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本土创特色 躬耕教坛育新人

作者: 李圣德 刘娟

近年来,福建省厦门市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和创新导向相统一,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立足本土创特色,在加强课程建设上下功夫,推进了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的高质量发展。

一、鼓励创新,探索多样化实践

实践“四课堂”。厦门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知情意行相统一的逻辑,以培养道德情感、打牢思想基础、提升政治素养、增强使命担当为目标,制定大中小学思政课实践教学运行与管理规范,解决好形式拓展、过程推进、成绩考核、成果转化和实践推广等关键问题,系统建构思政课实践教学体系。关注学生,立足学情,重视实践,依托区域内高校、科研机构、实践基地、中小学校等资源,充分利用综合实践活动,积极推动学生走进田间、工厂,参观红色教育基地、开展志愿服务,把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网络云课堂以及党建新课堂结合起来,以党建引领、以真理增智、以理想铸魂、以文化养德、以实践提能,实现“四课”联动,推进一体化建设。

建设新基地。厦门围绕嘉庚精神、红色文化、生态文明、山海协作、乡村振兴、共同富裕、中国式现代化等主题,谋划和建设好体现学段衔接要求的新实践基地。全市现有市级以上92个研学实践和劳动教育基地、22项研学精品课程、216个社会实践基地资源,构建了集参观、调研、竞赛、服务等模块为一体的思政实践类型体系。

劳动融思政。厦门注重将劳动精神教育融入“大思政课”建设,在大学阶段侧重与创新创业教育相结合,中小学强化与基础性劳动教育相融通,职业学校强调德技并修相一致。通过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相互观照,形成教学的完整闭环,擦亮思政课社会生活的现实底色,强化学生的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引导学生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

社会保供给。厦门鼓励思政课教师到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基层挂职锻炼,开展蹲点调研和理论宣讲,讲好中国故事的地方版本。推动思政课与行业、产业的合作,强化社会对“大思政课”研究、研学、研修基地建设的支持,建立社会供给机制,提升思政课反哺和服务地方的能力。

二、提升质量,推进现代化教学

数字化“点睛”思政课堂。厦门把握“数字原住民”一代的思政教育场域,从用户需求出发,关注时事与文化的兼收并蓄,重视以ChatGPT、Sora等为代表的新一代人工智能赋能教育教学,更加注重数字化建设。利用云计算、大数据等新技术,将优质数字教育资源与“大思政课”建设有机整合,搭建共建共享共研网络交流平台,让数智技术成为思政课的点睛之笔。

一体化提升教学质量。厦门把握常态思政课堂,以经济社会的发展成就为内容支撑,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力量根基,挖掘资源,甄选素材,讲透道理,讲好新时代的中国故事和厦门故事,把握道理背后的时代逻辑,让学生看到成就,感悟发展。

三、成果导向,多元化考核实施

完善评价体系。坚持教学评价优先导向,注重素养立意和过程评价,把教师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成果纳入评教考核范围,追踪评价学生思想成长增量,建立专家同行听课、教学视导、评估督导、社会评教、教学改革贡献等相结合的教学质量综合评价体系。

优化保障机制。进一步完善思政课教师地位和待遇保障机制,在专业技术岗位等级设置、职称评聘等方面向思政课教师倾斜,落实单独序列、单独标准、单独名额的评聘要求,打通思政课教师职级、职称评价进阶通道。进一步优化激励机制,支持思政课教师以教育家精神为指引上好每节课,用实际行动、深厚情怀、人格魅力影响和感染学生,发挥好骨干作用。

四、立足厦门,打造一体化亮点

发挥区域优势。近年来,厦门围绕“两高”(高颜值、高素质)“两化”(国际化、现代化)目标,汇聚本土资源,研讨学段衔接,坚持“名师出岛”策略,壮大思政名师团队,致力培养更多思政“大先生”,为“大思政课”建设提供可借鉴经验。

凸显区域亮点。在课程思政一体化和德育实践一体化方面,厦门深入挖掘艰苦奋斗、拼搏创新、包容并蓄、大气和谐的特区精神,主要包括嘉庚精神、海堤精神、英雄三岛精神、鼓浪屿好八连精神、马塘精神、盖军衔精神等。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发扬敢闯敢试、敢为人先、埋头苦干精神,围绕海洋文化、生态文化、华侨文化、闽南文化等新时代本土文化,加强课程生态建设,打造具有鲜明地域和时代特色的“大思政课”建设品牌。

五、持续推进,获得探索实践成果

厦门“大思政课”建设坚持党政领航、校家社联动,推动“思政课程+课程思政+德育实践”协同,成效明显。

近年来,由翔安区思政课一体化研究中心和厦门海洋学院联合申报的“基于城市文脉打造大中小学思政‘金课’一体化创新实践——以嘉庚文脉为例”研究课题获2022年福建省教学成果二等奖。“厦门市用好‘四类资源’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厦门:打造一体化思政‘中央厨房’”“厦门市大中小学‘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一体化思政课堂’主题研讨活动举行”等系列实践案例,受到诸多国家级和省市级媒体关注。《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区域性实践》《习近平关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论述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思考》等10多篇理论文章在专业媒体上公开发表。

今后,厦门思政人将继续弘扬教育家精神,潜心躬耕教坛,探索具有闽南风格、特区特色的“大思政课”建设的本土经验,努力培养更多担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

(责 编 佳 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