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历史教学设计中学情分析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作者: 刘俊佑作为中学历史教师,要想有效进行教学设计,必要的学情分析是不可或缺的。然而在教学实践中,部分教师在进行学情分析时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如果得不到及时解决,将会对学情分析乃至历史教学设计的有效性产生负面影响。笔者现对学情分析环节所存在的普遍问题及解决对策进行分析探讨,以供参考。
一、学情分析环节存在的问题
(一)对学情分析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环节缺失
尽管学情分析对教学设计的作用不言而喻,但在实际教学实践中,由于认识不足而导致的教学设计过程中缺失学情分析环节的现象并不罕见。要想避免这种现象发生,历史教师需要摆脱“教师中心论”对自身教学行为的影响,自觉重视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地位,进而对学情分析的重要性产生清晰认识,认真开展学情分析,提高学情分析和教学设计质量。
(二)学情分析空洞抽象,偏离实际
有些教师在进行学情分析的时候缺乏实践调查和实际了解,往往以主观臆断代替客观分析,导致所得出的学情结论与学生实际差距较大,进而干扰到教学设计和课堂教学的有效进行。在笔者看来,学生“知道什么”“不知道什么”应当从学生口中调查得出,如果单凭教师猜测则很难做到有的放矢。因此,教师在进行学情分析时要通过实际调查与了解,对学生的学习特征有清晰明确的把握,避免因为主观臆断导致学情分析空洞抽象,与实际情况大相径庭,造成学情分析、教学设计的低效。
(三)只注重对学生共性的分析,忽略个性
在当前的中学历史学情分析实践中,关于“学生年龄段特点”或者说“学生身心发展水平”的分析可谓司空见惯。实际上,学生在某一年龄段的身心发展特点代表的是该群体的共性,具体到某一个体身上往往会呈现出与共性特征不一致的特征。进行学生年龄段特点分析本身并没有错,但如果只注重对学生共性的分析而忽略个性分析,容易使得由此设计的教学方案的普适性和针对性降低,并最终影响教学质量。因此,历史教师在进行学情分析时要正确认识“学生年龄段特点”等共性指标的实际价值,积极从实践中找寻学生的个性化特征,从而为制定合情合理的教学策略提供正确依据。
(四)只注重课前的学情分析,忽视课中和课后
学情分析作为一个完整的系统具有整体性,如果只注重课前的学情分析,忽视课中和课后学情分析,就容易影响学情分析的时效性,进而妨碍对学情的反馈与改进,并直接影响教学设计质量。教师应将课中、课后学情动态与下节课的课前学情分析形成“对接”,促进课前、课中、课后学情分析的有机结合,这是提高学情分析质量的必由之路。
二、解决突出问题,提高学情分析和教学设计质量
(一)提高认识,明确学情分析必须要做,且一定要做好
导致学情分析在中学历史教学设计中不受重视甚至环节缺失的主要原因之一,是在应试教育环境下,升学应考压力的因素。由于认真细致又周密完备的学情分析需要耗费较多的时间和精力,且学情分析效果的好坏往往是通过隐性的方式体现出来的,这样就导致部分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自动”忽略了学情分析,将其置于次要位置甚至置之不理。
因此,重视学情分析不能只体现在思想层面上,而是要在教学设计及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中都合理融入必要的学情分析,使学情动态被教师时时掌握,并努力发挥其最大效用。
(二)结合实际,关注学生的个性特征,掌握必要的分析方法
同样一堂历史课,不同班型的学生在对知识的兴趣、接受度以及课堂活跃度等方面可能存在不同的情况。比如,高中选科后,物理方向的学生对历史课的整体兴趣可能就达不到教师的期望。在学生的个性特征方面,可能存在一个班级中有一部分学生对政治史感兴趣,另一部分学生对经济史感兴趣,还有的对思想文化史感兴趣,等等。对此,历史教师要积极发挥教育智慧,在进行学情分析的过程中灵活应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和个性特征,努力达到教学设计效果的最优化。
此外,掌握必要的学情分析方法对分析效果也会有很大帮助。教师要在相关理论的指导下,结合历史学科的特征来合理选用有效的分析方法,努力确保所使用方法达成的学情分析结果既符合教育教学规律,又符合历史学科特征,还符合学生学习实际。当然,方法的熟练运用不能靠“纸上谈兵”,必须经过长期的实践探索才能获取成效。
(三)把握全局,注重课前、课中、课后学情的有机结合
就一堂课为例,其课中学情分析和课后学情分析只可能被下一堂的课前学情分析所借鉴利用,因此这种结合需要一定的时间作为积累。当教师通过总结归纳多次授课的课中、课后学情动态,就可以从中得出某些关于学情的规律性认识,并能够将其合理运用到课前学情分析中,促进教学设计更加完善。与此同时,课前学情分析越充分,课中学情分析才能够有的放矢,课后学情分析也能够关注更多问题,总结更多经验,由此便形成了良性循环。
在这个循环系统中,三者中的任意一方都与其他两方密不可分,任意一方的提升都会促进整个系统的提升,这便是整个学情分析过程呈现良性运转趋势的奥秘所在。因此,教师要在合理把控教学进度的基础上力争全面做好课前、课中和课后学情分析,以给教学设计提供更多解决问题、借鉴经验、发展完善的机会和空间,使教学质量稳步提升。
中学历史教学设计中学情分析环节所存在问题的解决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思想观念上的调整和具体行动上的革新,当然也少不了对以往经验教训的总结与反思。相信经过广大历史教师的不懈努力,更加科学合理、全面完备的学情分析模式将会在不断的实践探索中应运而生,从而为中学历史的教学设计提供更有力的支撑。
(责 编 再 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