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积极心理学视角下以学生目标管理 推动初中班级管理的策略选择
作者: 丁雄伟[摘 要]初中班主任可以借助积极心理学指导学生挖掘和发挥自身的积极情绪与情感,用好学生个体正向积极的人格特质,强化多主体的育人协同,使学生目标管理和班级管理形成更强的关联。班主任应深入分析学生目标管理推动初中班级管理过程中面临的一系列难题,引导学生增加心理资本以实现自我目标,利用数智技术更新班级管理理念与学生目标,改进“五项管理”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促进初中学生目标与班级管理目标的逐步达成。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学生目标管理;初中;班级管理
一、学生目标管理和初中班级管理的关联性考察
(一)学生目标管理
彼德·德鲁克是美国著名的管理学家,深刻论述了目标管理的概念、内涵和特点,实质上,目标管理是“机构围绕目标开展一系列管理活动,要求牵涉到的所有人员均参与进来,强化自我控制、自我管理的过程和活动[1]”。机构制定了一定时间内期望实现的目标后,涉及的所有人员和部门都会结合自身实际情况积极地开展一系列活动、部门间协同推进等多种措施,推动早日实现相关目标。
初中班级管理指初中班级管理教育者依据班级教育管理的客观规律与相关要求,带领全班学生为建设良好班集体,为逐步完成班级各项工作、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预期目标而实施的一系列教育管理活动。新课改背景下,班主任应发挥自身引导者、管理者、协调者的角色,让学生发挥自身的班级管理主体地位,引导他们共同商定班级建设的共同目标与学生德、智、体、美、劳等多个方面的具体目标。
(二)积极心理学视角下学生目标管理与班级管理的关联性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优缺点。在班级管理活动中,班主任应知人善用,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优点,让他们为班级管理作出更大的贡献。其中,发挥学生的优点和长处,通过组织学生设定自我目标、参与班集体的各项活动,助力班级管理目标的实现。班主任采取恰当的方法让学生理解设定自我目标、为完成自我目标和班级目标而努力的价值和意义。通过组织班主任、学生、任课教师等商定系统化的班级管理发展目标,并引导学生将这些目标分成不同维度、明确更具体的学生目标,以统一全班学生的思想观念,强化学生的班集体荣誉感、归属感,在促进学生多样化发展的过程中逐步达到班级预期的整体水平。
班级管理与学生目标管理彼此影响、相互联系,关系密切。班主任引导学生制定共同的班级管理目标,并分解成可操作性强的任务,为班级建设提供重要抓手。班级管理目标可以给学生带来更大的行为动力,为班级建设贡献自身价值。它需要学生在追求自身目标的过程中保持足够的耐心、毅力和坚持。学生目标管理是实现班级管理目标的具体行动,推动全班学生均逐步达成德、智、体、美、劳发展目标,在不断成长、丰富知识、掌握技能、增强综合素养的过程中达成更高的发展目标,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促进全面发展。
二、以学生目标管理推动初中班级管理过程中面临的难题分析
(一)心理健康问题制约学生健康成长
相关研究表明,随着近年来各地学校纷纷贯彻落实新课改国家意志,加大教学改革力度。与此同时,班主任尤为重视学生学习成绩的提升,但却无形中忽略了学生心理健康的问题。初中生正值身心快速成长的重要阶段,心理发展处在较为矛盾的阶段,易于发生各类心理问题,然而“部分班主任未能高度重视”[2]这个问题。部分家长、教师习惯于采取指责、批评、惩罚等多种负面管理手段,而没有帮助学生分析导致心理问题的原因,没有引导他们制定合理的心理改善措施。如此一来,学生无法从心理上认识到自己的不当之处,不知道该如何提升、从哪些方面提升自我综合素养,遑论学生在逐步实现自我目标的过程中助力班级管理了。尽管这些措施可能会让学生短暂性地收敛自己的不良行为,然而从长期发展的视角来看,这种手段无法让学生发现自己的优势、长处,但也会让学生形成自卑情绪、逆反心理,乃至于加剧自身的不良行为。学生的自我学习效能会降低,看不到更多的学习希望,无法从学习中收获自信,因而导致他们的心理韧性不强。这种因为缺乏充足心理资本的情况,制约着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
(二)管理理念传统约束数智技术利用
