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何引导心态失衡的他
作者: 赵晓阳案例
小学一年级的男生小明,前不久有了小妹妹,“晋升”为哥哥。老师观察到,他的心态明显失衡了。
事件1:上午大课间,同学们都去跑操,小明却在教室里怄气。原来,第二节语文课上听写生字时,小明漏写了一个字。为此,他把听写纸揉成一团扔了,并且赌气不参加大课间活动。
事件2:书法课上,小明对自己写的字不满意,就像愤怒的小鸟一样拍打桌子、乱摔书本。书法老师要单独辅导他,他不但不听老师的讲解,反而抱着手臂扭过头去,并且在接下来的课上还在闹情绪。班主任把他叫到办公室耐心安抚,他赖在椅子上哭个不停。
事件3:中午入校时,小明滑冰式冲进学校大门。值班老师提示他好好走路,以免冲撞到其他同学,他依然我行我素。回到座位上,他还吵个不停:“气死我了!气死我了!”拿着书在桌子上敲打。老师阻止他,他反而敲得更厉害了。老师让他到教室前面站着,他就蹲着;老师让他蹲着,他又立即站起来。
类似的事情,一个星期总要发生两三次,已经影响到正常班级秩序。班主任家访时了解到,小明爸爸常年在外地打工,妈妈独自照看两个孩子,常常怀里抱着二宝来接小明。
据妈妈反映,以前小明在家不如意时,也经常以哭闹的方式来达到目的。以前全家人都宠着他、哄着他,问题似乎不明显。有了二宝后,大人对他的关注变少了,小明哭闹得就更加厉害了。
对于小明这种心态失衡的孩子,班主任该如何去引导呢?
交流:
朱小四(河南信阳):从案例中可以看出,小明不是不懂规矩,而是不想守规矩,甚至在故意作对、任性妄为的过程中感受到了某种快感。班主任可以试试这样做——
1.反复提醒,帮助小明树立规则意识。作为班主任,不要放大小明的行为对班级其他同学的负面影响,而要用班级整体的良好习惯来影响他。班主任可以表扬班级课堂秩序井然、大课间活动整齐有序,还可以通过讲故事、情景表演等方式,让孩子们知道不遵守秩序的坏处,既让小明受到教育,又让班级整体风气得到提升。
2.接纳情绪,允许这种情形发生。班主任要允许小明表达自己的情绪,而不是简单否认或压抑其情绪。当小明能遵守学校规定的时候要及时肯定,如口头表扬其按照校园引导线入班,点赞其在课堂上安静学习、按要求完成作业等。当小明情绪失控时,在他不伤害自己、不影响别人的前提下,老师可以允许他暂时停止学习、不参加某次课间活动,带领其他同学正常活动即可。
3.做好家校沟通工作。班主任和家长要对如何帮助小明形成一致的看法,如哪些行为应该包容、哪些行为应该制止、在具体情形下应采取怎样的措施等,并相互通报情况,让家校之间形成合力。
4.教给孩子缓冲情绪的小技巧。老师可以在小明情绪稳定的时候,告诉他之前的行为有哪些不好以及解决方法,比如对作业不满意时可以先做深呼吸,听老师讲解示范后再练习;遇到老师批评时,可以向班主任倾诉;如果想拍桌子、摔书时,就双手紧握等。
李瑜清(河南洛阳):案例中造成小明现状的原因很多,总结起来不外乎几点:从小受到溺爱,没有建立起正确的是非观和良好的规则意识;爸爸常年外出打工,导致父爱缺失;妈妈忙于照顾二宝,对他有所忽视。种种因素,导致小明心理失衡,情绪反应失度。作为班主任,可以指导家长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做。
1.感受爱和温情。可以在每周安排一个大宝的专属时间,让大宝感受父母的偏爱;为大宝设立“婴儿日”,让他选择在某一天或者某天的一个时间里做回“婴儿”,放宽一下平时对他的要求。
2.感受力量和责任。父母要引导孩子去感受成长,比如总结一下不知不觉间已经学会了哪些生活技能;让小明规划一下将来怎样和二宝一起玩耍、一起学习,或者让小明参与照顾二宝的生活,从而培养他对家庭的爱。
3.感受成长和幸福。家长可以引导小明多关注校园生活,促进精神成长。比如听孩子说说他的老师、同学,听孩子讲学校的活动、课间的游戏,和孩子一起翻看各科教材,鼓励小明和同学一起玩等,帮助孩子打开格局,把注意力投向自己的新世界。
同时,教师也要在校园生活中给予孩子充分关注,建立规则意识,为其提供展示自己的机会等。
彭梅菊(河南平顶山):小明的问题根源在家庭,早期过于溺爱,未使其养成良好的习惯;后期忽略了“二宝效应”,让小明有“失宠”感,才导致反应过度。
什么样的家庭易出现小明这样的情况?什么样的家庭里孩子们会有规则意识、可以和谐相处?答案是显而易见的:家庭精神生活较为单调、父母缺乏教育智慧的时候,孩子容易心理失衡、甚至陷入“互害”的模式;当家庭精神生活较为丰富,父母平和而有原则,能用饱满的爱和智慧滋养孩子的时候,孩子们往往文明、有礼貌,兄弟姐妹之间能相亲相爱。因此,要想在短时间内改变小明的家庭状况和行为模式,是有困难的。
