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指向提升小学生创造力的 学校动手实践活动建设
作者: 任唯秀子[摘 要]创造力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学生在动手实践过程中会展现出创造力。教师要指向提升学生创造力,设计各种动手实践活动。教师要顺应学生的天性,拓展挖掘数字资源、艺术资源、劳动资源等各种动手实践活动的资源。教师要建构设计类、科普类、游学类等多种班本课程,丰富动手实践活动的类型。教师要基于提升学生的认知需求,设计趣味游戏、学科整合、家校合作等方面的活动策略。这样能丰富动手实践活动的内容,提升学生的创造力。
[关键词]创造力;动手实践;小学教育
学生创造力指学生在有创造性的学习环境中,激发想象力和创新意识,参与完成一系列任务的能力。动手实践能力是学生创造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提出:“学生的智慧在他们的手指尖上。”学者陶行知也提出“手脑并用”思想理论。由此可见,展开沉浸式教育,引导学生参与“动手又动脑”的创意性微型课程,对于提升他们的创造力有很大的帮助。教师要指向提升学生的创造力,设计一系列动手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促使他们全面发展。
一、顺应学生天性,拓展动手实践活动的资源
(一)数字资源,指导编程学习
在设计动手实践活动时,教师要顺应学生的天性,将数字资源、艺术资源、劳动资源都纳入教学活动中。由于小学生好奇心强,对于数字技术充满了探索欲望,故此,教师可以结合这一点,拓展数字资源,组织学生参加编程学习,让他们动手设计自己的游戏、动画,从而培养其创造能力。
由于scratch具有简单易学、直观便捷的特点,所以教师可以利用它引导学生参与动画课件的编写和展示活动。scratch属于图形化编程工具,不要求学生写代码,只需要用鼠标拖动代码模块便可以制作出动画作品。这样的数字资源与学生熟悉的“积木”游戏类似,因此,能降低学习难度,激发他们的参与兴趣。教师可以让学生利用数字工具参与创造性活动中,如可以在组织校园活动的时候用编程工具设计宣传视频,上传到校园网上,供大家欣赏。又如,可以让学生围绕语文、历史、美术等学科,将学到的知识转化成动画课件,生成数字资源,供同伴交流互动。除了编写动画作品以外,还可以利用数字资源,指导学生编写简单的游戏。如可以让学生自主设计汉字拼图游戏,将部首拼合成一整个汉字,让识字活动变得更有创造性。利用数字资源,学生可以参与编程学习中,并使用自己创作的作品装饰班级或者丰富课余生活。这样的活动能让学生在数字世界中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二)艺术资源,延伸想象空间
由于小学生想象力丰富,形象思维能力较强,故此,教师可以引入艺术资源,设计动手实践活动,让学生参与丰富多彩的艺术创作中,让他们延伸想象空间。在艺术创作中,学生可以利用各种材料进行自由创作,借此机会体现自己的创造力。
艺术资源包括的种类很多,教师可以分别利用他们激发学生的想象力。第一种艺术资源是手工制作类艺术资源,包括彩色纸张、黏土、积木等,教师可以将此类资源和美术学科结合在一起,组织学生参加艺术创作活动。如在“装饰文化角”的班级活动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利用艺术资源创作人偶、中国结、泥娃娃等工艺品,展示在文化角中,美化班级。第二种资源是音乐演奏类资源,主要指各种乐器。教师可以让学生自主学习各种乐器的演奏方法,并结合音乐知识,激发想象力,参与音乐作品的创作活动中。如可以让学生参与集体活动,自主编创班歌。学生可以想象自己的班级是一个大集体,想象自己是雏鹰或者幼虎,想象自己和同伴在一起生活的情况,并编创班歌。如此设计便能充分利用不同种类的艺术资源,激发学生的想象力,提升他们动手实践的能力。结合艺术资源,学生运用双手参与艺术创造中。这使他们可以充分利用材料进行自由创作,发挥想象力。
(三)劳动资源,加强团队合作
小学生由于生活经验不足,动手能力不足,所以常常缺乏自主劳动的能力。故此,教师可以积极挖掘劳动资源,组织学生参加丰富多彩的团队合作活动,并让他们在此过程中培养合作创造的能力。
