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域文化融入思政教育的思考与探索

作者: 吴小美

青少年阶段是人生的“拔节孕穗期”,需要教育者的用心栽培。中学思想政治教育不仅承担着塑造“三观”、传承文化的使命,还是一个自觉地进行文化创生的过程,是培育学生文化自信的重要途径和方式。地域文化具有独特地域性、相对稳定性、丰富多样性等特征。本文以杭州市为例,谈谈如何利用地域文化为中学生思政教育提供鲜活素材和教育资源,进而有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一、杭州市地域文化的特点

杭州是历史文化名城,拥有众多的历史遗迹、历史故事和名人传说,本身就是一部很好的教科书。杭州的历史积淀和文化内涵,为中学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生动而又丰富的素材。同时,杭州又拥有丰厚的红色文化资源。比如,杭州中共小组纪念馆、毛泽东视察小营巷纪念馆、梅家坞周恩来纪念室等红色场馆,都记录见证了党和国家的革命、建设历程。改革开放40多年来,杭州勇立潮头,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物联网产业中心、智慧物流中心、数字内容产业中心、全国云计算和大数据产业中心、互联网金融创新中心等六大中心的建设,使杭州市成为享誉全国的“互联网+”产业高地和电子商务之都、移动支付之城。这都可以促使中学生理性思考如何适应新时代的要求,增强提升自我、发展自我的主动性和使命感。

如果说悠长的历史给予杭州深厚的底蕴,那么山水相依、湖城合璧的自然之美,给了杭州得天独厚的生机和活力。尊重自然、保护环境,倡导环保生态意识,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不仅是中学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目标之一。学校充分利用杭州“生态文明之都”的优势特色开展思政教育,有利于引导学生热爱自然、保护自然,形成人文素养,厚植家国情怀。

二、依托地域文化增强中学生文化自信的思政路径

中学思想政治教育要充分开发和利用杭州市的地域文化资源,使学生内化于心、外化于形。

(一)以校园文化环境培养文化认同感

校园是中学生学习和生活的主要场所,校园文化建设充分吸收本校、本区域的文化元素,使之更具有地域特色,可以发挥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一方面,作为校园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校史,是对学生进行思政教育的重要载体。有底蕴的学校,大多重视以史育人,以继承和发扬优秀传统和优良校风。比如,杭州高中界最大的校史馆——杭高校史馆,于2006年建成并对外开放。这家校史馆汇集了鲁迅、朱自清、徐志摩、金庸、俞秀松、施存统、徐匡迪、蒋筑英等一大批名家大师的事迹资料。另一方面,校园雕塑是对校园文化的提炼和传承,蕴含有潜在的教育意义。通过解读雕塑作品,学生能领会其特定的设计思想,对其态度、情感和价值观能起到一种潜移默化的引导作用。

此外,还可以通过美丽校园建设,以美育人。比如,在图书馆、教学楼、实验楼、餐厅等公共空间,精心布置具有地域特色的名人图像、名言警句等;利用校报、校刊、广播、微信等平台,讲述校园故事,传播正能量;通过主题班会、知识竞答、实践活动等途径开展理想信念教育;等等。都可以引导中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

(二)以文化体验活动培养文化依恋感

在自媒体时代,文化自信的建立更需要“感同身受”。我们可以将传统文化引入校园生活,比如传统节日、戏曲、国画、书法、扎染、篆刻、传统体育、中医药等。杭州文清小学的“传统年节”活动,行知小学的考古、扎染、蹴鞠进校园活动,都以人们喜闻乐见的方式来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拓展学校的文化特色。

同时,我们还可以主动联系公安、宣传、共青团、妇联、文化、综治等部门和团体,统筹校园内外的红色资源、文体资源、科技资源、国防资源,邀请校外专家举办文化专题讲座,开阔学生的文化视野。也可以利用人文资源丰富的特点,邀请历史人物的后人来讲述先辈以学报国、以身许国的故事,感悟名人大家为国担当、求实创新的爱国情怀。此外,还可以利用杭城场馆丰富的优势,通过进校园布展、馆校共建等途径,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具有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的时代新人。

(三)以社会实践活动增进文化归属感

社会文化实践活动在密切学生与生活、学生与社会的联系,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合作能力、探究精神、社会责任感和创新实践能力等方面,发挥活动德育的重要作用。通过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学生逐步提升对自然、社会和国家的价值体认、责任担当的意识和能力。

我们可以组织学生参观杭州的博物馆、人物纪念馆,开展“行迹杭城”“走读杭州”等活动,倡导通过研学、学军、学农等活动来进行素质拓展,让学生在特定的情景中主动思考感悟,培养积极乐观、团队互助、开放包容的良好精神特质,在参与公共生活中提升主体意识和责任意识。我们还可以让课本知识与实地体验结合,让学生感受杭州历史悠久、风景秀美、人杰地灵的独特韵味,激发自豪感和幸福感,树立热爱乡土、报效祖国的信念。

(四)以地方校本课程强化文化使命感

中学思政教育离不开课堂主渠道,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都是对学生进行教育的隐性课程。地方课程根植地域资源、充分体现地方特色,校本课程则关注学生特长与个性,体现学校特色。开发校本课程注重本土味,有助于教育生活化。

无论是浙江省的地方教材《人自然社会》,还是杭州市的地方教材《最忆杭州》,都关注学生跨学科能力和深度思维的培养。我们结合杭州经济社会特色,融合各种资源,通过探究性学习、项目式学习,提高学生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素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效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例如,在教授《杭州的早期文明》这一课时,教师可以依托临平茅山遗址发现的独木舟展开教学,引领学生逐步了解先民的生产、生活,感受“一叶独木舟”承载的良渚文明和中华文化。此外,《杭州的名胜和旅游》《杭州的桥》《杭州的民间传说》……分别从不同的视角展示杭州的文化魅力和独特韵味,都可以激发学生热爱家乡、认同文化的自豪感,增强学生投身家乡发展乃至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责 编 东 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