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新”背景下的思政课培育政治认同实践路径探索
作者: 李晓丽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高中思政课程新课标明确指出,要培育学生的政治认同,即要培育学生拥护党的领导,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认同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目前,以新课标为导向的统编版新教材已落地使用,高考评价体系对接新课标相应提出了以价值引领为金线、能力为银线、情境为串联线的新导向(以下简称为“三新”)。那么,在“三新”背景下,高中思政课如何不断探索培育政治认同的有效路径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
一、在有效测评中,诊断政治认同的着力点
思政课教“知识+技能”,不只是为了答题,而是教学生运用知识和技能去解决实际问题。因此,高中思政课要运用真实情境和真实指向行为的任务设置,去诊断学生政治认同中的盲点和薄弱点,找到增进政治认同的着力点。
(一)从真实情境测评中诊断盲点
例如,统编版教材必修3第二课关于共产党员先进性的测评情境,选用了刑侦专家崔道植的真实故事——自1955年从警以来,崔道植累计检验鉴定痕迹物证7000余件,无一差错。情境进一步呈现“只要我的眼能看、腿能动,就要为党的刑侦事业工作到最后一刻”,这启示广大党员干部要:①初心不改,使命不移;②艰苦奋斗,严于律己;③不怕牺牲,无私奉献;④兢兢业业,清正廉洁。这考查学生对共产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的理解,正确选项是①③。
测试发现,有的学生对共产党员形象存在认知模糊,对理论吃得不透。其实,从“只要我的眼睛能看、腿能动,就要为党的刑侦事业工作到最后一刻”,就能体会到共产党员无私奉献、不怕牺牲的优秀品质。因此,教师不能只让学生“背教材”,还要带领学生走入生活情境,透彻理解理论问题。
(二)从行为真实测评中把握薄弱点
例如,必修4第六课“实现人生价值”部分,对英烈的评价进行行为选择的测评“沈阳抗美援朝烈士陵园英名墙上镌刻着 19万多名烈士的名字,很多烈士连一座坟冢都没留下,却被祖国和人民永远记住了”,这说明了什么?
试题给出了4个选项:①有价值的人生必然会得到社会的认同;②需要坚定的理想信念才能实现人生价值;③维护国家利益必然会牺牲个人利益;④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才是人的价值所在。正确选项是②④,但很多学生选了①。这些学生认为,得到社会认可的人生才是有价值的人生。人的价值为什么不能取决于能否被认可?这是学生内心纠结的反映。这需要引起教师的重视,有针对性地进行讲解。
二、在结构化情境中开展学习,培育学生的政治认同
结构化的情境与学生的生活体验进行互动、碰撞,引导学生剖析社会现象,探求问题本质,从而有效培育政治认同。
(一)在情境中思考,升华政治认同
以学生对共产党员形象的认知为例,我们可选用结构化的情境素材,提升学生的政治认同度。例如,以2018年全国3卷以开国将军甘祖昌的一段情境与学生展开对话,文本呈现甘祖昌抱着“共产党员不能享清福,就要艰苦奋斗一辈子”的信念,主动要求从军队到地方工作,带着乡亲们修水利、建电站、架桥梁,一干就是几十年。1986年,甘祖昌病逝,仅把三枚勋章留给妻儿。教师针对此情境展开追问:甘祖昌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他为谁奉献了青春和热血?他把创造的财富留给了谁?我们生活中能不能缺少奉献?没有奉献,社会将会是什么样的?在深入探究中,学生心中有了立体感的共产党员形象,对党的认同感自然而然就增强了。
(二)善用补偿机制,深化政治认同
笔者在情境测评中发现,引导学生坚定“四个自信”,必须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史、新中国建设史、中共党史、改革开放史的学习作为支撑。例如,对英烈的行为评价,可选用张富清老人的事例,他立下赫赫战功却隐姓埋名,奉献青春却甘守清贫,老人对党忠诚奉献一生的深层原因是什么?他们的选择是否能用名和利衡量?学生从英模人物身上体会到了崇高的道德情操,增进了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涵养了家国情怀。
三、在活动化情境中涵养品性,培育学生的政治认同
思政课是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活动型课程,实现课程内容活动化,旨在增强学生对课堂理论的认知,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一)善用本土资源,开展特色思政活动
社会实践中的思政课,就是要打开学生的视野,带领学生深化认知,做到知行合一。教师可以选取本地可触可感的文化资源,既可增进学生对家乡的热爱,又有助于学生坚定文化自信。比如,在清明节开展烈士祭扫活动,走访老战士聆听红色故事,到革命纪念馆、历史博物馆了解红色文化,让学生与本土文化开展“对话”,在接地气的文化滋养中深化政治认同,强化政治理论学习。
(二)善用角色置换,感受国家治理理念
思政课要通过丰富多彩的参与政治生活的实践活动,把理论学习与课程活动结合起来,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国家治理的制度优势,加深对社会主义制度的认同。我们可以通过模拟人大代表提提案活动,体验全过程人民民主;举行模拟听证会,感受政府的科学民主决策;开展模拟法庭活动,让学生感知法、理、情的有机统一,认同司法公正是守护社会公平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还可以通过角色置换活动,回应新课标、新高考对创新应用型人才的要求,创新学习方式。
总之,“三新”背景下,高中思政课教师要善用测评与学科任务设置,发挥真实情境、结构化情境、活动化情境的育人作用,及时明理、导向、“补钙”,不断探索培育中学生政治认同的有效路径。
(本文系河南省教育科学规划2024年度一般课题“高中思政课培育学生政治认同的实践研究”的阶段性成果,课题编号:2024YB1403)
(责 编 东 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