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扎实与灵动兼具 情怀伴理趣共生
作者: 李宝虹李宝虹,郑州市第五十一中学语文教师。河南省特级教师,中小学正高级教师,河南省名师,河南省教师教育专家,郑州市拔尖人才,郑州市“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河南大学、江苏师范大学、四川师范大学等多所高校特聘国培专家、硕士研究生导师。出版有专著《做智慧快乐的班主任》,多次举办师德师风、专业成长和班级管理讲座。
身为语文教师,我始终认为,课堂教学不能人云亦云,不能做教参和教辅的“搬运工”,而应该深入透彻地解读文本,选择适宜的教学内容,设计匠心独具、扎实有效、具有语文本色的“灵动课堂”——灵活处理教材,引导学生发表独到、个性的见解,使课堂灵光闪烁,从而真正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助力其终身的长远发展。基于此,历经多年的教学生涯,我对语文课堂教学逐渐形成了自己的一套见解。
一、对于教学内容的选择与确定,要有自己的认识与思考
作为一门重要的基础课程,语文课应当有与之相适宜的课堂教学内容,其内容也应该有较高的趋同性。但个别教师还是习惯跟着感觉走,想教什么就教什么,想怎么教就怎么教。对此,王荣生教授就曾不止一次地提醒过。
经过不断的思索与实践,我确立了自己选择教学内容的“五根据”:根据文体特征、根据教材单元提示以及课后设计的“思考探究”、根据新课标要求、根据具体的学情、根据个人的解读,并以此来确定相应的教学内容。
以《社戏》为例。对学生来说,鲁迅先生的作品语言比较独特难懂,内容与他们的认知距离较远,所以文本内容的理解就是一道坎儿。学习此课时,我问学生读后的感受,他们普遍反映“不好懂”“看不懂”。我当即决定,逐段给他们进行讲解,让他们理解并感受其中的童趣。果然,临下课时,一名学生笑眯眯地对我说:“这节课真有意思!感觉时间过得特别快。”我想,这应当是学生对我最好的评价了。
记得有一次,我参加“全国初中语文同课异构教学展示研讨会”,同样讲授了《社戏》一课。此时,我面对的是一群语文基础扎实、理解能力强的学生,又考虑到此文属小说体裁,单元教学的总要求是“体会多种表达方式、感受作者寄寓的情思、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课后的“思考探究”“积累拓展”与此基本契合。再加上我自己对作品的解读:尽管是小说体裁,但它是鲁迅先生作品中为数不多的充满温情的作品,颇具散文的抒情特点。于是,我确定了这样的教学内容:结合文中所写的事件分析人物群体形象;体悟平桥村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特点;品读意蕴丰厚的语言,结合补充材料“我”在京城看戏的两次经历,感悟“我”对平桥村的浓厚深情。结果,这堂课讲下来,受到了很多与会同行的肯定和赞赏。
再如讲授《走一步,再走一步》时,其内容主旨均容易理解,编写意图所要求的继续练习默读、品味心理描写、感悟人生经验等,也都容易达成目标。深入研读后,我发现,文本在指导学生写作方面更有价值:取材于作者小时候的亲身经历,记叙过程中细腻的心理、动作等细节描写,使得语言生动形象——这是一篇典范的记叙文,这对于写作中不知道如何选材、缺乏细节描写、语言干巴枯燥的七年级学生来说,真是太有借鉴意义了。
尽管编写意图并未要求学习该文的写作,但我还是决定,把教学内容的落脚点放在这里。实践证明,这样的“改变”确实让孩子收获颇多。
二、教学设计力求匠心独具、风格灵动,激发学生的兴趣
仍以上文的《社戏》和《走一步,再走一步》为例。
确定了《社戏》的教学内容之后,我采取了既尊重教材又有重构与创生的教学设计。由文章结尾“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为切入口,引导学生在品读意味深长的词句中发现并研讨:“那夜”的戏其实不好看、罗汉豆也就那样,为何“我”在文章结尾却有如此矛盾的说法?该问题激起了学生的探究兴趣,由此入手,我引领他们分析感悟了平桥村美丽怡人的自然环境,热情好客、聪明能干的小伙伴群体形象,乡情淳朴真挚的社会环境。之后结合补充材料“我”在北京两次看戏的经历,学生顿悟:一切皆源于“我”对平桥村的深情怀念。在我的引导下,他们又进一步体悟到“情到深处不讲理”是文学作品的普遍特点,可谓水到渠成。我在解读文本过程中也被深深打动,因而依据课文内容写下一首诗《因为有你》。临下课时,我和全体学生合作,充满激情地朗诵了这首诗,以此作为整节课的结束。