部分初中班主任的班级管理理念比较滞后,更多地依赖在长期的班级管理中形成的传统管理理念,更突出长期班级管理工作中积累出来的直觉与经验。例如,部分班主任信奉的理念是“简单粗暴,行之有效”。他们课下也会利用智能手机搜索班级管理的内容,然而通常聚集刷视频、阅读文章等方面。而且,他们未能充分了解数智技术快速发展给班级管理工作带来的敏捷性和技术优势。他们反而会认为引入数智技术后,自己需要长时间输入各类数据和信息,反而不便于提升班级管理效率。它也造成部分班主任抵触数智技术的问题,无法让学生感受到自己在各方面的具体进展,自然无法充分发挥学生在各方面的积极性。传统的班级管理理念导致班主任无法深入而动态地把握学生的身心发展状况、学业进展等多方面的信息,不能为自己的班级管理活动提供精准的参考信息。这种状况既制约了他们班级管理效能的提升,又影响了学生立足并增强已有的优势,无法弥补存在的不足,不利于有效化解学生存在的各种问题。
(三)“五项管理”低效妨害学生健康成长
作业、手机、睡眠、体质、阅读这“五项管理”,事关学生的身心健康、学习效率、个性培养。当前受到中招以成绩为主导的制度性制约,广大初中依然将学生成绩作为影响极大的学习评价指标。部分教师认为,学生只有通过大量作业才能消化所学的知识,导致学生的作业负担过重、睡眠不足、体重健康管理不足,可供选择的读物较为有限,通常局限在“初中生必背”系列教辅领域。与此同时,虽然广大初中已经基本上实现了手机不进校园,但是部分学生身处校外时会在社交媒体、网络视频、网络文学、网络游戏等方面花费大量时间。这个问题严重影响了初中生的社交技能和情感发展,造成他们的睡眠质量和视力水平下降。因而,班主任如何通过与家长等主体的配合,引导学生从做好“五项管理”入手,助力班级管理的目标实现。
三、积极心理学视角下以学生目标管理推动初中班级管理的有效策略
笔者深入研读《中小学班主任工作规定》《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与这些内容的权威解读,与获得部分省、市级荣誉的初中优秀班主任、知名的教育管理专家学者等进行充分交流,深入研读相关学术著作,结合班级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其具体成因,为提出针对性的解决策略提供可靠的依据。
(一)引导学生增加心理资本以实现自我目标
针对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制约学生难以实现自我目标的问题,教师应采取多元化的心理教育、学习方法引导、兴趣爱好展示等措施,引导学生增加自身心理资本,设计和实现自我目标,推动他们为班级管理作出自己的贡献。心理资本指个体形成与发展的一种心理状态,包括自我效能感、坚韧、希望、乐观等四个维度。
1.塑造良好的班风
为了引导学生积极投身于班级活动,开展班级各项活动与落实班级管理措施,班主任应以打造良好班风为依托,设定共同的班级管理目标。它也要求每个学生从良好班风获益的同时自觉遵守班级的纪律,以自己每节课勤奋的学习、认真的探讨、严格的自我约束等一个个“小目标”的实现,维护良好的班风。当然,它需要班主任通过活动课、班会课、卫生清洁、纪律管理等多个方面进行正确的舆论引导,向学生普及积极心理学的知识和化解心理问题的方法,少用强硬、冷冰冰的惩罚、批评、指责等负面管理措施。如此一来,学生每天都会沉浸在积极向上的氛围中,感受到成功的喜悦、乐观看待自身的发展,以更大的心理坚韧面对学习、生活中的挫折,尽可能消除负面消极的情绪。
2.以班干部促进学生自主管理
在初中班级管理中,班主任可以通过班干部促进学生自主管理。班干部通常是全班学生中综合素养较高者,他们最熟悉班内每个学生的具体状况。因而,班主任应依托班干部,促进学生自主管理。班主任应为班干部加强学生自主管理创造有利的工作条件,敢于适量地向班干部“压担子”,又为他们适时地“指路子”[3],让他们推动全体学生逐步完成每天的学习任务、帮扶结对、卫生清洁、纪律管理、活动开展、学习帮扶等活动。这些看似不起眼的小事,却能够实实在在地温暖后进生的心灵,提醒每个学生及时完成作业、参与课堂活动、遵守校纪班规,让学生每一天都呈现出自己最好的姿态,并从中体验到较高的自我效能感,强化他们求知向上的内驱力。它也会反过来促使学生积极参与班级的各类活动,以更大热情为班级服务。
(二)数智技术更新班级管理理念与学生目标
1.接受班级管理信息化培训
针对管理理念传统的问题,班主任应按照《中小学班主任工作规定》的要求,利用信息技术等多种方式提升班级管理效能。班主任应定期参与教育行政部门、学校的班主任培养培训规划,在班主任岗位培训中习得更多的班级信息化管理技术。班主任应亲自或者委托值日班长、学习委员、课代表等如实记录每个学生的身心发展状况,包括但不限于开展文体娱乐、班会、社会实践、团队会(日)、春(秋)游、研学活动等。与此同时,教师应加大形成性评价的应用力度,让学生及时了解自己在学校的具体成长信息,帮助他们找到恰当的问题化解策略。班主任可以利用这些数据做出合理的班级管理决策,“强化班级管理活动的有效性与针对性”[4],以激发学生崇德向善的内在动机。
2.各方面协同支持
