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践行美的教育 浸润美的人生
作者: 康鑫美育是传承中华文明的重要载体,是增强文化自信的重要途径。《教育部关于全面实施学校美育浸润行动的通知》提出“以美育浸润学生”“以美育浸润教师”“以美育浸润学校”三个层面的主要任务,要求“以浸润作为美育工作的目标和路径,将美育融入教育教学活动各环节,潜移默化地彰显育人实效”。
那么,何为美的教育?如何建设一所美的学校?怎样在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中实施美育浸润?
一、美的内涵
美的教育应该是学校活动与师生成长的一种尺度和标准,是学校教育的一种价值追求。
美的教育具有人本性。美的教育要指向激励人、凝聚人、启发人、吸引人,使人人参与、人人浸润、人人成长。
美的教育具有发展性。学生发展的过程就是美的。教育者遵循美的规律与法则整合教育资源,优化学校课程教学文化,从而构建洋溢美学追求的教育生活,使学生在愉悦中学习成长。
美的教育具有创造性。美能激发创新与创造活力,强大学生的精神世界。美的教育是由师生共同创造出来的,在创造美的过程中,学生的自主性、创造性、审美力得到唤醒与丰富,生命精神得到弘扬。
美的教育具有浸润性。美的教育,不是说教,而是充满浸润式的体验与实践活动,能积极回应学生对美的价值追求和情感需要,这是培养美的最好方式。
二、美的文化
各美其美,尊重差异,发现学生之美。在充满和谐、美感的教育环境中,学校应给每个人创造成长的机遇和自我展示的舞台,让师生以自己的方式去追求、创造美,共赴生命中一段美的历程,实现全面而有个性的成长。
美美与共,融合“五育”,发展课程之美。学校应以美育为抓手、融合“五育”,聚焦学生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关键能力的形成,立德尚美、启智达美、强体健美、育美立美、勤劳创美,以美育重构校园生活,让美育在教育教学中落地。
美者悦己,向内挖潜,发掘教师之美。为师者,应拥有坚定的理想信念和高尚的道德情操;尽责尽善,做躬耕教育的力行者;向上向美,涵养大视野、大格局、大情怀、大智慧,在审美中自觉发现教育的使命,实现生命价值。
美者达人,向外生长,发扬治理之美。学校要完善家校社协同育人服务机制,以学段管理、学科发展、学校服务、家校共议、校社共治“五线并行”的学校治理体系,提升管理育人成效。
三、美的课程
知美课程:以学科知识为原点,根据知识的内在逻辑联系进行多维拓展与整合,形成“1+X”的学科课程群。例如,语文学科以读写为主线对国家课程进行拓展和延伸,形成快乐阅读、读写课堂、群文阅读、读书汇报课、读书节等学科课程群。
融美课程:学校通过“造型·表现”“设计·应用”“欣赏·评述”“综合·探索”四大课程模块,以一学年为周期,分年级分主题举办7次大型活动,如科技节、艺术节、体育节等。以年级学生会、班委会为依托,引导学生自主完成活动,使学生的主体性和精神力量不断得以成长。
润美课程:以美育特色课程创建为突破口,广泛开展美育活动;高效组织和开展艺术社团、艺术工作坊、兴趣小组活动,学生参与率不低于80%;探索实施“新智慧美育”,积极开发主题类、节日类、思政类等线上美育展示活动,探索云展览、数字直播、虚拟演出等,以数字化赋能美育实践。
同美课程:成立以专家、学校教师、优秀家长代表组成的家庭教育指导委员会,编写家庭教育校本教材,开设家长系列课程。通过专家引领、集中培训、远程学习、自主学习、示范引领、活动促推等方式,促进学校、教师、家长之间的联动协同。
四、美的育人
自主育人。七年级行为自律——入校课程、引航课程、自律课程、礼仪课程、阅读课程,八年级发展自主——社团课程、美育课程、青春期课程、劳动课程、志愿服务课程,九年级思想自觉——心理课程、生涯规划课程、离校课程,让学生在课程中收获成长喜悦和美的体验。
学科育人。一是突出问题导向,浸润思维美。以学业质量标准为核心,以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为导向,落实问题式学习、项目式学习、主题式学习,增强独立思考、主动体验、创造呈现。二是突出生活导向,浸润体验美。整合离学生最近的那些可能的和必要的生活资源,引导学生观察、实验、操作、阅读、创作等,让学生在生活实践中感受、体验美。三是突出育人导向,浸润学科美。根据学科特点和学情因材实教,有效渗透审美意趣、审美观念,实现学生高质量成长。
红色育人。广泛开展“红色二七”大美育实践活动。校内,在音乐、美术、书法等课程中,通过红歌大家唱、红色书画展、红色课本剧表演等,提升学生的艺术实践能力。校外,合理利用二七纪念馆、郑州烈士陵园等红色资源,弘扬传承红色文化。
服务育人。大力推进“以美润心,以爱呵护”美育志愿服务工作,开展“背起画板走四方”“校园达人进社区”“创艺快闪志愿行”等活动,让学生从中感受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五、美的评价
重新定义“优秀”,突出人本化设计。研发“PB实美”电子平台,建立因材施教、评价先行的评价制度。一是以“五育”共美贯通学生成长和发展的各个维度,关注学生人格教育和综合素养的形成,强调整体发展、和谐发展。二是整合个性化发展记录与个性化服务档案,对学生成长实施发展性和增值性评价。三是基于学生发展数据的过程性评价和表现性评价,引导学生自身、教师及家长关注学生素养形成的过程,促进学生成长为更好的自己。
建立校本“我创我星”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星分五角,分别代表德智体美劳“五育”。设置“五色表扬卡”,学生积极积分兑换填充至五角,体现各方面的进步,直至填满五星。学校每学期据此评选班级和校级“五星少年”,体现出育人目标、路径和评价的一致性。
(本文系河南省教育科学规划2024年度一般课题“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美育浸润行动研究”的研究成果,课题编号:2024YB0729)
(责 编 林 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