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育浸润师生 创新引领成长

作者: 黄海燕等

本期嘉宾:

黄海燕 开封市第十四中学校长

周克强 洛阳市偃师区第二实验

小学教育集团党支部书记、校长

李照辉 灵宝市第四实验小学党支部书记、校长

李巧枝 中牟县朝阳街小学党支

部书记、校长

常秀萍

安阳高新区银杏小学南校校长

主持人:孙俭(本刊编辑)

导读:

美育是传承中华文明的重要载体,是增强文化自信的重要力量,是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增强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内容,具有陶冶情操、温润心灵、激发创新创造活力的价值功能。党的二十大提出建设教育强国、人才强国、文化强国等战略目标,要求建设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中国式现代化。2020年,中办、国办印发《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对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做出全面统筹部署。近期,教育部印发《关于全面实施学校美育浸润行动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美育浸润行动已列入教育强国规划纲要,成为教育强国建设的重大工程。

美育作为全方位育人的重要部分,对塑造青少年美好心灵具有重要作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做好美育工作,要坚持立德树人,扎根时代生活,遵循美育特点,弘扬中华美育精神,让祖国青年一代身心都健康成长。

近年来,学校美育工作受到重视,并收到了明显成效,但对标党中央、国务院的要求和人民群众的期待,美育仍然是教育改革中相对薄弱的环节,亟待对新时代美育价值功能再认识、再深化。《通知》的印发,为学校深化美育教学改革、实施美育浸润行动提供了根本遵循。新的征程上,学校美育也被赋予了新的使命。本期《校长圆桌会》以“美育浸润师生创新引领成长”为主题,共同探讨新时代背景下,学校如何园地制宜,创新教育教学方式方法,有效实施美育浸润行动,以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促进中小学生全面健康发展。

主持人:《通知》首次提出以美育浸润学生、以美育浸润教师、以美育浸润学校三个层面的任务,并提出阶段性实施目标,推动形成全覆盖、多样化、高质量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学校美育体系。请大家结合《通知》精神,谈谈对新时代背景下学校美育内涵的认识。

李照辉: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教育的根本问题,结合《通知》精神,我从两个方面认真思考了美育工作的内涵。

一是立足育人目标思考,即“培养什么人”。学校美育工作不是培养艺术家或者艺术人才,而是通过美育来陶冶人的情操、美化人的心灵,培育学生成为具有高尚情操的人,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2017年建校伊始,我校就确立了“好品格、好方法、好身心、好眼光、好能手”的“五好”育人目标,其中“好眼光”就是美育的目标。

二是围绕育人方式思考,即“怎样培养人”。作为城乡一体化均衡教育改革试点校,我校美育工作立足乡村,接轨教育前沿,从校园文化建设、专业艺术教师招录、黄帝文化“八大工坊”创建等方面一体推进,让美育教学更注重内心感知、情境体验、创意实践,为师生提供感悟生活、审视自我、体验美的机会,让他们成长为具有独立思考能力和审美能力的公民。这与《通知》精神是高度吻合的。

李巧枝:有人认为学校美育就是艺术教育。认真学习《通知》精神,可以让我们对新时代背景下美育的内涵有全新认识。

一是多元共生的美育主体。《通知》明确指出了美育的主体分别是学生、教师、学校。这就要求我们正确认识多元的美育主体之间的共生关系,在重视学生美育的同时,更要重视学校环境育人和教师为人师表的美育功能。

二是多维共进的美育体系。《通知》让我们清晰地看到以“浸润”为目标和路径的多维共进的美育体系。这不仅包括了学生、教师、学校三个层面,而且涵盖了美育课程、美育活动、学科融合、文化熏陶等多个维度,将美育融入德智体劳等各方面。如此,“五育”融合,形成全学科、全方位、全覆盖的多维共进的美育体系。

三是多措并举的美育行动。《通知》中明确了美育工作的“八大行动”指南——从课堂教学到师资培养,从实践活动到评价机制,从校园文化到社会美育,从乡村美育到智慧美育,为全面开展学校美育工作指明了方向、明晰了内容、指出了方法。

常秀萍:新时代,学校要积极提升师生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这是“树立正确价值观,建立崇高理想和信念,形成以美育人、以美育德教育新格局”的重要途径。

第一,学校要重视美育课程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强化校本教研,丰富艺术课程资源,创新教学方式方法,打造活力课堂,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第二,学校要重视学生审美能力的提升,引导学生从艺术美的角度来审视生活,多途径汲取美的力量,塑造健全的人格。

第三,学校要重视传统文化的美育浸润。一方面,要打造以传统文化为主线的昂扬向上、充满活力的校园文化;另一方面,要组织师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引导师生感受中国式现代化新风尚,讲好中国故事。

第四,学校要加强美育与德育、智育、体育、劳动教育的融合,跨学科推动美育教育教学成果转化,以实现“五育”融合。

主持人:《通知》指出,以美育浸润学校,打造昂扬向上、文明高雅、充满活力的校园文化,建设时时、处处、人人的美育育人环境。校园文化是师生的心灵家园,那么,学校如何将美育融入校园生活,营造良好的美育氛围呢?

