虽然能够提供一定的学历提升机会,但其成人学历属性限制学生的认可度。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就业市场中,学生更倾向于全日制本科教育以提高自身竞争力。然而,现行的全日制本科升学途径,如职教高考和专转本,录取率较低,且仅适用于少量优秀学生,导致大部分中职学生难以通过此类途径实现高层次学历教育,无法有效满足学生的多元化升学需求。

(二)学历技能与课程脱节,阻碍一体化培养实施

县域中等职业学校在推进“学历—技能”一体化培养目标的过程中,课程体系未能有效打通成为制约其发展的核心问题。现有的学历教育与技能培训课程之间存在脱节,各教育阶段的课程设计缺乏统一的层级对应与衔接机制,尤其在“中职—高职—本科”以及“中级工—高级工—技师”不同层级的过渡上,课程内容无法形成连续性的教学体系。学生毕业后在理论与实践技能上衔接不畅,影响学习与能力的提升。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和继续教育的课程模块化设计存在缺陷,理论与实践课程未形成统一,缺乏共享机制,使得学分互认困难,阻碍了县域中职学校实现一体化的培养目标。

(三)终身学习平台缺失,资源整合难度较大

县域中等职业学校在终身学习体系建设过程中,面临资源和信息平台不足的问题,限制了推广。针对教育资源、课程信息及辅导等服务分散,缺乏统一资源平台,增加了学习者获取信息的难度。信息碎片化导致学习者需大量时间筛选,学习路径复杂,增加了终身学习的挑战性。平台缺失影响了教育资源的共享与整合,限制了资源的优化配置。其问题导致资源的重复建设、浪费,且降低资源利用率,削弱了终身学习效能。由于资源和信息平台的缺失,限制了终身学习的可持续发展,影响“三教”协同目标的实现,难以发挥教育服务的普惠性和公平性。

三、县域中等职业学校“三教”协同发展的实践路径

(一)拓展学历提升通道,完善多元发展体系

县域中等职业学校在拓展学历提升通道,完善多元发展体系的过程中,必须基于区域经济发展需求与学生个性化发展的现实背景,构建灵活且高效的学历提升路径。首先,随着产业转型升级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单一的学历结构难以满足行业多层次的技能需求。因此,学历与技能的双向发展成为职业教育发展的核心议题。拓展“3+3”中高职衔接项目,能够有效实现中职与高职教育的无缝衔接,满足学生从基础技能向高级技能进阶的需求。在现有合作高职校基础上,增加合作院校的数量不仅为学生提供更多的选择,也增强区域职业教育与产业的联动性。此外,通过“专接本”项目和“5+2”五年制高职与本科分段培养模式的扩展,学生可以在高职教育基础上继续接受本科层次的学习,纵向衔接培养体系,打通从中职到本科的学历通道,进一步优化职业教育与高等教育之间的衔接机制。在此基础上,推进校内职业教育与高等教育的学分互认,为学生提供更灵活的学习路径,使其在多元学习模式中获得更多自主发展的空间。学分互认不仅是职业教育与高等教育协同发展的重要手段,也是促进学生多元化发展的核心机制之一。通过不同教育阶段的学分衔接,学生可以自由选择不同的学习模块,逐步累积学分,最终实现更高层次的学历目标。多元发展体系的建立,使学生能够在不断变化的职业需求和个人发展路径中保持弹性,充分实现“多元发展”与“个性化发展”的结合,提升职业教育的适应性和竞争力。

(二)构建一体化课程体系,打通学历技能壁垒

职业教育的核心在于实现学历教育与技能培训的有机融合,使得学生能够在学历的提升中同步掌握实用技能,满足社会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然而,当前的职业教育体系往往存在学历与技能脱节的现象,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容易出现理论与实践不匹配、技能提升不连贯的问题,导致其在不同学习阶段无法有效衔接。因此,亟需构建贯通“中职(技工)—高职—本科”与“中级工—高级工—技师”的“一体化”课程体系。

在构建“学历—技能”一体化课程体系时,需要基于职业教育与产业需求的紧密结合,通过一体化课程设计,打破学历与技能之间的壁垒。一体化课程的构建,应遵循层级递进和模块化设计的原则,使得不同学历层次的学生能够通过系统的学习,逐步积累技能和理论知识,实现职业能力的逐级提升。因此,课程必须贯穿“中职(技工)—高职—本科”“中级工—高级工—技师”等不同层级,确保从基础理论到实践操作的全面覆盖。通过构建层级递进的课程体系,学生不仅能够在每个学习阶段获得相应的技能认定,还能通过技能训练与理论学习的结合,打通升学与职业发展的路径。首先,需要构建以“中级工—高级工—技师”为核心的课程层级,对应不同技能等级的学生安排具有针对性的理论与实践内容。该体系不仅可保障学生在不同教育阶段的知识积累,确保职业技能的系统传承。其次,必须推进通用课程模块的建设,通过联合不同专业领域,推动理论性较强的职业教育课程与高等教育相关课程之间的共建共享,实践性较强的课程与继续教育相关课程的整合,最终实现模块化的学分互认机制。最后,通过建立课程模块的共享机制,不仅可以提高教育资源的利用率,还能为学生提供更加灵活的学习路径,使其在不同教育阶段实现自主选择与发展。学分互认机制的建立将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和继续教育真正联结在一起,实现“三教”协同发展的具体落地,为区域经济的发展培养高素质技术人才。

