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建设“我们的”学校文化
作者: 原绿色编者按:
《习近平文化思想学习纲要》汇编了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建设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不仅是做好新时代新征程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的强大思想武器和科学行动指南,而且是推动习近平文化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的有力抓手。学校文化,对推动学校发展、塑造师生品格、提升办学质量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建设学校文化必须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根本遵循,以师生为本,打造具有鲜明个性的文化印记,使之成为师生树立文化自信的坚定力量。
从本期开始,我们特开设《文化校园行》栏目,邀请有关文化学者、中小学校长一道,从文化探讨、特色践行等不同角度,展现河南校园的文化特色,以推动“以文化人”落地见效,在立德树人中发挥更大作用。敬请关注!
学校文化是一所学校的灵魂,是全体师生鲜明的精神追求和行事指南,也是师生发自心底的自觉和一言一行表现出来的风尚。好的学校文化不仅符合教书育人的科学规律,也一定具有鲜明的个性和区别于其他学校的特征。
学校文化理念系统是学校文化的核心,是学校文化和一切工作思路的“纲领”,是学校文化的文字标识,是学校文化最重要的思想表述。这包括办学目标、培养目标、教育哲学、教育理念、办学思路、校训、校风、教风、学风,等等。
现实中,有一些学校还没有形成成熟的理念系统,也有一些学校的理念系统是比葫芦画瓢“借鉴”来的,甚至有的校领导自己都没有比较深刻、系统的认知。这样的学校大多是跟着上级的要求做工作,是一种“必然”的工作状态,也是教育的基本要求和底线。然而,要想真真正正把学校办成教育该有的样子,甚至办出理想的境界和高度,办出个性特征,达到“自由”的状态,就必须建设好学校文化理念系统。
也许,拥有文化理念系统的校长并没有把学校“办好”,那是因为学校文化和理念系统不够科学、不够完善,也可能是执行不到位、没落地。这并不能说明学校文化理念系统的不重要。真正名副其实的好学校,一定是有自己个性鲜明的学校文化,特别是表述别致、深入人心的文化理念系统,并在时间的推移过程中形成深厚的积淀,成为一代又一代校友自觉践行的行为准则,形成师生共同的灵魂“背影”一样的精神坐标。
学校文化品质的高低,代表着学校教育品位的高低。学校理念系统的水平,展示着学校文化的水平。
如何建设独具风格且不可替代的学校文化,避免陷入千校一面的窠臼,既让学校师生广泛认同,认为是“我们的”文化,又有鲜明的区分度、辨识度,让教育同行感觉“非你莫属”呢?
在实施河南大学“高校引领中小学内涵提升研究”项目中,我们和一线学校一起建设或升级改造学校文化理念系统时,总结出来几个方略,努力让学校文化理念系统上档次、有品位、有特色,并让学校的文化“活起来”,生生不息。
一、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寻根
学校文化有其渊源和发展流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是教育的文化母体,是学校文化必须传承的主流文化。经过千百年来无数文化精英的创造与岁月的锤炼,呈现中华文明的文字优美凝练、寓意深刻,富有教化意义。教育人所要表达的任何思想,几乎都可以从浩如烟海的中华优秀文化典籍中寻觅到恰如其分的表达,或者“稍加改造”就可以“为我所用”。
比如,林州一中的校训“功崇惟志,业广惟勤”出自《尚书》,郑州沪华国庆学校的校训“自强不息,敢为人先”等,都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活学活用。
二、从古今中外教育经典中觅宝
