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让新时代的“方仲永”再泯然众人

作者: 原绿色

进入新时代以来,“拔尖创新人才”在党和国家顶层设计中被反复提及,已成为较为稳定通用且具有中国特色的人才概念。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要“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2024年召开的全国教育大会,也强调要“加强基础学科、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建设和拔尖人才培养”。加强拔尖创新人才自主培养已经成为党和国家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建设教育强国,支撑国家现代化建设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举措。

然而,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事,需要一个系统培养的过程,更需要从小就发现、启蒙、呵护和滋养这些人才。

“钱学森之问”源于“方仲永之伤”吗

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的科技创新人才?这个叩击人心的“钱学森之问”可能有多种答案,但拔尖创新人才一定是需要自身有天赋的。我们教育能做的,是对有天赋的学生进行适合的教育和开发。

中国自古就有“神童”之说,如甘罗十二封“宰相”,蔡文姬六岁辨弦音,奇才李贺六七岁即席赋诗惊韩愈,骆宾王童年作《咏鹅》,还有曹冲称象、司马光砸缸、王戎知道“路边李苦”……

宋代王安石的文章《伤仲永》,讲小神童方仲永五岁时就能“指物作诗”。但因为其父贪图小恩小惠,“不使学”,导致后来“泯然众人矣”!

我国早已普及了九年义务教育,解决了“不使学”的问题,但尚未从根本上解决天才少年最终“泯然众人”的问题,诸多“方仲永”依然没有成为拔尖创新人才。那些“奇才”“偏才”在小学甚至幼儿园就初露锋芒,是不是因为培养方式和方法不合适,制约或耽误了他们的发展呢?

从成长规律来看,对天资聪颖的孩子,需要早发现、早培养。从教育科学的角度看,许多重要素质是需要在基础教育中培养和发展的。

有少年英才,也有大器晚成

我们承认智商的差别,有“神童”,也有很多“大器晚成”的人,何况很多高智商的孩子在童年时期表现得并不突出,或许还表现出“问题少年”的特征。据说,爱迪生8岁半时才开始接受学校教育。入学仅三个月,他极大的好奇心、微弱的听力以及爱捉弄人的习性,便使校长认为他“智力迟钝”,不宜上学,母亲只好自己承担了对爱迪生的教育任务。爱因斯坦3岁才会说话,表现也很迟钝,上学时在同龄人中也显得落后。数学家丘成桐说:“我小时候并不特别优秀,第一次参加数学考试,考得并不好。”……

对“神童”和“大器晚成”的人,笃定不能用同一种教育教学模式和方法。从“神童”的突出表现能看出来,可以给予其个性化培养。比如,有深度的课程辅导,布置有思维难度和创新性的学习任务等。面对班级几十名学生,教师很难区分出谁是“天才”,谁又会“大器晚成”。所以,教师需要营造一种适合拔尖创新人才成长的良好生态,给予适宜的土壤、水分、养料、阳光,让大多数学生健康茁壮成长,又尽量呵护和激励拔尖创新人才的成长。

应试教育培养不出拔尖创新人才

2018年第五期的《中国教育学刊》上,清华大学钱学森力学班首席教授郑泉水在《“多维测评”招生:破解钱学森之问的最大挑战》一文中提出,应试教育的优胜者很难成为拔尖创新人才。

创建于2009年的清华大学钱学森班,是国家“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中唯一定位于工科基础的实验班。实验班的教师发现,目前高考招生体系下的优秀,多数不是创新素养和发展潜力意义下的优秀;每一名经历了持续十多年单维测评系统下的应试教育的学生,都在创新能力和潜力方面受到不同程度的“伤害”,有的甚至被“荒废”。

要知识,钱学森班创建的以“通过研究学习”为牵引的CRC培养体系,可以有效地帮助大部分高考体系下的优秀学生实现向创新人才成长的模式转变;但受应试教育伤害程度的影响,部分学生很难完成这个转变。因此,在这里回答“钱学森之问”最大的挑战是,如何识别并招入那些具有创新潜质的人才。

我们大多数人都知道考得好不一定就成就大,为什么应试教育还大行其道?;因为家长和学校都怕学生在高考中吃亏。都知道“只有分数过不了明天”,但都迫于“没有分数过不了今天”而放弃了理性思考,造成了恶性循环的局面。

