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劳动教育“1+N”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

作者: 马丛敏

“双减”旨在减轻学生过重的学业负担,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在这一政策背景下,小学劳动教育的实施就显得意义重大。在现代教育中,劳动教育正在逐步成为教育核心模块,成为实现全面育人的重要途径。劳动教育不仅有助于减轻学生的学业压力,还能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良好的劳动习惯和责任意识,对于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和创新思维也有重要意义。通过劳动教育,学生在实践中学习,体验劳动价值和乐趣,丰富知识和技能。

在“双减”的推动下,加强小学劳动教育,不仅是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必要手段,还是落实教育改革目标的重要环节。我校近年来构建和实施了“1+N”的课程模式来推进小学劳动教育。此模式主要以基础劳动技能训练为要点,并融入多种学科教育。这种课程模式能培养学生的劳动性格和技能,激发他们的劳动热情,也能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本文旨在为小学劳动教育提供有效的数据和理论支持,现分享如下。

一、“1+N”校本课程开发

(一)理论依据

“1+N”校本课程构想的理论依据主要是多元智力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综合素质教育理念。多元智力理论指出,学生的智力包括言语、逻辑、空间、音乐、身体运动、内省、社会交往等形式,而不限于传统的语言和数理逻辑。该理论为劳动教育跨学科整合提供了理论基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学生在实际情境中,要通过自身的探究和动手实践来建构知识。

劳动教育通过真实的劳动情境,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符合建构主义的核心思想。综合素质教育理念则强调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性,认为教育不仅限于学科知识传授,还包括实践能力、创新思维、社会责任感等多方面培养。该理念与“1+N”课程的多元化教育目标高度一致,为课程设计提供了指导方向。依据这些理论支撑,“1+N”校本课程不仅关注学生劳动技能的培养,还在多元智力、知识建构和综合素质方面进行了系统设计,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二)设计与开发

“1+N”校本课程结构的设计与开发,注重整合基础劳动技能训练与多元学科融合。基础劳动技能训练作为“1”,内容包括基本的手工制作、日常生活自理及简单维修等;“N”则代表多种学科,如语文、数学、科学、美术等,通过与劳动教育的有机结合,形成综合性课程。设计过程中,研究团队关注课程的实践性与连贯性,确保每个学段都有明确的劳动任务和学习目标。开发过程中,团队需共同参与,结合实际教学情况,制订详细的教学计划和活动方案,注重学生个体差异,提供多样化的学习路径。同时,团队借助信息技术和社会资源,丰富课程内容,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三)实例及应用

“1+N”校本课程开发实例之一,是在基础劳动技能训练课程中引入跨学科合作的项目。学生在学习技能的过程中,结合科学课对植物生长周期的探究实验,运用信息技术知识来记录植物生长数据,生成图表,进行分析。第二个实例涉及手工艺课与数学课的结合,学生运用几何图形知识来设计并制作木工制品。第三个实例是体育课程与劳动课程相结合,设置了农具使用与耕作比赛,既增强了学生体能,又提升了其实际劳动操作技能。这些实例体现了“1+N”校本课程在多学科融合中的具体应用,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1+N”校本课程的实施与效果评估

(一)实施方法

在“双减”背景下,实施“1+N”校本课程的关键在于整体教育框架的合理布局和细化执行。课程决定了基础劳动技能的核心内容,设计切合实际的劳动项目能够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掌握基本技能。各学科教师需按照“1+N”模式,将劳动教育贯穿于各自的学科教学中,并努力以丰富多元的形式呈现。教学中,教师多采用项目制教学法,指导学生完成具体任务,在操作中内化知识。

配合实际技能训练,学校设立专门的实践教室,让学生有机会上手实操。开展校内外结合的活动,增加实践机会,扩大实践空间,如开展校园生态园实践活动、社区服务等。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不同年龄和能力差异,分层设计劳动项目,确保各层次学生均能有所收获,有针对性地发展劳动技能。教师通过适当的评估和反馈机制,及时调整课程实施的细节,提高课程的实际效果和可持续性。

(二)评估方法

“1+N”校本课程实施后的效果评估采用多元方法,以确保评估的全面性和科学性。调查问卷法是通过设计有针对性的问题,获取学生、教师及家长对课程实施效果的主观评价与反馈。观察法主要用于记录和分析学生在实际劳动课程中的表现,特别关注学生的劳动积极性、参与度和技能掌握情况。访谈法被用来深入了解教师在课程实施过程中的体会与建议,以及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理解与感知。量化数据分析与质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则通过定量与定性数据的交叉验证,全面评估课程对学生劳动技能、创新思维和综合素质发展的影响。以上这些方法共同构建了一个全面系统的评估框架,有利于真实呈现“1+N”校本课程的实施效果。

(三)结果与分析

实施效果的数据显示,“1+N”校本课程提高了学生的劳动技能和劳动态度培养水平,学生在课堂与课外活动中表现出更高的参与积极性。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明显提升,在手工制作、项目设计等活动中取得多项创新成果。家长和教师也对该课程给予肯定,认为该课程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了学生的劳动品质。调查问卷和访谈数据的分析表明,我们的“1+N”课程在实际应用中的效果优良,达到了预期目标。

(本文系2024年河南省基础教育教学研究课题“基于课程标准的小学劳动教育‘1+N’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研究”的阶段性成果,课题编号:JCJYC2424010208)

(责 编 佳 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