学校文化具有一定教育色彩,必须遵循教育基本规律。古今中外的教育经典,是千百年来教育圣哲的智慧结晶,有着旺盛的生命力,可以从中撷取符合自己学校需求的经典表述,或者采取“拿来主义”,就可以成为“我们的”主张。比如,孔子在《论语》中的很多金句,“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因材施教,循循善诱;有教无类,成人达己……”等,被很多学校当作学风或教风。诸葛亮《诫子书》中的“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不可致远”经常被学校凝练成“淡泊明志,宁静致远”,并作为学校文化。陶行知的“做中学,学中做,教学做合一”理念倡导的“知行合一”被许多学校当作文化理念践行。
三、从党和国家教育方针政策中找规
学校文化展现的是学校教育的风尚,必须要符合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和法律法规,以及相关政策要求。在这些规范性文本,特别是教育文件,包括课程改革的标准和实施要求中,都包含着文化建设的依据、内容和原则。我们一定要遵循这些具体的工作标尺、量规,去建设“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学校文化。
比如,有的学校的办学理念“以人为本,全面发展”,就是党的教育方针的基本要求,有的学校“立德树人,以文化人,教学相长”等类似的教风表述也都来自党的教育政策。
四、从学校所在区域文化资源中问道
学校文化是地域文化的一部分,是师生日常生活的文化环境和土壤,自然会受地域文化生态的制约与影响。每一所学校所在的区域,都有丰富且不同于其他地方的独特文化,包括地理、历史、人物、文学艺术、风俗等,其中优秀的文化传统和人文精神就是值得传承和弘扬的宝贵的学校文化与教育资源。地域文化中的个性或特色表述,是学校建设文化理念系统的重要根基、参考和借鉴,有的甚至可以直接拿来用。
比如,长葛新区实验学校在升级改造学校的文化理念系统时,就充分挖掘了地域文化的宝贵资源,让学校文化理念系统“独具风骚”。长葛市名来源于远古传说中的舞蹈音乐之父“葛天氏”,他开创的“不言而信,不化而行”的“艺术陶冶”式的美好社会理想世代相传。该校地处长葛新区,又是实验学校,就把新区面向未来创新的时代元素,区域历史源头葛天文化的艺术“美”之精髓,和教育使师生人生美好的追求进行“天作之合”般统整,形成“新·美”教育品牌,提出“为生命萌发一颗美好的种子”的理念,确立“创新至美,实干至好”的校训,“不言而信,不化而行”的教风等。
五、从学校文化积淀中探源
学校文化是师生精神的一种展现,是师生工作、学习和休闲等一切状态所呈现出来的思想风貌,是师生行动留给别人的印象图景。好的学校文化是慢慢浸润出来的,好学校一定有自己丰厚的文化积淀,找到烙在师生灵魂深处的“精神轮廓”或行动“背影”,就找到了学校文化的“魂”,即校风。脱离学校积淀去另起炉灶的文化,不是学校的真文化,很容易成为“两张皮”,或貌合神离。
所以,学校文化的建设或升级改造,是学校工作和文脉的一种延续或提高,不能和学校原有的根基割裂。特别是有历史的学校,经过诸多校友的智慧加持,不仅有历史、人物、故事和经典建筑等资源,也有淘尽黄沙始见金的积累,学校文化更多需要继承与发展、弘扬与传播、改良和提升。当学校文化不再适应社会的发展,出现新问题时,就需要与时俱进,也要做合理的分析和取舍。要相信前辈或先驱在建设学校文化时,也一定是负责任或遵循教育规律的,一定有科学合理的育人成分。在明确学校文化根基的情况下,我们要吸收其精华,再依据时代的变化和要求,对原有文化进行改造升级。
比如,开封二师附小始建于清朝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由近代著名的爱国女杰刘青霞捐资创办。刘青霞捐出家产帮助孙中山等革命先驱推翻清政府的壮举是“追求真理”,创建学校也是希望学生通过学习“追求真理”。在一百多年的发展历程中,经过历任校长和教师的努力,学校拥有了丰富的教育积淀和文化积累,诸如到现在都不落伍的教育理念和办学追求,以及至今仍然在师生中传唱的校歌,“铁肩担教育,笑脸看儿童”的师德传统,等等。对学校文化作与时俱进的提升,就是对学校建校以来各阶段文化进行梳理总结,最终凝练出学校目前的“尚真”教育,坚定了办一所“寻真理、养真性、启真知、做真人”的目标,以及建设“尚真求美,启智新德”的校风、“孜孜求真知,美美做真人”的学风,等等。
(作者系北京师范大学庆阳实验学校原书记,河南省教师教育发展研究中心首席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