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借本土资源上活思政课

作者: 赵王卫

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在“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板块中指出,要“注重发现、利用学生中间和本地区的先进模范等榜样资源,引导学生向身边的榜样学习”“积极争取社会各方面力量的参与和支持,挖掘和利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和红色资源,如重要人物、重大事件、伟大成就、重要作品、重要纪念日、故居、馆藏文物等,丰富教育教学活动形式”。

近年来,笔者坚持把济源的思政教育资源及与学生息息相关的案例融入教学实践,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让道德与法治课堂活了起来,有效优化了课程的育人效果。在此,笔者围绕“巧借本土资源上活思政课”作几点分享,供大家参考。

一、本土的思政教育资源类别

(一)历史人物

历史长河中,济源这方热土历经洗礼,涌现出许多英雄人物。他们中,有人为国捐躯,有人敢与大自然抗争。他们不怕牺牲、无私奉献的精神映照古今,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源动力,更是新时代青少年的文化自信源泉。教师在讲授《守望精神家园》一课时,可以将本土历史人物的事迹和教材内容相结合,便于学生理解和接受,从而爱上思政课。

(二)红色文化

红色文化是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比如,济源烈士陵园、愚公移山红色教育基地等,这些本土资源极具革命性、认同性、地方性,可供教师在讲授民族精神、中国共产党的核心领导地位等内容时使用。因此,教师可以以学习党史、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契机,将济源的红色文化带入课堂、融进头脑,让学生形成政治认同、思想认同、理论认同和情感认同。

(三)特色产业

济源比较典型的特色产业是旅游和蔬菜制种。比如,济源依靠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建成了全球最大的十字花科蔬菜种子生产基地。再如,国家地理标志产品——济源天坛砚,已经有1800多年的历史。我们在传播中国砚台文化、书写文化的同时,也可以将中华文明展现于世界眼前。

(四)民俗文化

济源的民俗文化资源十分丰富,其代表有王屋琴书、黄河船工号子、济渎庙等。这些民俗文化资源,反映着不同时期的济源历史文化特色,将其与思政课教学内容相融合,能够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

(五)地域发展

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到现在,济源的经济社会发展速度一直比较靠前,特别是近几年来,其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已位于全省前列。教师在讲授“走向共同富裕”“创新永无止境”“新发展理念”等思政内容时,可以将“济源把发展白银产业摆在重要位置,高标准打造中国白银城”“积极响应国家号召,落实乡村振兴政策,大力发展乡村产业”等作为案例,让学生的学习体验更深刻。

(六)校园文化

校园既是实施教育教学工作的主要场所,也是学生学习和活动的主要场所。教师应以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为己任,打破传统教学单一化的局限,将校园文化渗透到各个环节,真正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比如,可以多开展一些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活动,切实把“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统一到实践活动中,推动学以致用、知行合一。

二、本土资源融入思政课的策略

(一)课堂活动化

课堂是思政课的教学主阵地。教师要充分发挥本土资源的思政育人价值,就需要对收集的资源进行研究,将其融入课堂教学并发挥教学价值,从而引领学生健康成长。

比如,教学《勇担社会责任》时,教师可以将教学目标集中在帮助学生明确社会责任、引导学生积极服务和奉献社会等方面,组织学生参加敬老院献爱心、校外捡拾垃圾等活动,让学生理解“生活在社会关系中的每个人,除要享受权利外还必须承担义务”的深意。再如,在讲授《共筑生命家园》时,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参观风力发电厂、污水处理厂等,让学生切身感受党和政府在环境治理方面所作的努力。

(二)教学活动本土化

济源是革命老区,拥有的一些思政教育资源与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的教材内容有着紧密联系,教师设计教学活动时可倾向本土化。

比如,教师在讲授《生命可以永恒》一课时,可以向学生讲述当地革命烈士的事迹,并提出“革命烈士已经牺牲多年,为什么每年还有很多人去缅怀他们”等问题。接着,教师可以通过播放劳动模范接受采访的视频,设置“视频里的劳动模范在现实生活中从事什么职业”“为什么不同行业的人承担的使命不同”等问题,引导学生分小组开展讨论等学习活动,并以小组为单位寻找答案。

再如,教师在讲授《增强生命的韧性》一课时,可以让学生采访身边的同学、老师,使其在了解身边榜样事迹的过程中感受生命的韧性,提高自身适应社会、应对挫折的能力。

又如,教师在教学“文化自信”时,可以向学生介绍“天下第一洞天”王屋山、“四渎”之一济水,分享土馍、鸡蛋不翻等传统美食,或者带领学生参观济源博物馆,感受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从而坚定文化自信;教学“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时,可以结合当地的发展成果,让学生了解党和国家的惠民政策,从而加深对“以人民为中心”的理解;教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时,可以向学生详细介绍各级人大代表的选举过程,加深学生对其的理解与认识。

此外,在讲授有关法律法规的内容时,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参观派出所、人民法院等单位,近距离了解警察、法官的工作内容,进一步增强法治意识,助其成长为社会主义法治的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坚定捍卫者。

总之,在初中阶段的思政课教学中,教师充分利用本土资源,有利于把“社会大课堂”和“思政小课堂”结合起来,起到充实教学内容、激发学生兴趣、优化教学效果的作用,使得思政教育“活”起来、“火”起来。

(责 编 于 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