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境式学习在小学语文中的应用

作者: 景双霞

情境式学习以学生的家庭生活、校园生活、社会生活为基础,教师以生活中的实际需求和问题为出发点,建设开放的学习空间,培养学生在各种场景中运用语文知识的能力。笔者认为,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情境式学习可以通过以下途径来开展。

一、以教材为本源,创设适切情境

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采用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双线组织单元结构。只有找准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的契合点,情境式学习才能收到较好效果。比如,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人文主题是“舐犊情深”,语文要素是“体会作者描写的场景、细节中蕴含的感情”。该单元编排了《慈母情深》《父爱之舟》《“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三篇课文。在教学中,笔者创设“我和父亲母亲”情境,围绕这一情境设置了以下任务——

任务一:爱的感受。让学生阅读三篇课文,感悟课文如何通过人物语言、动作、神态等细节描写来表达父母之爱。

任务二:爱的寻觅。观察、回忆父母生活中的话语、动作、神情等细节,感悟父母对自己的爱,并分类记录下来。

任务三:爱的困惑。对自己与父母发生的冲突进行反思。

任务四:爱的表达。以《妈妈(爸爸),我想对您说》为题,和父母说说心里话。

在“我和我的父亲母亲”情境任务的驱动下,学生从感受爱、寻找爱、质疑爱、表达爱这四个视角完成了学习任务,听说读写能力也得到了提升。

二、以问题为导向,创设应用情境

学生在家庭、学校、社会中会遇到各种问题,这就是我们创设情境的源泉。问题越真实,与学生的关系越密切,就越能激起学生探究的欲望。比如,三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六课《陶罐和铁罐》意在培养学生“正确看待人和事物”这一思维品质。笔者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小禾有这样一个烦恼,他在学校运动会和体育活动中屡次获奖,为班级争了光,然而很多同学却不喜欢和他玩儿,这到底是怎么回事?你愿意帮帮小禾吗?”这个问题情境激发了大家的兴趣,教师可引导学生从寓言故事中感知陶罐、铁罐的形象,从而认识到每个人都有长处和短处,同学之间相互取长补短才能共同进步。

三、以任务为驱动,创设实践情境

学习任务群是创设实践情境的依据和指南。比如,六年级上册第七单元以“艺术之美”为人文主题,以“借助语言文字展开想象”为语文要素。教学中,我们可以整合听说读写活动,设置“艺术作品知多少”“欣赏和评价的要义”“大显身手创意表达”等任务情境,引导学生先整体感知,获得审美体验;再细细品读,提高审美品位;最后写出作文,表达独特的体验和思考。

从思维发展看,小学生正处于具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时期,是思维发展中的质变阶段;从心理特点看,处于童年时期的小学生对外界事物有着强烈的好奇心、想象力和探求欲。因此,我们要围绕以生活为基础、以活动为主线、以任务为驱动的路径来创设情境,开展教学活动,让师生、生生交流互动,共同探究与成长。

(责 编 佳 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