班级劳动资源分两个不同的类型。第一种是校园劳动资源,包括班级大扫除、校园包干区劳动等。教师可以利用这些劳动资源,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才能设计新的劳动工具,提升劳动效率。有的学生身材矮小,很难擦拭高处的灰尘。教师可以利用此劳动资源,引导他们合作探讨,设计出一款能擦拭高处灰尘的劳动工具。一名学生提出可以将抹布绑在竹竿上,通过这种方法调整劳动工具的长度。第二种是社会劳动资源,包括农业生产资源、工业劳动资源、服务业劳动资源等。教师可以定期组织社会劳动实践,让学生参加学农、学工或者志愿者服务。也可以利用劳动资源,组织学生参与团体创作活动。如可以设置情境:“小学生身材矮小,很难采集高处的果实。你能和同伴合作,设计出一款能帮助收割的劳动工具吗?”利用劳动资源,学生可以团结合作,加入丰富多彩的校内外劳动活动中。这使得他们在提升动手能力的同时也认识到自己生活在班集体中,和同学合作才能提升合作能力,更好地建设班级。
二、建构班本课程,丰富动手实践活动的类型
班本课程指教师结合班级学生的具体学情设计的课程,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在设计动手实践活动时,教师可以设计设计类、科普类、游学类等多种不同类型的班本课程,丰富活动内容。
(一)设计类,关注个性表达
设计类班本课程指的是指导学生参与程序设计、艺术作品设计等多种不同类型的设计中,让他们在活动中表达自己的个性想法。
在“龙腾校区”设计类班本课程中,教师首先展示多媒体课件,让学生了解雕塑的主要创作方法和设计技巧。然后让他们围绕“校园雕塑”主题,展开合作讨论,设计一款校园雕塑。在学生交流讨论的时候,教师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引导他们个性化表达。一是从设计意图入手,说说自己的设计构想。一名学生认为可以将雕塑设计成既像书卷又像小船的形象,象征学生在书海中遨游。该学生将此作品取名《一“页”扁舟》。二是从雕刻技巧入手,可以让学生说说如何动手才能展现新意。如有一名学生表示想将剪纸中的某些技巧用于雕刻中。三是从材料入手,展现出新意。教师可以让学生自主动手,用有新意的材料创作雕塑的小样。一名学生表示可以用黏土将废旧塑料袋、塑料瓶等垃圾黏合在一起,设计雕塑,展现出保护校园环境的主题思想。最后,可以将优秀作品装订成册,让它们成为教材的一部分。在参与校园设计的过程中,学生可以充分运用双手参加实践活动,展现自己的构思,和同伴交流自己的创作思路。
(二)科普类,探索自然规律
科普类课程指的是将科学知识和动手实践融合在一起,设计一些科学小实验,引导学生参与其中,探索自然规律。在此类教材中,教师要设置一些开放性的活动环节,让学生自主设计实验流程,这样也能激发他们的创造力。
在“弘扬极地精神,培育蓝色基因”的航海科普活动中,教师可以设计科普类班本课程。在课程中可以介绍极地科考知识和海洋知识,介绍在极地是否也有动物,它们的生活状态如何。这样的课程设计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让他们产生长大后要参与极地科考的志向。除此以外,在该班本课程中还可以设计一些小实验,引导学生参与其中。如在引导学生探究海水和淡水的区别时,可以设计“浮力实验”,让学生利用盐调配不同浓度的液体,看看鸡蛋在其中的沉浮情况。此外,还可以设计和“冰”有关的“融化实验”,给学生分发放大镜、黑布等各种不同的物品,让他们思考如何利用这些工具让相同大小的冰块更快地融化。在动手实践的过程中,学生可以想象自己成为北极科学考察团的一员,围绕各种自然现象展开科学研究,探索蕴藏在其中的自然规律。科普类教材不仅能让学生动手操作,提升他们的实践能力,而且能让他们开动思路,开展科学创意研究,帮助他们探索大自然的神奇。
(三)游学类,浸染多元文化
游学类课程指的是带领学生走入现实生活中,通过调查采访、实地观察等方式,收集资料,了解不同文化的特点,思考不同文化之间相互碰撞会产生什么结果。在这类课程中,教师不仅要给学生介绍文化知识,而且要提出问题,引导他们动手实践,参与文化创造活动。
在“时尚文化和传统文化的碰撞”主题课程中,教师引导学生参与游学活动。学生要走访城市和乡村的各个角落,了解在当地有哪些民间文化活动,又有哪些非本族文化之间在当地落地生根。学生可以通过拍摄照片、视频,记录实践内容等方式,收集素材,不断丰富班本课程的内容。此外,教师还可以提出问题,引发学生深度思考。如“有人认为,引入各种时尚文化,就会让当地的传统文化逐步消亡,所以要抵制文化入侵。对于这种观点,你是怎么看的”“你能否设计一种既能体现时尚文化,又具有传统韵味的文化活动,和同伴一起参与其中呢”这样的课程有思考,有创造,也有实践,能调动学生的创造力,也能提升他们的动手能力。结合游学类课程,学生参与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中,还思考了各种文化问题。这使得他们不仅动手,而且动脑,能让他们手脑并用,全面发展。
