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学数学教学中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应用
作者: 刘娟娟[摘 要]当下,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成为教学过程中重要手段。为了提升小学数学教学质量,探讨了翻转课堂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策略,重点关注如何通过翻转课堂促进学生数学思维的提升。包括课前环节通过多样化资源和任务设计夯实知识基础;课中环节通过问题解决与协作探究推动思维深化;课后环节通过分层作业和即时反馈帮助学生反思与巩固。并以“角的度量”为例,详细阐述了翻转课堂模式在实际教学中的应用,为小学数学教学提供一套可操作的教学模式和改革路径,促进学生数学能力和学习兴趣的提升。
[关键词]小学数学;翻转课堂;“角的度量”
《义务教育数学课堂标准(2022年版)》指出:数学教学需要改变单一讲授式教学方式,注重启发式、探究式、参与式、互动式的教学,而翻转课堂正符合教学标准的教学要求[1]。翻转课堂,指的是教师通过在课前提前录制教学视频,并且引导学生在课前观看教学微视频,继而在课堂授课中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相应的知识点,解答并吸收有关的数学知识[2]。这种模式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与课堂内的深度思考,与传统的教师讲授、学生被动接受的教学模式不同,翻转课堂更注重知识的内化与理解,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参与和高效的合作探究。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应用仍处于探索阶段。本文探讨翻转课堂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具体应用策略,重点分析其在“角的度量”这一教学单元中的实践,通过对课前学习资源设计、课堂互动模式以及课后反馈机制的探讨,提出具体的教学策略和实践路径,为翻转课堂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提供理论依据与实践指导。
一、课前环节:以自主学习为核心,夯实知识基础
翻转课堂的课前环节,以自主学习为主,强调学生的自主探索和知识积累。学生在课前借助视频、课件等多样化资源进行初步学习,夯实基本知识,为课堂的深入探讨打下坚实基础。
(一)提供多样资源,构建知识框架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常常会将大量的时间用于基础知识的讲解,而学生往往在接受知识时处于被动状态,导致思维拓展的机会受到限制。翻转课堂模式通过提供多样化的学习资源,将知识传授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促进其深入理解和有效记忆。
在“角的度量”这一单元学习中,教师可以通过设计丰富多样的课前资源帮助学生构建知识框架,打下扎实的知识基础。首先,视频资源是翻转课堂中常用的一种多样化学习工具。视频内容通过图像、动画、文字等多维度信息呈现,能够有效突破传统文字讲解的局限。例如,在“角的度量”单元中,教师可以制作一段详细的视频,讲解角的基本概念、角的分类以及角度测量的相关知识。在这段视频中,教师通过动画展示不同类型的角(如锐角、直角、钝角)与它们的具体度数范围,直观展示每种角度的形状特征。同时,视频还可以通过模拟测量的过程,教学生如何正确使用量角器,动态展示角度测量的具体步骤。通过反复观看,学生不仅能加深对概念的理解,还能在视觉上感知到角度的大小与类型的关系,逐步构建起系统的知识框架。其次,互动课件作为课前资源的重要补充,能够提供更具有参与感的学习体验。在“角的度量”单元的教学中,教师可以设计包含互动环节的课件,如让学生通过拖动量角器的指针来测量不同角度的大小,或者通过选择题形式测试学生对不同类型角的识别能力,帮助学生将抽象的概念与具体的操作结合起来,从而帮助学生快速构建知识框架。
(二)规划学习任务,激发探索兴趣
翻转课堂的成功关键之一在于如何精心设计课前学习任务,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与自主探究精神。翻转课堂通过在课前为学生设计具有挑战性和情境感的任务,使学生能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中,带着问题去思考、探索并寻找解决方法,从而提高其认知能力和学习兴趣。
