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双减”背景下的作业设计探析
作者: 王磊要减轻学生过重的作业负担,就要加强作业管理,科学设计作业。具体到初中语文作业设计,笔者有以下体会。
一、落实作业设计的要求
1.明确作业的学科依据。学校要组织教师学习《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把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发展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要组织各教研组研讨,积极开展探究性学习。
2.追求作业的多样化。教师要根据学科特点,设计多样化的作业,做到书面与非书面作业相结合,适当增加社会服务、劳动实践、体育锻炼和艺术鉴赏类的作业。
3.分层设计作业。教师要因材施教,发挥每个学生的长处。例如,教学《曹刿论战》后,教师可让基础稍弱的学生思考“鲁庄公‘鄙’在哪里”,让基础较好的学生解答“鲁庄公有哪些‘不鄙’之处”。前一问旨在巩固所学知识,后一问旨在提高分析能力。
4.追求趣味性。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学生对学习产生浓厚兴趣的时候,就会积极主动地完成作业。
二、作业设计的实施策略
1.重视开放性。例如,在进行古诗词教学时,教师可以提前让学生阅读、体会诗中描绘的情景。喜爱画画的学生,可以依景绘图;喜爱唱歌的学生,则可以结合诗词意境,找找类似的歌曲,并在课堂上咏唱。
2.增加趣味性。由于语文学科是基础学科,具有较强的语言属性,教师在布置作业时,可以采用多种形式提高趣味性,让学生充分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
3.坚持“高质适度”。以《安塞腰鼓》为例,可以布置“仿写文中的优美句子”的作业,以考查学生分析和构思句子的能力。
4.坚持多元创新。例如,在教学“学习演讲词”单元时,教师可安排多种作业。例如,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归纳不同演讲者的风格:选择课文片段,让学生进行即兴演讲。
5.坚持分层教学。比如,在完成《我的母亲》教学后,对基础较弱的学生,可以要求他们温习课文,抄写生字词并造句:对基础一般的学生,要求其找到自己喜欢的句子,有意识地去分析欣赏:对能力较强的学生,安排他们拓展课外内容,进行对比阅读。又如,讲完《散步》后,教师可以提出问题:①读完课文,你最喜欢哪一段?②课文主要讲了什么?描述一下自己的感受。
6.激发学生想象力。教师在进行课文分析时,可设计相关的作业,让学生发挥想象力,培养创造性思维,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和写作水平。
7.紧贴教学内容。无论从哪个角度设计作业,都离不开教学内容。例如,在教学《世说新语》时,教师可让学生根据课文来续写故事,培养想象力。教师要给学生提供思考机会,促其高质量完成作业。
8.改进作业评价。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把知识运用到生活中。语文教学除阅读外,主要分为预习、课堂学习、默写、写周记、小练笔等。教师要监督学生完成相关作业,并认真批改,进行科学评估,不断提高作业的质量以及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拓展能力。
(责编 东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