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乡土资源的赋能与增能: 回归乡土的乡村小学课程设计
作者: 张丽然 侯向黎 高欣怡 罗文玉[摘 要]乡土资源是乡村教育发展的重要资源,乡土资源融入乡村课堂教学,对于传承乡土文化、培育学生乡土精神、丰富富有特色的乡土课程体系具有重要意义。乡土课程的开发得益于天时地利人和,将“种桑养蚕”特色文化融入劳动课程、将“壮锦”文化融入美术课程、将“湿地公园”自然资源融入科学课程,充分促进和发扬乡土资源的天然优势,因地制宜地搭建乡土课程体系,能够促进乡村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促进乡村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推进乡村教育的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乡土资源;乡土课程;课程设计
乡村教育承载着传承乡土文化、培育乡村人才、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使命。2019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1]强调办好乡村教育,必须推动乡村教育融入乡村振兴发展。2023年5月,教育部发布《关于加强中小学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建设与管理的意见》[2],强调提升课程育人功能,同时提出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建设与管理应遵循“因地制宜,体现特色”的基本原则。乡土资源和乡村文化作为乡村地区的灵魂和精神内核,是乡村教育不可或缺的部分,也是开发乡村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的核心。立足乡村实际和乡村学校发展需要,实现乡村教育现代化要求紧扣“中国特点”“乡村特色”“现代水平”等关键性的发展指标[3],将中国国情、中国方向、乡土传统与乡土实际等深度融合,作为构建中国特色乡村教育的根基。同时,积极挖掘与利用广大乡村地区的乡土文化、场地空间、自然环境等独特优势[4],探索乡村儿童与乡土亲近的教育,以优秀的乡土资源培养时代新人。当下,城市化进程的推进、以城市为取向的课程体系、乡村文化单一等因素使得乡村儿童置身乡土之中却触摸不到真实的乡土,遮蔽了乡土价值的传承和发扬。因此,回归乡土、挖掘利用乡土课程资源,因地制宜地设计乡村教育课程,对促进乡村教育发展、实现乡村振兴具有重要意义。
一、乡村学校乡土课程资源开发的条件分析
乡村地区具有丰厚的土地资源和历史文化资源等。以广西壮族自治区M小学为例,该小学所在地区具有丰富的自然资源、文化资源和产业资源,有积淀已久的农耕文化、民族文化以及自然风光,这些为乡村学生提供了真实、多元的学习情境[5]。同时,在政策引导和学校资源支持下,天时地利人和的条件为在教学中渗透乡土资源,在课堂中传承乡土文化提供了很强的实践性。
(一)“天时”:乡土资源课程开发的政策引领
乡土资源融入乡村教育课程设计不仅是推动乡村教育发展的关键,也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途径。2019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6],提到要着力提升农村学校教育教学水平。立足本地振兴乡村教育需要,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印发《广西教育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7],指出要“推动教育服务乡村振兴”,同时“鼓励和支持乡村学校挖掘利用乡土文化资源,推动学校发展融入乡村振兴”。上述政策文件为乡土课程资源的开发、乡土资源融入学校课程指明了方向,也为本地区乡村教育发展提供了更多机遇。以M小学为例,学校可以依托当地丰富的自然资源和深厚的民族文化底蕴,设计一系列与乡土生活紧密相连的课程,丰富课程体系建设,突出学校办学特色,增强学生对家乡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为乡村振兴培养出更多饱含乡村情感的人才。
(二)“地利”:历史悠久特色鲜明的乡土资源
乡土资源是乡村的地域特色、自然景观、语言文化等,包括自然地理资源、人文历史资源和社会发展资源等。M小学所在地有“种桑养蚕”的特色产业、民族特色文化——壮族文化、丰富独特的自然资源——乐滩湿地公园等,依托当地特色资源可以开设丰富多样的种桑养蚕劳动课程、壮锦系列美术课程和湿地公园自然科学课程等。
1.农耕产业资源