在“角的度量”一单元学习中,教师在学生利用翻转课堂视频观看之前,可以给学生布置一个具体的任务,如“你能在家里或学校中找出哪些物体包含角度吗?例如,桌子、画框、窗户等,它们和墙面或地面之间有什么角度?请记录下这些物体的角度,并考虑它们的角度对物体的功能或稳定性有何影响?”任务设计将通过具体任务引导学生在观看视频时,关注角度的定义、测量方法和量角器的使用技巧。在视频中,教师可以讲解角度的定义、角度的分类(如锐角、直角、钝角)以及如何使用量角器进行精确测量。学生在观看视频时,带着任务去理解这些概念和技能,并结合任务情境进行思考,确保每个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主动联系实际问题。任务的设定不仅会帮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保持高效的学习动机,还能够激发进一步的探究精神,使学生从实际问题出发,形成更深层次的理解。
二、课中环节:以协作探究为重点,推动思维深化
翻转课堂模式下,课堂的时间不再是传统的“讲授”模式,而是以学生为中心,强调通过教师引导、小组合作和任务驱动,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前学习的内容,并解决在自主学习中遇到的难点问题。
(一)聚焦问题解决,突破概念瓶颈
在翻转课堂的课中环节,教师的任务是帮助学生集中解决课前未掌握的重点与难点,推动知识的深入理解。通过教师的引导和合理的课堂设计,学生能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突破概念瓶颈,深化对知识的认知。
在“角的度量”这一单元学习中,学生在课前学习了角的定义、量角器的使用等基本知识,但在实际应用中,学生往往会在如何正确使用量角器和精确测量角度上遇到困难。此时,教师应利用课堂时间,帮助学生克服学习中的障碍。首先,教师可以设计一个环节,让学生拿出量角器,测量一组预先设计的角度(如锐角、直角、钝角),并通过全班讨论的方式,帮助学生发现常见的错误操作,如量角器未与角的顶点对齐、读数时忽视量角器的零刻度等。通过这样的互动,学生能够在实际操作中找出错误,教师也可以及时纠正,帮助学生清楚理解量角器的正确使用方法。其次,教师应通过引导性问题深入分析学生的错误思维。例如,学生可能在量角器使用时出现“角度不准确”的问题,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有些角的度数测量不准?是不是角的顶点没有准确对齐量角器的中心点?或者是量角器本身的读数方式存在问题?”通过一系列问题的提问,教师促使学生主动反思并调整自己的操作方式。与此同时,教师还可以通过示范讲解,帮助学生理解角的不同类型及其测量方法,确保每个学生在测量过程中能够独立、准确地完成任务。
(二)开展合作探究,深化理解认知
协作探究是翻转课堂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可以通过小组合作探究的形式,深化对知识的理解。在小组活动探究中,学生分享测量角度的方法与技巧,从而促进知识的内化。
在“角的度量”这一单元学习中,教师可以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负责一个特定的任务。任务可以是测量不同类型的角(如锐角、直角、钝角)并记录结果,或者是分析和比较不同量角器的使用方法。同时,在小组合作中,教师应强调角色分工,例如,A同学负责实际测量角度,B同学负责记录数据,C同学成员负责检查量角器的使用是否准确。学生之间的互动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每个学生都能从不同的角度和思维方式出发,提出自己的看法和见解。比如,有的学生可能会发现自己在测量锐角时读数不准,有的学生则可能会分享自己测量钝角的技巧。最后,教师可以通过巡回指导,观察各组的进展,适时提出引导性问题,帮助学生理清思路。例如,教师可以提问:“你们是如何判断一个角是锐角还是钝角的?这个判断依据是什么?”学生通过互动回答,能够从同伴的经验中获得启发,进一步解决在测量过程中遇到的具体问题,从而帮助其克服课前学习时未完全掌握的难点。
三、课后环节:以个性化学习为保障,拓展知识运用
翻转课堂的课后环节,重点通过作业与反馈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的知识,并通过个性化的学习任务,拓展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教师通过设计不同层次的作业和及时反馈,满足学生差异化学习需求,并促使学生在反思中提升思维能力。
(一)设计分层作业,满足个性需求
在翻转课堂模式下,作业设计的分层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进度、理解深度和需求进行调整,从而为每个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学习挑战,以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在自己的认知水平上获得挑战,并得到适当的支持。