(三)深化校企合作共建,优化产教融合模式

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中,企业是人才需求的直接方,而学校是人才供给的主要方,二者之间的合作能够实现供需的无缝对接。通过校企共建的方式,企业可以为学校提供真实的生产环境和最新的技术设备,帮助学生更好地将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相结合,从而提升其职业适应性。对于学校而言,通过引入企业的资源与技术,不仅能够提升教学的实用性,还能使教学内容与行业发展趋势保持同步,确保培养的学生符合企业的实际需求。因此,校企共建产教融合职业技能培训基地,可以实现资源共享与优势互补,为学生提供实训与实习的最佳环境。在具体实施中,首先需要打造校企共建的产教融合职业技能培训基地,通过深入合作企业和学校之间的协同,建立双向互动的培训平台,为学生提供从技能训练到项目实践的完整培训链条。不仅能够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还能够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接触到企业的前沿技术和生产流程。其次,校企双方应共同管理培训过程,承担技术技能培训与考核任务,借助师资队伍的联合培养、课程开发和教学资源共建等方式,确保培训内容的行业适用性与前瞻性。此外,校企合作不能仅仅停留在技能训练层面,更要将其扩展至项目研发和实际生产等领域,以实现学生综合能力的全面提升。最后,校企合作还应注重学生技能训练与比赛的全覆盖,通过制定严格的考核标准和技能竞赛选拔机制,确保“中级工—高级工—技师”不同层级的技能考核过关率。同时,校企合作需要进一步完善产教融合型职业技能培训体系和质量监控体系,确保培训过程中的标准化和系统化。通过建立健全的监控和评价机制,可以有效保障培训质量,推动职业教育与产业需求的深度融合,真正实现产教协同、育人共赢的目标。

(四)整合终身学习资源,搭建信息共享平台

终身学习作为现代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目标不仅限于学历教育,而在于为个体提供贯穿一生的学习机会,促进社会的持续发展和创新能力的提升。终身学习资源的有效整合,可以打破传统教育的局限,弥补不同教育阶段间的断层,为学习者提供灵活、高效的学习路径。在“三教”协同发展的框架下,整合终身学习资源并搭建信息共享平台,旨在构建覆盖全社会、全年龄段的终身学习体系,满足不同学习群体的多元化需求。

1.通过整合现有的各类教育资源,构建集信息共享、资源整合、数据分析为一体的县域终身学习平台。通过整合区域内的中小学、职业学校、社会团体等教育资源,形成一个资源库,便于学习者随时获取最新的课程、培训信息和学习资源。该平台不仅要覆盖全年龄段的学习需求,还要在时间和领域上实现全方位的服务扩展,为市民提供个性化、便捷的学习体验。

2.扩大现有项目的覆盖范围与服务质量。在中小学生职业体验、“社教大讲堂”以及“智慧助老”等项目的基础上,进一步优化课程设计,提升服务质量,并逐步拓展至更多年龄段和职业群体,以实现教育资源的最大化利用。同时,借助信息化手段和智能技术,终身学习平台应能动态匹配学习者的需求,为不同年龄、职业背景的人群提供精准的学习服务。

3.终身学习平台的建设不仅依赖于教育机构的投入,还需要政府、企业和社会团体的共同参与。通过多方合作,建立一个具有广泛参与性的终身学习合作机制,不仅可以确保资源的持续供应和更新,还能够实现教育资源的最大化整合。通过搭建一个开放、协同的终身学习平台,县域中等职业学校可以有效推动区域教育与社会发展,提升教育的覆盖广度和服务深度,为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重要的人才支持。

县域中等职业学校“三教”协同发展是提升区域职业教育质量和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关键手段。通过学历提升通道的拓展与完善、课程体系的深化建设、产教融合的优化以及终身学习资源的整合,县域中等职业学校逐步构建多层次、多元化的人才培养体系。未来的发展仍需持续关注人才培养体系的深化,特别是在资源整合和信息共享方面进一步提升效率与质量。未来的研究应更加深入地探讨如何通过信息技术的赋能,推动“三教”协同发展的创新路径,以更好地满足社会和市场的需求。

参考文献:

[1]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N].人民日报,2022-10-26(1).

[2]桑晓鑫,祁占勇.统筹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协同创新的理性逻辑[J].江苏高教,2024(7):55-64.

[3]盛凤军,倪春梅.职业学校“三教”协同发展实践研究[J].现代职业教育,2024(17):17-20.

[4]朱运利,张宇,吴升刚.“三教”协同创新引领下职业本科教育的发展重点及路径[J].教育与职业,2024(7):58-63.

[5]陈浊.学分转移促进“三教”协同创新发展[J].当代职业教育,2024(2):4-13.

[6]袁文武.“三教”协同创新背景下推进开放教育高质量发展研究[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24(2):100-102.

(责任编辑:刘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