三、基于认知需求,优化动手实践活动的策略
(一)趣味游戏,激活竞争意识
小学阶段是学生认知发展的关键时期。在此时期,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发展较快,且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逻辑思考的能力。故此,教师可以设计一些感性和理性结合的活动,优化动手实践活动的效果。趣味游戏将动手实践和游戏结合在一起,能让学生在“玩中学”。同时,趣味游戏也能构筑比赛情境,提升学生的竞争意识。
在指导学生学习如何操控无人机时,教师可以设计一系列趣味游戏,将学生引入竞争情境中。对于初学者,可以安排“无人机快速起飞”比赛,看看哪一位学生操作速度更快。在学生学习专项技能的时候,则可以安排专项比赛,如无人机定点降落比赛、无人机转圈比赛、无人机长距离飞行竞赛等。在学生充分掌握无人机操纵技巧之后,教师再安排他们参与难度更高的比赛。在单人竞赛中,可以让学生操纵无人机,飞过各种障碍物,看看谁的操纵能力更强。在团体竞赛中,可以安排他们设计无人机队形,在空中变换各种不同的形状。对于能力较强的学生,教师可以提高难度,鼓励他们参加全国青少年无人机大赛,让他们在更激烈的竞争环境中展示自己的创造性想法,“飞”出创意。在趣味游戏中,学生不仅提升了动手能力,而且还产生了积极进取、不怕失败的竞争精神。这对于他们的成长发展有很大帮助。
(二)学科整合,实现交叉应用
学科整合法指的是将动手实践类活动和语文、美术、音乐、历史、科学等各种学科结合在一起,设计综合性活动。这样的活动能让学生交叉应用多学科知识解决复杂的问题,能让他们在动手的同时提升创造性思维。
在“童创园”活动中,教师可以将不同学科的知识整合起来,让学生交叉运用多种知识。如在“3D打印坊”的创作活动中,可以将信息技术、语文、美术、科学等学科的知识结合起来,设计活动。在“3D打印的艺术品”创作活动中,学生要利用信息技术,了解什么是3D打印,其特点是什么。此后,他们要结合语文知识,展开互动交流,拟定艺术品设计文案,确定创作主题。结合美术知识,他们可以开展美术作品的设计活动。结合科学知识,学生可以探讨如何控制好艺术品的重心,怎样才能体现出透视的感觉,运用各种科学知识优化艺术品的设计。最后,教师可以让学生介绍自己创作的作品,并说说在设计的过程中,自己运用了哪些学科的知识。这使得学生认识到,只有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才能更好地进行艺术创作。通过学科整合的活动,学生将不同学科掌握的知识综合运用到动手实践中。这样他们的思路更开阔,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更强。
(三)家校合作,参与生活实践
家校合作指的是建立家庭和学校之间的联系,端正家长的教育观念,并组织家长也参与培养学生创造力的动手实践活动中。教师要结合生活实践设计探究主题,组织各个家庭参与亲子实践活动。
教师可以先利用微信推送一些资料,让家长了解指尖活动包括哪些内容,如何提升学生创造力。在家长认识到该活动的重要性后,教师可以设计一些亲子动手活动,让家长自由选择,参与其中。例如,可以组织航模、书法、绘画、陶艺、编织、摄影、种植等活动。教师要指导家长在活动中提升孩子的创造能力。这包括以下几种方法:问题引导法,让孩子观察到生活中出现的问题,并思考如何解决。如“天气凉了,如果有手织围巾该多好。”该问题可以引导孩子加入编织活动;展示法,让孩子发现问题,并思考如何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可以对比其他人设计的围巾,让孩子看到自己的围巾色彩单一,花样简单,使得孩子自主探究如何编织创意围巾;亲子竞赛法,和孩子比一比,看看谁更有创意。如可以让妈妈和孩子一起编织围巾,看看谁的作品更漂亮。在亲子合作中,学生会感觉轻松自在,他们动手参与的积极性更强,创造力也会随之提升。同时,家长也能借助此类活动认识到动手实践的重要性,参与态度会更积极。
教师要拓展动手实践活动的资源,丰富活动类型,优化教学策略,这样才能让学生参与丰富多彩的活动,促使他们智力发展,培养他们的创造能力。这样,能构筑生动有趣的校园,让学生在自主探索中激发自信,大胆展现自己的创造才华。
参考文献:
[1]滕云.探索“一体两翼”德育模式,全面深化“乐真”德育课程建设[J].华夏教师,2016 (3).
[2]张玲.让儿童站在学校中央——育鹏小学“一体两翼”课程体系的构建与实施[J]. 基础教育论坛, 2016 (29).
(责任编辑:朱福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