在“角的度量”单元的教学中,作业设计的分层不仅能够帮助学生巩固基础知识,还能够推动学生在思维上进一步拓展与提升。①线上作业设计:在翻转课堂模式下,课前通过线上平台为学生提供分层学习任务,可以让学生根据自身的理解深度和进度,选择适合自己的任务类型。对于基础层学生,通过平台提供的互动题目,提供多项选择题,询问学生哪些角度是锐角、哪些是钝角。中层学生,让学生通过在线平台的互动图形,模拟一个角的变化过程。如要求将图形从锐角旋转至直角,再从直角旋转至钝角,记录并分析每个角度的变化,进一步巩固角度的度量技能。拓展层学生,教师可以通过平台发布一个设计挑战任务,要求学生设计一个“理想的小房间”,并给定一些设计要求(如窗户与墙面、门与墙面之间的角度)。学生通过平台上的绘图工具,尝试根据给定的角度设计窗户和门的位置,并解释设计中角度变化的实际意义。②线下作业设计:教师在课堂上进一步巩固学生对角度测量与实际应用的理解。在课后的线下作业设计中,教师也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进度进行适当的分层,确保学生都能进行有意义的实践与反馈。对于基础层的学生,让学生用量角器测量书桌角、椅子与地面之间的角度,观察至少三种不同的物体,记录下物体形成的角度,并将这些角度按锐角、直角和钝角进行分类。对于中层学生,让学生使用时钟的指针,模拟不同时间点的角度。例如,要求学生画出时钟在8:00、12:00、3:00、6:00时的时针与分针形成的角度,并计算出每个时刻的角度数值。对于拓展层学生,要求学生使用角度知识进行简单的艺术创作,如设计一幅“角度拼图画”或“角度画”。学生需要通过不同的角度组合来创作一件艺术作品。例如,学生可以利用锐角、直角、钝角、平角等不同角度,组合成一个具有对称性的图案。学生在创作过程中,要求使用量角器精确地标出每个角的度数,并在作品旁边标注每个角度的名称和度数。
(二)强化反馈反思,促进思维延展
在翻转课堂模式下,课后环节不仅是学生巩固知识的关键阶段,而且是教师通过反馈引导学生进行反思、提升认知的重要时机。有效的反馈能帮助学生及时发现并改正错误,同时促进思维延展。在这一过程中,线上学习平台、面批形式成为教师实施即时反馈的重要工具。
第一,线上学习平台作为翻转课堂的重要支撑工具,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了即时反馈的便捷途径。教师可以通过平台布置任务、在线测验或互动式练习,让学生在课后自主完成。比如,在“角的度量”单元的学习中,教师可以设计一些角度测量的练习题,要求学生在完成后在线提交。平台会即时批改并给出反馈,学生能够迅速看到自己的错误,理解错误的原因,并通过平台提供的解答指导进行改正。学生在接收到这些即时反馈后,可以迅速调整学习策略,重新审视自己在课前视频学习中可能忽视的细节,进而加强对角度测量的掌握。如果学生在测量某个角时读数不准,平台可以提供相关的提示或指导,帮助学生理解量角器的正确使用方法。
第二,面批作为翻转课堂中的一种即时反馈形式,能够让教师更加精准地了解每个学生在课前自主学习后的学习状态,并为其提供有针对性的指导。在“角的度量”单元的学习中,假设某位学生在课前视频学习后,完成了自我测量角度的任务,在课堂上提交测量结果时,发现自己的角度与其他同学的测量结果有偏差。此时,教师可以通过面批引导学生进行深入的反思。教师不直接给出答案,而是鼓励学生回顾自己在课前学习视频中的知识点,如量角器的使用方法和刻度单位的识别。教师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你在看视频时,是否注意到量角器的零点对齐角的顶点?你是如何判断自己读取的刻度是否准确的?有没有其他可能导致差错的因素?”通过这样的问题引导,教师促使学生回忆课前的视频内容并反思自己的操作过程。与此同时,教师可以要求学生重新回顾视频中的关键步骤,并在视频中暂停,逐一对比自己测量时的操作,检查是否忽略了某个重要细节,如量角器的位置或角度的基准线。这一过程中,学生不仅纠正了操作错误,还通过反思加深了对角度测量步骤的理解。
翻转课堂作为一种创新的教学模式,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展现了显著的优势。通过课前自主学习、课堂互动探究以及课后个性化反馈,翻转课堂能够有效促进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深度理解和应用,培养其自主学习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尤其在“角的度量”单元的教学实践中,翻转课堂通过丰富的学习资源、灵活的任务设计以及针对性的反馈,帮助学生突破传统教学模式中固有的局限,实现了知识学习的个性化与多样化。然而,翻转课堂的进一步推广与优化仍面临一些挑战。未来,随着教育信息化水平的提升和教师教育的持续优化,翻转课堂有望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发挥更大的潜力,为学生提供更加个性化、深度化的学习体验。
参考文献:
[1]付士珠.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小学高年级数学教学中的应用思路[J].中国科技经济新闻数据库(教育),2024(6):96-98.
[2]杨建,李龙娟.中职数学教学中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应用策略[J].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引文版)教育科学,2024(4):187-190.
(责任编辑:朱福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