黄海燕:在校园,我们创建了开放式的校史长廊、文化长廊、图书角。在校史长廊,师生可以感受飞檐翘角、黛瓦白墙的传统建筑之美;在文化长廊,学生可以感受游云惊龙、鸾漂凤泊的翰墨之美,还可以自由对弈、赏画读诗、抚琴探幽;在图书角,学生能够觅一处清雅,伴几本好书,汲取知识力量。

教师是美育的重要传播者,我校建立了“教师联盟”,致力提升教师美学素养。在这里,教师可以学习茶艺、古琴、国画、书法、太极拳等传统文化,以茶养心、以琴载道、以画传情,不断提升美学素养。

同时,我校重视开展美育活动。比如,“一场与版画的约会”活动、“一草一木会说话,一墙一壁皆育人”校园寻美活动、“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赏雪活动、“银杏树上银杏果,银杏树下你和我”银杏叶创意作品展等,让学生沉浸式体验美的风景、美的意蕴,于无形中提升审美品位和能力。

周克强:校园是学生认知、审美、思维、价值观形成的根本场域。因此,我校重视场景化学习,用“独特的语言”,让学生拥有“致美的享受”。

建筑设计彰显美。我校在规划设计校园时,将“源创教育”理念融入其中,体现育人的功能。如对应文明起源,设计了农耕园,还原了人类文明进化的历程;修建四大发明广场,力求传承薪火;设置星河长廊、望月亭、红领巾广场等,旨在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唤醒学生的审美认知。

空间设计启发美。如校园的阅览室设计,注重色调柔和、环境淡雅;舞蹈室、音乐室、书法室等功能室的布置,追求轻盈通透、高雅大方……富有审美和创造性的空间设计,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探索欲,从而促使其主动学习。

实践活动感受美。学校通过开展各种艺术展览、文艺活动等营造浓郁的美育氛围,让学生在参与活动中潜移默化地提高审美能力和创造力。

李巧枝:营造良好的美育文化氛围,要动静结合进行“一体化”建设,由内而外全方位营造美育文化。

美在精神文化。一所学校要有自己的精神文化内核,才能浸润出独特的校园文化。从办学理念,到“一训三风”,到未来愿景,都要紧紧围绕学校精神文化的内核进行凝练,确保学校文化的整体性、一致性和独特性。

美在物质文化。学校应对空间进行合理利用和科学布局,让墙壁说话,让花草传情,让物件润心,让美装点校园四季,溢满每个角落。

美在制度文化。制度文化是精神文化的内化与提炼,要确保制度文化与精神文化的一致性和协调性。

美在行为文化。文化不只是贴在墙上的文字、挂在嘴上的口号,而是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言谈举止、精神风貌。这就需要以活动为载体,以日常教学为抓手,开展丰富多彩的美育活动,让美处处彰显,让美浸润生命,全面营造由内而外、由静到动的校园美育文化氛围。

主持人:《通知》要求构建完善艺术学科与其他学科协同推进的美育课程体系,加强美育与德育、智育、体育、劳动教育的融合,推进艺术教育教学改革,将艺术教育的着力点放在发挥育人价值上。请大家结合学校实际,介绍一下美育教学改革的经验。

李照辉:学校结合“黄帝文化”,研发了特色课程体系(传统文化课程、地域文化课程、红色文化课程、廉洁文化课程、节气物候课程、巧思创新课程),按照课程标准开齐开足美术课,注重美育与德育、智育、体育、劳动教育的融合,把审美、情操、价值观方面的教育渗透到教学中,最终提高学生的审美与人文素养。

例如,传统文化课程从门神、年画的历史故事开始,师生共同探究文化的起源,深入挖掘传统文化的内在魅力,学生在课程学习中探究美、欣赏美、传承美,坚定文化自信。又如,地域文化课程以“黄帝铸鼎”精神为校魂,全面推广“黄帝文化”,学生听讲黄帝故事,尝试运用捏、搓、揉、按、压等立体造型方法,塑造黄帝时期的房屋、生活器具、兵器、人物形象等。再如,在巧思创新课程中,校园里的花草树木成为学生艺术创作的灵感,课堂上,学生将松果变成花朵、将树叶摆成动物造型,艺术创造力得到完美呈现。

周克强:提升学生的美育素养,课程实施是重中之重。实施美育不是简单传授音乐、绘画知识,而是在提升学生审美素养的同时,润泽心灵,激发创造力与创新意识,在美育和其他学科的融合教学中,构建发展学生多元能力的课堂。

我校通过一系列德育实践活动,让学生感悟红色文化,达到“以美求真,以美向善”的育人目的。如开发“红色研学”活动,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正确的三观,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

