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诗意红尘
作者: 李迪2024年11月24日,著名古典文学研究专家、诗人叶嘉莹仙逝,享年100岁……屈指算来,我听闻叶嘉莹先生的大名,有20个年头了。
20年前,我在“教育在线”论坛学习,逐步走上了专业成长道路。为了夯实基础,论坛里的干国祥老师推荐我们阅读《唐宋词十七讲》,自此,我开始接触叶嘉莹先生,一下子就被深深吸引。
先生首先影响了我对诗词歌赋的解读。
《唐宋词十七讲》是根据叶先生课堂录音整理出版的书。读书如听课,她习惯从一首诗生发,跃入另一首或是一类诗,天南地北无所不包,而我的思路也如脱缰的野马,跟随先生的文字在辽阔的知识草原上奔驰。
比如,叶先生讲温庭筠的《菩萨蛮》,叶先生会由“懒起画蛾眉,弄妆梳洗迟”,讲到符号学的理论,讲到语序轴、联想轴、语谱……她会引导我们去思索:对于一个涵义相近的词语,创作时该怎么选择怎么用……于是,我逐步领悟到“美人、佳人、红粉、蛾眉……”那种最细微的感觉差别:“红粉”好像庸俗了一点,似乎只注重外表的形态容貌;“美人”好像更笼统一点;而“蛾眉”让人联想到《诗经》里“齿如瓠犀,螓首蛾眉”,联想到《离骚》里“众女嫉余之蛾眉兮”,所以,“蛾眉”可以让人想到才德志意的美好。如此,联想轴、语序轴共起作用,这首词便给人雅致且意蕴深长之感。
这样的解读融入我的心田,让我不仅对文字更加敏感,连上课也在不自觉中朝向叶先生那种“跑野马”的风格。
比如,我本不是语文教师,在偶然间看到语文教材里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便悄悄设想:如果让我设计这一课,讲到“层林尽染,漫江碧透,万类霜天竞自由”时,可以顺便讲元曲《西厢记》的“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这样对比一下,学生自然能明白主人公的格局和视野,而《西厢记》的文学价值也不容小觑。同时还可以欣赏元稹的“曾经沧海难为水”,欣赏毛泽东的另一首《贺新郎·别友》的“挥手从兹去”,以及《蝶恋花·答李淑一》的“泪飞顿作倾盆雨”。如此,便将生命教育和心理健康等知识也融了进去。
先生对我的第二个影响,是对讲台、对学生、对课堂的敬畏。
随着阅读的深入,我得知叶先生80多岁给学生上课,还坚持必须站着。她说,这是她对讲台和诗词的敬畏。
后来,我也有了开讲座的机会,甚至常常连续讲几个小时。我一直要求自己站着讲课,这是我对听课老师、对讲台和对教育的敬畏。
讲课累不累?我的感受是:如果授课时字字句句发自肺腑,且全身心投入,便很容易进入“心流”状态,达到物我两忘的境界。如果哪天讲课一个小时,我的嗓子就开始不舒服,大概率是因为我的话言不由衷,潜意识在阻止自己“胡说八道”。
先生对我的第三个影响,表现在面对生活磨砺上。
叶先生是不幸的,她少年丧母;婚后丈夫因言获罪入狱,穷困之际她住在亲戚家的走廊上;丈夫出狱后性情大变,常常对她拳打脚踢;她一个人辗转奔波在几个学校工作养家;中年丧女……每一件都不堪重负。然而,叶先生却在经历这些事情后涅槃重生,不但90多岁还在上课、写作,还捐出了几千万元,活到100岁仙逝……为什么?
大概因为,她活在自己的诗歌世界里,并获得了滋养。《庄子》说:“鹪鹩巢林,不过一枝;偃鼠饮河,不过满腹。”那只叫鹪鹩的鸟儿,在深深的林子里筑巢。林子再大,它也不过只占了其中的一根枝条;偃鼠到黄河里饮水,黄河再大,它也不过是灌满自己的肚子。对于先生而言,尘世间再怎么繁华喧嚣,她只留恋这唐诗宋词的美妙,不争不抢。
近年,我常到各地作培训,承蒙听课老师们的信任,他们会把自己在工作、生活中遇到的困惑、挫折私下里向我倾诉。我常常回复他们:遭遇困境,我们不妨向叶嘉莹先生学习,做到“保持正念”四步骤。第一步,面对它。第二步,接纳它。第三步,解决它。第四步,放下它。
叶先生面对事情不陷入抱怨,选择真实地表达,给自己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去释放情绪。对于当年一家老小的生活无依,先生的解决方法是到几所学校任教,解决并放下之前,便开始新的生活。杨绛先生在遇到挫折、痛苦后,也是坦然面对并接纳,最后放下一切,开始新的生活。
叶嘉莹先生96岁的时候,有记者问:您惧怕衰老和死亡吗?叶先生说:“没有。我行乎其所当行,止乎其所不得不止。现在我每天工作到凌晨两点,我没有把我的时间和生命白白浪费掉……”这番话让我想到了王阳明先生临终前,学生问他:“您还有什么话说吗?”阳明先生说:“此心光明,亦复何言!”
呜呼!伟大的生命果真是相似的。他们珍惜了活着的每一分每一秒,让生命得到了充分的绽放,所以都不惧死亡。曾有人问我:“你为什么要这么孜孜不倦写作呢?节假日逛街、玩耍、和朋友聚会,不香吗?”我回答:“写作是我的特长,对教育问题我又非常敏感、体会很多。如果我不能把自己感悟到的教育理念告诉更多人,会感觉辜负了思考和感受。”一直以为,这段话是我自己的原创。直到2023年,看到叶先生对记者说:“我觉得如果不把所理解的东西说出来、传下去,我是上对不起古人,后对不起读者……”原来,叶先生早就说过类似的话。不过,先生的格局更大。
惠特曼这样说:
有一个孩子每天向前走去,
他看见最初的东西,他就变成那东西,
那东西就变成他的一部分……
我非常庆幸,自己在20年前遇见了叶嘉莹先生。她是我的标杆,我希望自己也变成她的样子。我相信,她的情怀和生活状态,也即将或正在变成我的一部分。
青春、容貌、名利、感情……世间多数事物都是过眼云烟,诗书倒是最适意的存在。无论到什么时候,只要我们愿意,它都会相伴我们左右,给我们带来欢乐或感动,为我们排解寂寞和忧伤,并从中获得被理解、被接纳的愉悦。
此后经年,我还要向叶先生学习,远离喧嚣,一心读书、写作、授课。任它红尘滚滚,我自月朗风清,在自己热爱的天地里,活出最诗意的人生。
——我想,这是对叶先生最好的悼念与传承吧。
(责 编 莫 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