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管理”走向“治理”:让学校成为教育真正发生的地方
作者: 张高非 骆新杰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而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要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加快推进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从“管理”走向“治理”,从而构建现代学校综合治理体系和发展机制。
学校高质量的内涵发展,离不开先进思想的引领,也离不开高质量治理体系的“保驾护航”。在软性与硬性因素的有机融合过程中,良好的文化生态才有可能逐渐生成,为学校的可持续发展注入强大的动能。
一、坚持问题导向,从“元概念”走向“现实实践”
提起“治理”,大多数人不自觉地会把“治理”等同于“管理”,从而又陷入另外一个误区——管理是领导的事,与个体无关。
治理原本是整治、调理的意思,后引申为引导、整顿、协作等,在传统意义上主要用于公共管理和国家政治活动。目前比较权威的解释是联合国全球治理委员会在1992年发表的《我们的全球伙伴关系》中对治理的定义——治理是机构和个人管理共同事务的诸多方式的总和,它使冲突或不同利益得以调和,并采取联合行动的持续过程,要求人们不仅服从正式制度和规则,也包括各种非正式制度的安排。
“管理”和“治理”,一字之差,含义区别却很大,传统管理的主体是一元的,学校治理的主体是多元的;传统管理是垂直的,治理现代化是扁平化的;传统管理通常是人治的,治理现代化是基于法治的;传统管理常常是单向度的,治理现代化是体系化、互动式的;传统管理体系是按照职权进行的科层分工,而治理现代化体系则是所有利益相关者在法律制度基础上的分工与合作;传统管理的方式是控制、命令、服从和执行,而治理现代化的方式则是协商、共治、协调和互动。
在学校治理中,不能只是依靠“硬制度”,还要充分发挥思想引领、校园文化、师生自治等方面作用,实现“刚性”与“柔性”相统一。
在现代学校管理体制建设过程中,创新学校管理方式,构建现代学校制度,以期实现学校从“管理”走向“治理”的转变,对于建立适应当下经济社会发展和满足教育自身需求的现代学校制度具有重要意义。
二、坚持体系创新,从“学校管理”走向“学校治理”
教育综合治理理念下的“学校治理”不同于传统的学校管理模式。传统学校管理模式的关注点是上行下效的执行度,而现代学校治理模式是依法依规进行整体调整以理顺关系,其着力点是学校管理效益和办学质量的提升。因此,学校要坚持体系创新,坚持学校治理与新时代同向同行。
学校治理是对传统教育管理的一种超越,是教育管理民主化的集中体现,是教育管理的现代形态。从“学校管理”到“学校治理”,不只是管理范式的革新,更是教育思想的转变、管理理念的创新,是现代学校发展的新走向。相较于管理,治理克服了人为性、单向性、封闭性、控制性、垂直性的弊端。治理重法治、循规律,要求政府、社区、家庭、教师与学生等主体共同参与办学,并以新的约束机制和激励机制优化制度结构,激发内生动力,增强主体互动,在多元主体和谐共建的前提下达成学校与社会、政府间的良好合作,进而实现善治愿景。
如果说管理的关键在控制,那么治理的关键就在引领和激活。2020年,教育部出台《关于进一步激发中小学办学活力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要“深化教育‘放管服’改革,落实中小学办学主体地位,增强学校发展动力,提升办学支撑保障能力,充分激发广大校长教师教书育人的积极性创造性,形成师生才智充分涌流、学校活力竞相迸发的良好局面”。
学校治理实践同样需要创新。在新时代学校治理体系建设实践中,新情况、新问题层出不穷。这就要求校长及时吸纳新观点、新理论,以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因此,在人工智能时代,学校领导者必须具备五种能力,即自主学习能力、创新实践能力、数据分析能力、自我认知能力和情感处理能力。
此外,学校要健全以党建引领为核心的协商议事机制,凝聚治理共识。在此基础上,学校应加强数字化、智慧化建设,不断推动学校治理模式创新与治理能力提升,让校园变得更加安全、人性化、温暖,更富生机和活力。