班级管理不只是班主任的工作,更需要在学校的大力支持、各科教师的协同、家长的配合、学生的积极参与下才能完成。学校应为班主任设计班级管理信息化系统或平台,包括虚拟实验室、在线学习平台等。它可以设定不同层次的学生应达到的考核分数、应做出的学业表现、参与课堂的质量标准等。在教师的过程性评价、多元化引导下,学生在班级管理、教学活动的成效会逐步改进,以强化他们的积极心理。信息化背景下班主任应全面收集、分析、应用班级管理的各项数据。同时,学校应号召各科教师、广大家长参与进来,全方位记录每个学生的课堂表现、学习进展、行为习惯、兴趣爱好等多维度信息。班主任应持续更新班级管理,采用信息化技术改进班级管理模式,学生朝着设定的各类目标而努力提升自我,在学习成绩的起起伏伏中仍保持乐观、对“五育”并举保持希望、期待的同时以更强信心投入更大的努力。如此每个学生都会朝着成为更好的自己而努力。
(三)改进“五项管理”策略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1.科学合理的作业管理
学校应采取有效措施,与广大教师共同努力,建设有利于学生强化学科核心素养、实现教学目标、负担不会过重的科学化作业体系。它需要学校结合七、八、九年级学生的年龄特征、课程设置等多个方面,“结合学情和教学内容适当调整作业难度和数量”[5]。其中,设置分层作业是较为有效的手段,以契合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让学生感受到强烈的学习效能感,增强他们对课程学习的信心,满足他们挑战自我的求知欲。它也需要教师持续改进教学方法和策略,通过高效的课堂教学来降低学生的作业负担。班主任与科任教师应定期向学生家长通报作业的情况和学生的课堂表现,并鼓励家长有效反馈,推动学生不断提高作业质量。
2.改进其他“四项管理”
学校、教师与家长应协同做好学生的数字素养教育,引导学生规范、合理地使用手机。班主任可以在班会活动中开展小组讨论、角色扮演、情景模拟等多种手段,让学生知道如何负责任而安全地使用数字设备,班主任和家长应成为学生正确使用数字设备的模范。
其中,数字阅读、网络阅读同样属于读物选择的范畴。教师、家长既要相信学生会规范使用网络、手机进行阅读,又应合理管理其阅读活动。学校应定期更新各类图书资源,包含有声资源、文档资源、视频资源等,以满足广大初中生多领域的阅读需求。学生通过网络深入而广泛地阅读,可以扩大用知识视野,提升学生的思维深度与语言表达能力,夯实他们全方位发展的根基。
学生的作业负担减轻后,会拿出更多的进行锻炼、睡眠和阅读等活动。班主任、学校、家长可以定期组织学生参加校内外的跑步、篮球、田径、足球、舞蹈、瑜伽等。学生掌握一系列的体育运动方法和技巧,预防运动损伤。学校应为其提供必要的活动场地、运动设备和条件。激发他们参与体育活动的热情。
在作业负担合理、数字素养强化、体育活动适量、睡眠时间得到保证的基础情况,学生的身心压力会大为减轻。同时学校安排的课外活动实践同样应该是合理适度的。它也需要家庭培养孩子从小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和做作业习惯,激发学生管理好自我的内驱力,设定与落实科学合理的睡眠管理目标、作业管理目标、体质管理目标、读物管理目标。这样一来,学生每一天都会通过完成一定的目标,向全世界呈现出最真实最优秀的自我,助力班级管理目标的实现。
初中班主任应通过塑造良好的班风,以班干部促进学生自主管理,引导学生增加心理资本以实现自我目标。他们应接受班级管理信息化培训,在各方面的协同支持下日益熟练地利用一系列的数智化技术,更新班级管理理念与学生目标管理的工作。最后应改进“五项管理”策略,以促进广大初中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宇轩.目标教育在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中的应用策略——以西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为例[J].新西部,2018(6):31-32.
[2]张愿.提升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实效性的途径[J].课堂内外·初中教研,2022(4):139-141.
[3]李存民.初中心理健康教育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践[J].河南教育(教师教育),2024(2):58-59.
[4]丁如全,戴德平.用九年级学生的建议比较班主任工作与《中小学班主任工作规定》间的差距[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7(3):35-36.
[5]苏东民.“五项管理”背景下指向学生思维训练的作业设计路径:以初中地理作业设计为例[J].亚太教育,2023(19):122-124.
(责任编辑:朱福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