在“源创教育”课程体系下,我校艺术课程百花齐放。比如,我校蔡伦校区是蔡伦造纸的发源地.学校以此为契机开设纸文化课程,挖掘本土文化,激发学生的发明创造热情;创建河洛大鼓、茶艺音韵、剪出精彩等社团,开发非遗课程,让学生在艺术创造中充分发挥个性,在身心愉悦中拥有向往美、享受美的情感体验。

黄海燕:我校建立了以美术课、音乐课、书法课为基础,以校本课程和社团活动为补充,与其他学科交叉渗透的美育课程体系。学校研发了校本教材《民间美术——年画》和《美术》,开设了绘画社团、围棋社团、合唱社团、软硬笔书法社团、舞动音乐社团、版画社团、茶艺社团等,为学生的艺术特长发展保驾护航。

在教学过程中,其他学科也在有意识地渗透美育。例如,体育教师将中国传统武术、扇子舞等融合在一起,创编了武术健体拳操、太极功夫扇操;舞蹈教师从东汉七盘舞画像砖中获得灵感,用盘鼓舞的方式展现画像砖的动作,让学生穿着水袖脚踩盘鼓踏歌起舞,感受古典舞之美:语文教师在古诗讲解的过程中,强调“诗中有画、画中有诗”,采用了“艺化诗歌”教学方法,也就是引导学生将诗歌中的景、人画成画;劳动技能课上,教师带领学生编制中国结、做灯笼。这些举措,都能让学生在学科学习中感受美、创造美。

常秀萍:学校采取各种措施,推进美育教学改革,构建完善的课程体系,注重艺术课程与多学科课程协同推进。课程设置上,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兴趣和需求,在开齐开足国家规定课程的基础上,一方面开设国乐、民舞、刺绣、陶艺等多种美育课程,另一方面挖掘和运用各学科蕴含的品德美、社会美、科学美、健康美、劳动美、自然美等丰富的美育资源,加强教学资源建设,开发跨学科主题学习课程,发挥育人合力。

《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提出“突出课程综合”的课程理念,强调“重视艺术与其他学科的联系,充分发挥协同育人功能”。我校以美术学科为主,将语文、道法、劳动、音乐、舞蹈、戏剧(含戏曲)以及影视艺术(含数字媒体艺术)融合教学,进行“大单元教学设计”,以大主题或大任务为中心,对学习内容进行分析、整合,形成具有明确的主题、目标、任务、情境、活动、评价等要素的多种课型的教学设计。在教学中,引导学生综合运用不同学科的知识、技能,创作图画、编制戏剧脚本等,提高综合探索与知识迁移的能力。特别是在探究的过程中,学生综合运用各学科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有效提升了综合核心素养。

主持人:《通知》要求以美育浸润学生,全面提升学生文化理解、审美感知、艺术表现、创意实践等核心素养,丰富学生的精神文化生活,让学生身心更加愉悦,活力更加彰显,人格更加健全,那么,数字化时代,我们如何结合当今教育变革趋势和“双减”要求,进一步加强学校美育工作,从而提升学生的审美和人文素养呢?

黄海燕:随着数字化时代的到来和青少年身心发展的变化,美育数字化开始走上前台。学校要求教师熟练掌握数字化教学技术,让美育能够摆脱空间、时间制约,让学生更灵活、方便地学习。同时,在微信公众号平台及班级钉钉群不定时科普艺术鉴赏课、音乐鉴赏课、舞蹈鉴赏课。

学校的3D创客社团较为特殊,辅导教师由计算机、美术两个学科的教师担任。在活动中,美术教师会为学生讲解图画的颜色选择及阴影遮挡关系,计算机教师则指导学生运用计算机精准画图并立体打印。目前,学校的美育数字化改革还在尝试探索中,我们将坚持大美育观,全面实施美育浸润行动,加快数字化美育课程建设,为未来社会培养更多的栋梁之材。

李巧枝:数字技术的迅速发展,为学校美育的高质量发展更好地赋能增效,不管是师资力量的补充,还是学习方式的转变,抑或是多元课程的丰富,都得到了较好的改善与提升。

我们学校一直重视学生的书写,为此配置了智慧书法教室,其丰富的书法课程资源、先进的教学设备,确保了书法教学的高质量正常开展。

数字技术对学习方式的影响是有目共睹的,例如,我们学校的中国象棋社团成员在参加活动时,目睹了棋手与AI机器人对赛的场景,这不仅让学生感受到科技的力量,更让学生感受到中国象棋特有的文化魅力。

学生的全面发展需要丰富的多元课程做支撑。为了构建更为丰富多元的课程体系,为学生发展提供更大的空间和更多的可能,我们鼓励教师利用数字技术,通过空中课堂提升学生的美育素养,开发适合学生发展的多彩社团课程。借助数字技术,目前我校已实现“教师人人建社团,学生人人在社团”的多元课程局面。

(责编 林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