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论“爱的情感教育”的培养
作者: 张秀辉《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指出,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道德与法治课程是义务教育阶段的思政课。具体到“爱的情感教育”,其具体内容表述为:“对家庭有深厚的情感,热爱家乡,热爱伟大祖国,热爱中华民族,自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己任的使命感。”笔者认为,培养学生从爱自己、爱家人到爱祖国,是落实立德树人课程目标的有效方式。
一是爱自己。进入初中,学生的自我意识开始觉醒,会思考一些与自身相关的问题——我是谁?我的能力如何?我要成为怎样的人?别人如何看待我?
七年级上册第二课《正确认识自己》,是“成长中的我”的第一部分,分为“认识自己”和“做更好的自己”两目话题。第一目主要讲解“正确认识自己”的重要性及认识途径,第二目进一步讲解“学做更好的自己”的途径。本课引导学生学会用理性的态度面对他人的评价,以接纳自己、完善自己为落脚点,帮助学生学会“爱自己”。
二是爱家人。初中生既需要家人的呵护、关爱,又容易在日常相处中与家人产生矛盾。在发生矛盾后,又容易表现出自我封闭,不愿意与人沟通。因此,我们要帮助学生学会感受父母之爱,学会与家人的正确相处、交往,建立和谐关系,做到遇事冷静包容、积极向上。
七年级上册第四课《幸福和睦的家庭》,引导学生“体会父母为抚养自己付出的辛劳,孝敬父母和长辈。学会与父母平等沟通,调适‘逆反’心理”。基于《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本课围绕理性思维、健全人格、责任担当三个方面展开,引导学生感受亲情,养成宽和待人、有感恩之心的品质,学会正确认识外界事物、理性分析矛盾和解决实际问题。
三是爱祖国。笔者认为,爱的情感是将国家、家庭和个人连接起来的一种情感,是一个人对自己、对家庭、对国家的归属感、认同感、责任感和使命感,是对人民幸福、国家富强展现出来的理想追求和行为担当。培养学生爱的情感,有助于学生塑造正确的“三观”,对促进学生健康全面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在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二课“创新驱动发展”的教学过程中,我们依托教材内容,帮助学生了解新中国发展的脉络,介绍我国在新时代取得的伟大成就和日益重要的国际地位,让学生深刻感受祖国的进步与繁荣,增强文化自信。
记得当笔者提出“在你心中,国与家有什么象征意义”时,有个学生的回答让人惊喜——“国家就是一片森林,我的小家就是其中的一棵树,而我是树上的叶子。许许多多的树簇拥在一起,享受阳光雨露,抵御风雨侵袭。”这真切体现了学生对“家”的理解、对“国”的感悟。作为教师,听到这个回答当然是无比欣慰的。
(责 编 东 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