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学习任务群让革命文化题材的教学“活”起来

作者: 戚国栋

统编小学语文教材编入了40余篇关于革命传统和红色精神的课文,旨在培根铸魂,对学生进行正确价值观的引领。教学中,我们尝试创设真实的任务情境,整合相关背景资料,设置科学合理的任务群,引导学生围绕特定任务,进行自主合作探究的语文系列实践活动,以优化革命文化题材课文教学,实现“文道统一”。

一、彰显红色文化是核心

教学中,我们牢牢把握革命文化题材课文“革命性”这一特点,时时处处彰显“传承红色基因,建立文化自信”这一育人价值。

其一,当文中人物为某一个体时,应从“这一个”拓展到“这一类”。如学习《桥》时,可设置“寻找身边的共产党员”拓展活动,丰富学生的认知,使之体会共产党人为民族谋解放、为人民谋幸福的崇高精神,实现以文育人。

其二,教材中选取的有些课文,如《我不能失信》《不懂就要问》《邓小平爷爷植树》等,都是领袖人物的小故事,不一定都体现宏大的革命叙事,但我们可以补充相关资料,通过课文中反映的信守诺言、独立思考、保护环境等主题,传承红色精神,树立文化自信。

二、基于语用是根本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指出,在语文课程中,学生的思维能力、审美创造、文化自信都以语言运用为基础,并在个体语言经验发展过程中得以实现。革命文化题材课文的教学必须要有鲜明的“语文味”,让学生在语言实践活动中受到精神熏陶,言意兼得。

一是抓住关键词句。革命文化题材课文中体现的革命精神,往往是通过具体的语言文字表达出来的。设计任务时,我们应“披文以入情”,从字词句入手,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句,以小见大,在反复研读中比较质疑,走进人物内心世界,领悟革命精神。如学习《清贫》时,可引导学生研读“经手的款项,总在数百万元”“我一向是过着朴素的生活,从没有奢侈过”两句,抓住“数百万”“一向”“从没有”等关键字句,组织学生比较讨论,体会方志敏烈士忠于革命、一心为民的精神。

二是结合文体特点。教学时,我们应充分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文章风格,“识体而教”“以学定教”。低年级的教学,应以讲故事为主。中高年级的教学,应注重品读细节描写,从中欣赏语言之美,感悟人物形象。

三、创设情境是关键

革命文化题材课文,往往反映了特殊情境下的事件和人物。由于成长环境、生活阅历等因素的影响,小学生往往无法深入理解这类文本,难以在情感体验上产生共鸣。因此,创设教学情境就显得十分重要。

具体教学中,学习任务的设置要以学生的真实生活与情感体验为起点,以真实事件或问题来创设学习情境。笔者所在的光山县是大别山精神的发源地之一,红色资源丰富。在学习《狼牙山五壮士》时,恰逢县里举行红军长征暨花山寨会议90周年纪念活动,面向全县征集红色故事。笔者便结合文殊乡匡氏八子弟参加红军的故事,创设“红色光山我代言”这一任务情境,分为“读《狼牙山五壮士》,感悟英雄壮举”“品读课文,学点面结合”“创编匡氏八子弟参加红军剧本”3个子任务。这些任务涉及的内容真实地发生在学生身边,学生非常感兴趣。课文《狼牙山五壮士》与任务中的“匡氏八子弟”,都是人物群体描写。

这样,学习课文变成完成任务的支架。学生阅读课文,运用从课文中学到的“点面结合”写法,顺利完成了剧本的编写任务。

四、注重整合是基础

革命文化题材的故事往往年代比较久远,学生完全读懂课文有难度。因此,设计任务时,我们有必要整合相关学习资源,适当补充一些时代背景资料,帮助学生“知人论世”。学校一位教师在教学《梅兰芳蓄须》时,三次引入资料。第一次,课前布置学生搜集梅兰芳生平资料,观看《贵妃醉酒》视频,让学生对梅兰芳先生有初步认知,并了解关于京剧“旦角”的一些知识。第二次,补充文字资料,介绍时代背景。第三次,介绍梅兰芳对京剧艺术的热爱,与课文中的“拒演”形成强烈对比,引发学生思考,充分体会梅兰芳先生的民族气节。当然,在补充资料时,也要注意适度,不能喧宾夺主。

我们还可以整合相关文本,开展专题化阅读。统编小学语文教材中,有多篇课文是介绍毛泽东同志的,教学时可以“教科书里的毛泽东形象”进行统整研读,设计“读毛泽东的文章、讲毛泽东的故事、诵毛泽东的诗词”等任务,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把握一代伟人的领袖形象。

我们还可以贴近生活,组织相关实践活动,从教材中的革命人物入手,引导学生寻找生活中的英雄;也可以从文本出发,引导学生读写结合,写人物小传、精神颂歌等。在从“输入”到“输出”的转换中,学生自然而然地感悟、传承了红色精神。

五、成果可视是保障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强调,教学要树立“教—学—评”一体化意识,科学选择评价方式,合理使用评价工具,并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自评、互评,以评促学,以评促教。

革命文化题材课文教学设计成果应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同时,也应是可检测的。有了可视化的成果,学生更能明确自己的学习目标,学习的动力也就更足。成果可视化,要求教师在设计任务时,应确定相应的评价标准,让学生知道怎么学习、达到什么标准。

笔者在教学《开国大典》时,在班级开展了“感大典盛况,当红色宣讲员”活动。该活动从“条理清晰,重点宣讲印象深刻的场面”“宣讲场面时注意点面结合,在点的宣讲上,突出人物动作、语言、神态” “分享个人的感受和体会”“声音洪亮,表达得体”四个方面设计评价标准,充分激发了学生的主体能动性,加深了学生的成功体验,保证了学习效果。

总之,革命文化题材课文的教学承担着培根铸魂的重要使命。在教学中,我们要整合相关资源,创设真实的任务情境,在提升学生学科素养的同时,让红色基因入脑入心。

(本文系河南省教育科学规划2024年度一般课题“基于学习任务群的小语革命文化题材内容教学策略研究”的研究成果,课题编号:2024YB1305)

(责 编 佳 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