桑蚕产业是M小学所在地域的特色农耕产业,乡村内现有一千多亩桑树,以桑助农,助力了乡村振兴。将当地现有的种桑养蚕特色融入乡村课堂,通过结合当地特色资源开展丰富多彩的种桑养蚕教育活动和劳动实践课程,通过挖掘种桑养蚕过程中的文化内涵、生态价值以及经济意义等方面的内容,设计出具有地方特色的乡土课程,使学生深入了解农业生产的实际过程,体验劳动的艰辛与乐趣,培养勤劳、节俭的品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还有助于丰富乡村教育的内涵,推动乡村教育的多元化发展。
2.民族文化资源
广西壮族自治区拥有丰富多样的壮族民族文化资源,包括服饰、手工艺、民歌舞与音乐等。这些文化资源反映了壮族人民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也丰富了中国的多元文化。M小学所在县区拥有历史悠久的壮族文化,其中,壮锦是广西壮族人民世代传承的传统手工织品,当地的壮锦技艺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将壮族文化和壮锦技艺融入乡村课堂,有助于增强学生对于当地历史传统文化的深入认识,也有助于培育学生传承和保护文化遗产的意识。在M小学,已有将壮锦文化融入学校和课堂的实践,壮锦元素在校园随处可见,例如校园石凳上的图案,以及班级黑板四周的壮锦图样。作为乡土课程资源,壮锦能够为学生提供独特而有价值的学习体验和文化熏陶,其独特的历史底蕴和艺术价值,可以让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当地的历史文化,增强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此外,壮锦制作技艺精湛,需要经过多重步骤才能完成,在乡土课程中引入壮锦制作,可以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培育学生耐心细致的品质,促进学生全方面的发展。
3.自然生态资源
M小学所处地段毗邻广西乐滩国家湿地公园,具有丰富的自然生态资源。湿地公园面积广阔、物种丰富,是珍稀鱼类省级自然保护区,已知有野生脊椎野生动物267种,维管植物524种,以及其他丰富多样的自然资源,将当地的自然资源融入乡村课堂教学中,具有很高的教育价值。湿地公园丰富的物种资源可以为学生提供直观的生物学教学资源,学生可以亲眼观察到各种植物和野生动物,了解它们的生态特征、生活习性和生存环境,从而提高他们对自然生态资源的兴趣和认识。同时,乐滩国家湿地公园的地理环境为学生提供了研究地质、气候、水文等多学科的天然实验室。此外,湿地公园已与M小学开展了合作实践,小学现已成功举办了四期湿地保护主题科普讲座和两期校园自然观察活动,内容涵盖水鸟、猛禽、蚯蚓以及自然笔记多个方面。湿地公园的自然资源有效地支撑了M小学科学教育的发展,为该校进行环境教育和自然科学学习提供强大支持。丰富的自然资源不仅为乡土课程建设提供了宝贵的教育资源,而且为学校教育创设了广阔的实践空间。
(三)“人和”:立足学校多方参与的开发力量
除了当地具有得天独厚的丰富乡土课程资源外,当地的教师、学生等相关教育群体对于将乡土资源融入课程也抱着积极的态度。多方参与的开发力量,将在学校课堂中融入乡土资源发挥积极的促进作用。
1.学生憧憬的课堂期待
从调研结果来看,该校学生非常热爱家乡的自然山水、风土人情,对在课堂教学中能够学习到乡土资源的相关知识表现出极大的兴趣。而在现有的教学实践中,较少有将当地的乡土资源融入课堂的深度教学,即学生们目前对于家乡乡土资源的认识仅限于浅层知道,他们期待更为深刻的认识,在课堂上能够学习到有关家乡的乡土资源知识,期待教师能够把乡土资源和课本原有知识紧密结合在一起,也期待能够切身到工坊、展览馆参观与学习。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体,对于乡土资源课程实施持赞同的积极态度,这无疑是推动乡土课程发展的有利力量。
2.教师扎实的教学支持
从调研结果中教师的反馈来看,当地大部分教师对学校所在地的乡土资源非常有兴趣,并认为将乡土资源融入课程教学是一项重要且必要的事情。当地超过九成的教师来自乡村,有着深厚的乡土情怀,对乡村课程的开发更愿意接受和付出。在乡土资源融入课堂教学的开发实践中,教师借助本土资源的支持,可以创造性地探索新的教学方式,组织丰富多彩的教学实践活动,在把握教材现有知识逻辑的同时明确教材知识与乡土课程资源之间的联系,[8]充分利用和开发好乡土课程资源。
3.学校坚实的资源积累
在与M小学校长的访谈中了解到,校长与多方协同力量已为当地乡土资源融入课程注入了活力。当地为学校的发展和建设提供了大力支持,例如在特色乡土课程资源方面,帮助学校建立了扬琴教室,并建立了学校的农具展览室,为乡土课程的开发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同时,M小学积极响应国家政策号召,已开展了劳动实践基地建设,成功打造了“植物草药园”,让孩子们参与种植本地蔬菜、果树和经济作物等活动。这一举措能够充分利用当地乡土资源,为乡土资源融入课程、进行课内外实践提供了良好的示例。
二、乡土资源融入乡村小学课程的多维设计路径
