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认同教育的路径探析

作者: 张玉龙

作为一名小学教师,我们肩负着培育学生正确政治认同的使命。笔者结合教学实践和思考,就如何有效培养小学生的政治认同分享一下体会。

一、政治认同的内涵

政治认同是指个人对国家政治体系、政治制度、政治价值观等方面的认同和接受程度。《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把政治认同作为中小学生的五大核心素养之首,并通过政治方向、价值取向和家国情怀等方面进行落实。小学阶段,进行政治认同教育,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国家意识和民族自豪感。

二、培养政治认同的途径

1.加强思政课程建设

在各科教学中,教师要适时融入思政教育,引导学生对国家、民族和中国共产党产生积极认同。要发挥课程教育的主渠道作用,通过生动有趣的案例、深入浅出的讲解及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形成正确“三观”,从小立志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

2.拓展政治教育资源

除了课程资源,我们还可以组织学生参观博物馆、纪念馆、科技馆等,观看爱国主义教育电影,还可以邀请专家学者、英雄模范等到校举办讲座,以激发学生的家国情怀。

3.营造良好文化氛围

学校可通过举办各种主题教育、演讲比赛、文艺演出活动,提升师生参与度,实现政治认同的自然融入,同时注意提高校园文化创建的指向性、目的性和连贯性。

4.发挥家长和社会的作用

要引导家长树立科学的教育观念,如举办亲子共读、亲子研学、家长开放日和家长课堂等活动,畅通家校共育的途径。要联合社会机构,对孩子们的成长施加良好的影响。宣传和教育部门要对社会教育起主导作用,与其他部门通力协作,净化学校周边环境,实施正向教育。

三、培养政治认同需注意的事项

1.尊重年龄特点和个性差异

以“我是中国人”这一身份的认同为例,新课程标准的教学目标是“梯次”认识:一、二年级小学生“认识国旗、国徽,知道自己是中国人”;三、四年级是“初步感知基本国情,为自己是中国人感到自豪”;五、六年级是“初步了解国情,具有维护国家利益和祖国尊严的意识与行动,形成中国人的身份认同感”。这体现了尊重学生的心理成长规律和年龄特点的原则,我们应有针对性地选择教学内容和方式,努力强化育人效果。

2.注重实践体验和自主学习

课程再好,举办的活动再丰富,如果学生不参与、不接受,效果都是零。我们要让学生融入丰富的社会实践活动,在耳濡目染中感受到思想政治理论是真实的,是可以触摸到的,要引导学生自己去思考、体验和感受。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还要深刻理解课程及教材的内涵和价值,不断反思自己的言行,帮助学生在自主思考中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责 编 东 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