不曾想,此课受到肖培东老师、蒋洪兴老师的高度评价,后来作为优秀课例刊发在《中学语文教学参考》上。
讲授《走一步,再走一步》时,鉴于教学内容确定为学习文本写作这个重心,导入之后,我让学生默读后进行小组讨论:如果让你给这篇文章评分,你会给出多少分?理由是什么?这一下激起了学生的兴趣。接着,指导他们采取文中“把困难分解开来逐一克服”的方法,分别从文章的标题、开头结尾、选材、语言等进行分析评价,讨论意见成熟后可派代表在黑板上板书理由。很快,整个黑板就被争先恐后的学生写满了。最终,学生感悟出文章“标题新颖别致,开头开门见山,选材取自亲身经历更具有感染力,语言上使用恰当贴切的动词、副词、形容词从而使描写细腻、语言生动形象”的特点,并表示要借鉴运用到自己的写作当中。
我趁热打铁,要求学生进行实战演练:用丰富的想象、细腻的心理和动作描写等,来补写文章的留白部分——好心的杰利是怎样去叫父亲来救“我”的?学生高涨的参与热情、展示出来的精彩写作片段,都充分证明:灵动活泼、独具创意的课堂教学形式的确能收到良好效果。
三、以身示范,点燃学生读书、写作的热情
我认为,对于学生来说,想学好语文,读书与写作是两项必不可少的基本功。为倡导和督促他们养成读书的习惯,我经常随身带本书,在早读、午读和晚自习时间随时打开来读,以期对学生起到耳濡目染的作用。课堂上,一旦有合适的机会,我也会向他们推荐书目。我还常常在上课前抽出三分钟时间,让学生上台分享自己读过的好文章及读后感,以此督促、影响他们。
教学之余,我喜欢通过写散文来表达自己对生活的感悟、见解等,每每有文章发表后,我会相机展示给学生,甚至会把自己的文章引用到课堂教学中——我想以此激发和引领学生的写作热情。
上公开课《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时,为创设教学情境,我首先给学生展示了自己参观圆明园时拍下的照片。当一处处精美而残破的建筑物真实地呈现在眼前时,学生惊讶而痛惜的表情、不绝于耳的叹息声表明:他们的心灵受到巨大的冲击和震撼。紧接着,我给他们呈现并朗读了自己撰写的散文《终见圆明园》,令人痛心的内容加上我低沉舒缓的语调,很快将学生带入学习氛围。接下来,学生被带入我预设好的情境。课堂的最后,我要求他们谈学习感悟,一名女生在发言时,因为过于激动,竟哽咽难言,这样的情绪感染了课堂上的每一个人。
我想,教师授课就应该发挥感染和带动作用,既让学生感到亲切,使课堂更具吸引力,又以言传身教的方式带动了学生的写作热情。
四、注重打造富有情怀和温度的课堂
长期以来,我在课堂上力求做到三点。首先是教师激情洋溢,教态亲切自然,以增强课堂的生动性和感染力:与学生的对话自然而亲切,语言表达或风趣活泼,或富于激情,在传授给学生学科知识的同时,不失时机地把爱国情怀、正义感、责任感、审美观、价值观等植入学生的心灵。其次是充分尊重学生,与学生进行平等民主的对话,倡导实话实说,鼓励学生大胆说出自己对文章的理解和感受、学习中的各种见解和疑问等,敢于质疑权威,各抒己见。再次是多对学生进行鼓励性评价,同时评价要具体详细,有针对性和指导性。
长此以往,自然会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促使学生养成不盲从、不迷信的思辨性思维习惯,能够进行真实的、深度的思考,课堂上发言积极主动、思维活跃,使语文课堂不仅富于情怀和温度,还富于理趣。
记得有一次给省国培计划骨干教师培训班学员上示范课时,我讲了《天上的街市》。由于学生已经养成了大胆发表见解的习惯,课堂上表现得特别主动活跃,他们热烈讨论,踊跃发言,甚至还纷纷走上讲台与我合作板书并阐述理由,这些都令听课教师赞叹不已。
回顾过去,展望未来,深感语文课堂教学艺术的探索之路永无止境,我愿孜孜以求,且行且悟,努力使课堂保持“扎实与灵动兼具,情怀伴理趣共生”的理想境界。
(责 编 再 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