近年来,许昌实验小学在落实“学校治理”方面,实行扁平化管理,减少层级,实行分布式领导,明晰责权利。学校探索年级制、学科制、导师制相结合的治理体系。纵向年级制,班子成员任第一级主任,落实一岗多责、首问负责、问责制,增强信息及时性,减少信息衰减。横向学科制,发挥教研员、教研组组长、骨干教师等关键人的作用,深入挖掘学科育人价值,形成学习过程与核心素养的联结。探索全员导师制,以教师角色转变撬动育人方式变革,以课程、课堂、评价、学校结构的变化回应学生成长的真实需求,形成围绕每一名师生发展的学习中心、服务中心,确保学校一切优势资源向学生倾斜、向教育教学一线倾斜。
三、坚持价值驱动,从“制度管理”走向“思想变革”
以许昌实验小学万通街校区为例,学校秉承“适合教育”办学理念,以“未来学校”教育形态为先导,聚焦学习、服务两个中心,让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地发展,做“吃得好、睡得好、运动好、心情好、品行好、学习好”的“六好”学生。
学校构建以学习者为中心的“三层”生态课程实践体系。一是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二是跨学科课程,主要包含学科协同课程、综合任务课程,以及紧贴时事、热点和教育难点的人生大课。三是非正式学习课程,学校以“一切有积极影响的元素都是课程”为理念,以学生为中心,在学科教学中,在学校生活的各个环节中,在每一次活动中,努力践行课程育人,提升学生核心素养,回归教育本质,改变学校教育生态。
学校实施无铃声课间。无铃声校园引发了学生学习方式的变化,信任型教学管理模式激发了学生从他控走向自主学习。
除每周一早上升旗仪式外,学校每天清晨开展“零点体育”活动,让运动成为全体师生的良好习惯,旨在“唤醒”师生,为一天的学习、工作、活动做好准备,也让学生在集体活动中提升团队意识。
学校高标准餐厅为学生提供优质加餐和午餐服务。午间课程分为食育课程、餐后自主时光、社会化学习三个阶段。一是食育课程,让学生吃得安全、吃得健康、吃得科学、吃得文明。二是餐后自主时光:教师可以对学生进行个别辅导;学生可进行自主阅读、班级小家务、桌游、演奏、绘画、科技等活动,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活动等习惯。三是社会化学习,通过小组学习共同体或“朋辈导师”两种形式进行交流和展示,旨在通过同伴之间的学习,培养“小先生”,提高学生的表达和沟通能力。
从规范到标准再到卓越,万通街校区正在倾力打造“适合教育”的“万通样本”。
四、坚持行动变革,从“单一主体”走向“多元参与”
学校治理体系项目组曾对学校不同年龄、不同学科教师围绕“实小的精神”“如何看待学生、教师、课程教学和学校管理”“你心中实小最美的模样”“从管理的角度谈传承”以及“对实小的期许”等话题进行交流。
关于“实小的精神”,大家提到最多的是传承、责任、担当、实干、较真、求真。
在提到“学校管理”时,大家感受最深的是,规范、公平公正、关注人文、服务意识强。有教师这样表述:“踏实干,就会被看到——学校不让老实人吃亏。”
提到“如何对待学生”时,大家感受最深的是,以学生为中心,爱、耐心、服务、尊重和情怀。让每个学生站在中央、每一个学生都被看见、自省。每个学生都不同、都重要。还提到了“生命在场”,无论是在课堂教学中、课堂评价中,还是课下与学生的相处和交流中,作为教育者,要做到:人在场,心也要在场。
关于“对实小的期许”,教师提到了“家长学校”,希望学校能开办不同年级的“家长学校”,定时为家长提供学习和引导……
这就是许昌实验小学学校文化治理的体现。学校坚持“以人为本,德法兼治”,在刚柔之间寻求平衡,以文化之力,营造一个和谐民主、蓬勃向上的学校氛围,增强各参与主体的凝聚力,形成治理合力。
学校治理体系现代化建设任重而道远。在中国式教育现代化与基础教育综合改革的要求下,从“管理”走向“治理”、从“制度”走向“文化”,已成为现代学校发展的现实需要。今后,我们要继续从宏观上厘清教育治理中的主体关系,促进多元主体参与,并进一步凝练上升为校园文化,使之发挥更大的“以文化人”功能。
(本文系河南大学和许昌实验小学横向科研“学校课程与教学质量提升及评价研究”的项目成果)
(本栏责编 再 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