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性文本的跨学科学习教学策略初探

作者: 刘岩

实用性文本的跨学科学习教学策略初探0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指出,实用性阅读与交流学习任务群“旨在引导学生在语文实践活动中,通过倾听、阅读、观察,获取、整合有价值的信息,根据具体交际情境和交流对象,清楚得体表达,有效传递信息,满足家庭生活、学校生活、社会生活交流沟通需要”。

跨学科学习的要旨是联结课堂内外、学校内外,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所以,在实用性文本学习中融入跨学科学习,能更好地引领学生拓宽求知视野,学会关注校园、关注家庭、融入社会。

一、实用性文本与跨学科学习的关联

实用性文本阅读,可以通过获取、整合有价值的信息,并有效运用到生活中,提升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

在教学中,笔者将实用性文本分为四类。1.叙事文本,包括人物传记、先进事迹等。2.说明文本,包括科普文章、事物说明文、物品使用介绍等。3.应用文本,包括书信、倡议书、演讲稿、解说词、调查问卷、实验报告等。4.跨媒介文本,包括新闻报道、文案宣传、公众号传播等。

跨学科学习重在引导学生围绕学习主题,将语文学科知识与其他学科知识融合,开展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语文实践活动。新课标明确指出,语文跨学科学习是为了让语文学习回归生活——基于语文,又跨越学科界限,整合多学科知识,解决生活情境中的真实问题。

针对第四学段(七—九年级)跨学科学习的内容,笔者设计了相关任务。1.学习撰写观察记录、实验研究报告。2.学习设计问卷及访谈、统计、分析,撰写调查报告。3.思考社会热点问题,列出发言提纲,参加班级讨论。4.围绕中华民族精神内核表达,选择专题进行学习与研究。5.参与文化活动,写出策划方案,制作海报,记录活动过程,并运用多媒体发布学习成果。

新课标在“课程实施”部分,建议关注不同学习任务群之间的内在联系。实用性文本与跨学科学习,二者有密切联系。首先,实用性文本和跨学科学习都强调语文的实践性,注重在生活中发挥语言文字的功用。其次,实用性文本和跨学科学习有相同的学习内容。实用性文本强调阅读科技作品,以及通过多种媒介关注国内外政治、经济、社会、科技、文化等热点事件。再次,跨学科学习成果多通过实用性文本展示。跨学科学习成果的展示载体主要有实验研究报告、调查报告、发言提纲、策划方案、宣传海报等,这大都属于实用性文本中的应用文本和跨媒介文本。

二、实用性文本跨学科学习教学策略

现行初中语文教材的实用性文本包含叙事性文本,如《伟大的悲剧》《列夫·托尔斯泰》等;说明性文本,如《大雁归来》《梦回繁华》等;应用性文本,如《最后一次演讲》《应有格物致知精神》等;跨媒介文本,如《消息二则》《首届诺贝尔奖颁发》等。

笔者在此以说明性文本《梦回繁华》为例,探究一下实用性文本的跨学科学习教学策略。

(一)实用性文本语言特点分析,确定跨学科学习主题

说明文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对客观事物进行说明或者对抽象事理进行阐释。按照说明对象,可以分为事物说明文和事理说明文;按照说明文语言特点,可以分为平实说明文和生动说明文。

《梦回繁华》是一篇介绍宋代著名画家张择端的传世名作——《清明上河图》的说明文。从说明对象来看,它是一篇事物说明文。从语言特色来看,文本大量运用四字短语,如疏林薄雾、农舍田畴、春寒料峭、结构精美、宛如飞虹等。这些短语具有很强的概括性,具有生动形象、凝练雅致、庄重典雅的语言风格。

到博物馆研学是跨学科学习的重要方式之一。文物解说词的语言特点也需要生动典雅。于是,笔者将实用性说明文本《梦回繁华》与跨学科学习结合起来,确定了学习主题——为《清明上河图》撰写解说词并向“听众”解说,让学生以语文学科为主,综合运用历史、音乐、美术、信息技术等学科知识,以研学方式开展跨学科学习实践。