钱学森班提出的五维测评系统,可对学生具有何等创新素养和发展潜力作出具有明显区分度的判断。我们希望构建一个基于当前高考体系,借助大数据,依托高校与中小学联动,从国家最急需的高端创新人才选拔与培养开始的多维测评招生制度。强基计划、大学少年班等都是在探路。全社会都需要“静下来”,抛弃短视的功利行为,还教育一片从容而纯净的蓝天,让孩子们能成为自己本来和可能成为的样子,而不是成为“卷”出来的所谓赢家,从而失丢掉人生最宝贵的道德、志向、创造力和幸福感。

要基础能力的全面发展,也要智能强项的充分生长

按照多元智能理论,人至少有8种智能,而某一种智能的突出,很容易在这个方面成为行业的领军人才。所有智能都很好的综合型、复合型人才也有,但大部分拔尖创新人才往往是偏才或专才。那么,是全面发展,还是发展专长?

其实,这个“问题”本不应该成为问题,我们都在说让每一个学生都成为最好的自己。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则,给学生适合的教育就是了。事实上,全面发展只是强调做人的基本能力,是每个人都要达到的最低要求,而不是每一个学生都要达到同样的高度。要“达标”,但不是方方面面达到标准。不是一味补短板,而是在成为一个健康向上的人的基础上,充分发展人的个性特长。方方面面都“优秀”的人,已经不知道自己真正的兴趣和爱好,也就失去了“因为热爱”而产生的持久的内生动力,也就很难成为某一方面特别突出的拔尖创新人才。

我们正在进行的课程改革,首先需要把国家课程开齐开足开好,特别是根据每一所学校的师资、生源和综合能力做校本化落地。在保证基本质量的基础上,针对有需求的学生,做学科课程的延伸拓展探究,呵护学生的兴趣和特长,激励和点燃学生的信心和理想,让学生的特长尽可能充分发挥。其次应做的、能做的,就是不泯灭学生的幻望,不浪费学生天赋,让每一个学生都成为最好的自己。

变“接力赛”为“马拉松”

以往,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和大学相互割裂,生生把学生人生的“马拉松”搞成了“接力赛”。即便是“幼小衔接、小初衔接、初高衔接”的探索,也更多落在了成绩和分数的提高上,在拔尖创新人才素养培养方面显得苍白无力。

拔尖创新人才的自主培养事关国家重大发展战略的实施,中小学乃至幼儿园都应当承担起创新人才早期培养的责任,为国家建立强大的“后备人才库”。我们应该尝试在一定区域内建立或探索从幼儿园到高中的贯通式培养机制,从理念、文化、课程、评价等育人的整体措施上改进,满足拔尖创新人才成长的可持续发展需要。2024年11月颁布的《家校社协同育人“教联体”工作方案》,相信会使教育形成社会合力,共同为拔尖创新人才的茁壮成长营造良好的环境。

立德树人就是最好的早期发现和启蒙

清华大学钱学森班总结了拔尖创新人才需具备的五个“基因”:一是内生动力,对科学发现或技术创新有着迷般的极强志趣和不断追求卓越的内在力量;二是开放性,有强烈的求知欲、好奇心,具有批判性思维和提出有意义问题的习惯,能从多角度看问题,有很好的观察力,有思维的深度等;三是坚毅力,包括开始和改变的勇气,拥抱失败、屡败屡战,对目标锲而不舍的追求和专注、耐得住寂寞、坚持到底等;四是智慧,不仅包括智商、学有余力,也综合了从他人、从失败、从实践中学习和领悟的能力;五是领导力,主要衡量远见卓识、正能量价值观、奉献精神、表达能力、动员追随者和资源的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等。

据此衡量,从普通高校考到清华大学的研究生更有希望成为未来的拔尖创新人才,这带给我们很多启示。教育需要回归实事求是的真实状态,承认差别,避免再干“逼鱼上树”的事,追求“让乔木成为大树,让小草拥有芬芳”的境界,从一味应试的“战争”状态回到“你有你的好,我有我的好”这种“共生共赢”的美好状态上来。内生动力靠兴趣、靠热爱、靠持久的兴趣和热爱。开放性、求知欲、好奇心、远见卓识、正能量价值观、奉献精神、团队合作能力等,都要靠远大的理想和高尚的情操去支撑。

德才兼备,方堪重任。无论是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还是大学,都要坚守立德树人初心,遵循教育规律,去除功利化、短视化,避免不正当竞争的“剧场效应”,营造风清气正的良好教育生态,打造教育的绿水青山,还教育以优雅与从容,帮助学生确立成人、成才的人生目标,就是最朴素,也是最好的早期发现和培养。

(原绿色,北京师范大学庆阳实验学校原书记,河南省教师教育发展研究中心首席专家)

(本栏责编 再 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