教师需要不断向家长传递正确的家庭教育观念。除了定期召开家长会、开设家庭课堂,还可以通过推荐图书,比如《为爱朗读》《正面管教》等,激发家长学习成长的热情,从而改善其行为模式。
梁娜茹(河南洛阳):多子女家庭中,老大的心理大多是会有波动的,这样的情况比比皆是。在学校生活中,班主任要教给孩子们一些管理情绪的方法。
1.设置“情绪角”,鼓励孩子合理表达情绪。低年级的学生还不能很好地用文字表达,可以给情绪划定颜色卡片——开心是红色,难过是蓝色,害怕是黑色,兴奋是绿色等。当孩子有情绪时,就可以通过颜色卡片清楚地向老师、同学表达出来。
2.放置“心里话箱”,清理不良情绪。学生如果有什么不开心的事情可以写一写,投入“心里话箱”中。教师看到之后及时回复,就能消除许多问题。
3.有效沟通,疏导情绪。当孩子产生负面情绪的时候,可以用呼吸放松法疏导情绪,也可以通过看书、听歌等喜欢的方式,转移注意力,摆脱不良情绪。
任江鹤(河南长葛):作为班主任,其实是在带着两个班,一个是学生班,一个是家长班。以案例中的三个事件为例,当小明遇到情绪困境时,班主任可以这样做——
事件1:帮孩子捡起纸团,让他把少写的那个字补上,并告诉他:“这次听写你只少写了一个字,真不错!相信你下次一定能全写对。”
事件2:对孩子的烦躁心情表示理解,等他安静下来,再教他写好自己的名字,并在班级展示,夸赞他的书写水平。
事件3:发现小明又在滑行式走路时,及时制止他,指出这样很危险。如果他喜欢轮滑,可以在操场上为他设置展示区。
对待这样的孩子,切不可用惩罚性的后果逼他低头认错,要用温情、宽容给孩子的情绪以缓冲的余地,并在循循善诱中让孩子走向成长的正确道路。
雷艳茹(河南洛阳):我在一年级开学之初就召开家长会,为家长讲孩子在校一日活动、学期工作计划,讲本学期孩子需要养成的习惯、家长需要配合学校工作的地方,以及孩子和家长可能会出现哪些不适应、应该如何和老师沟通等。同时还为家长举办家庭教育专题讲座,讲一年级孩子的身心特点和学习规律,以及独生子女、多子女家庭的教育方法。
针对小明的具体情况,我会建议家长做好亲子沟通工作。忙于工作的父亲可以常常通过电话、视频联系,向孩子表达自己的关爱和期待。家长要教育孩子学会合理表达诉求,当他再以哭闹的方式相要挟时,要告诉他:大家很爱你,但是不喜欢你这样的方式;你要是不哭不闹、好好提要求,可以考虑答应你。
我还会向家长了解小明的特长、喜好,在学校创造机会让小明展示自己的特长;找时间和小明聊聊他喜欢的动画片、亲密的朋友等,增加他对学校的认可度;鼓励他和同学们友好相处、遵守学校各项制度。此外,我还会建议家长多为孩子提供精神关怀,为孩子提供适合的图书、益智玩具,鼓励孩子多参加兴趣活动等,帮助孩子获得心灵上的成长。
点评
这个案例非常具有代表性,家庭环境是土壤,父母的教育是阳光雨露,孩子的行为是长出的苗、结出的果。当我们看到孩子的行为出现问题时,不要简单在校园内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我们可以把孩子在校期间的学习状态、行为表现、课间活动情况及行为分析告诉家长,然后在家长这里探寻问题的根源。
随着社会的发展,独生子女家庭、二孩家庭、多子女家庭都会存在,来自不同家庭、出生顺序不同的孩子带有各自的成长烙印。独生子女可能会存在家庭话语权过重的问题,二孩家庭、多子女家庭中有的孩子则可能面临着家庭资源竞争、话语权受限的问题。如何与性格不同的孩子相处,越来越考验教师的专业素养。
情绪的存在不是随机的,而是代表着某种被忽视的心理需求。当我们看到有的学生情绪冲动、反应激烈时,或者是消极懈怠、“软抵抗”时,要试着去理解他的感受。教师切忌浮躁、急于求成,更不要试图强制压服。我们也必须承认,爱和包容不是万能的,教师更需要有科学的育人措施。如怎样引导孩子去觉察自己,如何发挥孩子的优势学科、培养孩子自尊自信的品质,如何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培养孩子全面发展等。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知识之外,更加深入地了解儿童、学习家庭教育等理论,同时要有爱心、耐心,才能游刃有余地做好自己的工作。
(本案例由河南杏坛网研社案例组征集整理)
(责 编 莫 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