充分开发和利用好当地乡土资源,借助乡土资源特色将知识在乡村课堂教学中生动展示,有助于让学生更好地获得乡土文化的陶冶。经过调研与探索,我们挖掘了当地“种桑养蚕”特色产业、“壮锦”特色文化、“湿地公园”特色自然资源三类课程特色资源,将其分别与劳动课程、美术课程、科学课程相结合,有助于充分发挥当地乡土资源的作用,让当地特色乡土资源走进校园,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让学生充分了解家乡文化,让爱家乡的种子越扎越深[9],也扩充了课程资源内容,丰富了课程体系建设。
(一)“种桑养蚕”特色产业融入劳动课程设计
劳动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是全面发展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具有重要的意义[10]。将桑蚕文化融入学校劳动课程,是基于当地现有的资源条件、地方特色产业、学校现有的教学环境、教学设备和师资力量等来进行的。首先,桑蚕文化作为中国传统农耕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丰富的历史底蕴和文化内涵,为劳动课程提供丰富的教育资源,使课程内容更加生动有趣。其次,通过劳动课程,学生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和体验桑蚕文化,从而加深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理解。此外,将桑蚕文化融入劳动课程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劳动意识、劳动技能和实践能力,通过参与桑蚕养殖、采摘桑葚等实践活动,学生可以亲身体验劳动的艰辛与乐趣,掌握一定的劳动技能,并提升自己的实践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最后,现代教育也在积极探索传统文化与现代教育的融合发展,通过将桑蚕文化融入劳动课程,为学生提供更全面、更深入的教育体验。通过合理设计和实施相关课程内容和活动,可以使学生更好地了解和传承桑蚕文化,同时提升他们的劳动技能和综合素质。
具体而言,可以进行与桑蚕有关的课程专题教学,如“桑蚕养殖与丝绸文化”“乡土植物与生态保护”等,让学生在课程中了解桑蚕的生长过程、丝绸的制作工艺以及它们在当地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在课余时间,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桑蚕养殖的实践活动,学生们可以与当地的桑农一起亲自参与桑叶的采摘、蚕茧的收集,了解丝绸的初步加工并体验纺织的过程等,从亲身实践中体验劳动的艰辛与乐趣,也在实践中加深对桑蚕文化的理解。此外,也可以开展桑蚕主题系列活动,结合重要节日或纪念日,举办“种桑养蚕活动文化日”等,可以邀请当地的蚕农或丝绸工匠到校讲座或演示,让学生了解更多的桑蚕知识和技艺。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桑蚕文化的手抄报比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力。通过以上方式,将桑蚕资源融入当地小学课程,不仅可以丰富劳动课程内容,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实践能力,还可以促进乡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和家国情怀。
(二)“壮锦”文化融入美术课程设计
壮锦作为壮族文化的珍贵遗产,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独特的艺术价值。通过开发与整合壮锦资源,将壮锦文化融入乡村学校美术课程,可以极大地提升学生的美育素养,也能够让优秀传统文化得到传承与发扬。在当地,壮锦元素精彩纷呈,在操场上可以看到富含壮锦技艺的石凳,在走廊上随处可见壮锦知识的科普。学校是壮锦技艺传承的重要场所,以“活态”的方式将壮锦文化融入学校美术课程教学,有利于教学生对壮锦技艺的认知与传承。
具体而言,在美术课堂上,可以利用壮锦布料进行实践教学,通过讲解壮锦上图案色彩的搭配,让学生在触摸和感知中,体会当地壮锦的特色。通过讲解壮锦技艺的内涵、历史,以及体验编织壮锦的技艺,提升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促进学生的美育发展。此外,还可以举办有关壮锦文化的黑板报比赛、手工艺品大赛等活动,为优秀作品提供展示平台,促进校园文化和壮乡文化的发展。
(三)“湿地公园”自然资源融入科学课程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