(二)实用性文本学习内容选择,形成跨学科学习任务

学习主题确定后,教师结合文本引导学生进行分析:怎样结合文本学习来撰写解说词。师生经过讨论,归纳出如下几个特点。

要全面准确地介绍。《梦回繁华》从画作的题材、画意、概貌、具体内容、特点价值等角度全面介绍了《清明上河图》。学生可以融合历史知识,了解画家张择端创作这幅画作的历史背景,理解深层含义。只有深入了解北宋兴衰的历史,才能深刻地理解《清明上河图》的意旨。有学者认为,这幅画有揭示社会问题、劝谏统治者之意,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了画家对国运的思考。教师要引导学生面对纷繁的画面信息,运用历史知识形成自己的判断。因此,学生不仅要具备获取信息的能力,还要有一定的思辨、鉴别、表达能力。

解说词要条例清晰、突出重点。《梦回繁华》的作者按照空间顺序,从画面开卷处写到中段再写到后段,条理清晰逐一说明画作。作者还将整个长卷比作一部乐章,由慢板、柔板,逐渐进入快板、紧板,转而进入尾声,留下悠长韵味。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习一定的乐理知识,理解什么是慢板、柔板、快板、紧板等。这样,学生就理解了节奏由慢到快再到尾声,照应了画卷开卷、中段和后段部分。其中最重要的部分是画卷中段,描绘的是当年汴河两岸的繁华情景,人物密集繁杂,还出现了重要场景——一艘巨大的漕船正在驶过拱桥下方,场面热烈紧张,这恰似快板、紧板,扣人心弦。

解说词要生动典雅。教师可以引用文本中运用作比喻、打比方等说明方法,引导学生学会生动形象地进行解说,并展示学习任务(见下表)。

(三)实用性文本生活运用链接,展示跨学科学习成果

无论是实用性文本学习还是跨学科学习,都强调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或能满足沟通交流的需要,或能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教师要引导学生从文本中归纳出解说词写作的基本方法,并运用到实践中——向“听众”解说。

因《清明上河图》原件已不再公开展示,为了更好地创设学习情境,融合美术和信息技术学科知识,教师可以结合北京故宫博物院数字图书馆的电子图片和美术教材中的《清明上河图》插图,组织学生制作画卷。

比如,江苏凤凰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的八年级上册美术教材中第5课《盛世·汴梁》中,就将《清明上河图》巧妙地展示在教材里,我们不妨将教材中的画作进行裁剪、拼接,完成一幅缩小版的《清明上河图》,用于课堂教学。

需要说明的是,我们可以将教材插图进行复印后再制作,也可以运用信息技术制作成电子版手卷,通过多媒体展示出来。课堂上,学生一边展示手卷,一边向“听众”解说,“听众”可以是老师同学,也可以邀请父母家人。

同时,印发制作评价量表(见下表),让“听众”参与学习评价。

三、实用性文本跨学科学习教学延伸

在实用性文本跨学科学习中,如展示《梦回繁华》学习成果——解说《清明上河图》。学生不仅可以在课堂上展示学习成果,也可以将学习延伸到课外,利用数字版《清明上河图》向社会公众进行解说。这样既锻炼了语言表达能力、社会交往能力,又有利于弘扬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

笔者还设计了《梦回繁华》跨学科学习主题延伸学习活动——做几件与《清明上河图》相关的事。比如,1.观看《清明上河图》数字动态版展览。2.阅读与《清明上河图》相关的书籍,并做好阅读记录卡。3.制作一份文创作品,赠送给朋友。4.欣赏画作《千里江山图》,并写一份解说词。

总之,实用性文本的跨学科学习,基于语文,又跨越了语文学科的界限,融合了多学科知识,并最终指向生活、指向实践。教师要引导学生走出书本和校园,投身到广阔的生活实践中,沉潜在知识的海洋里,去学习、感悟、理解,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从而让知识变得可感、可知、可用。

(责 编 东 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