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依托“双减”助推家校共育迭代升级
作者: 桑蕾苏霍姆林斯基说:“最完美的教育是学校与家庭的结合。”良好的校风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帮助学生掌握更多知识,学会适应集体生活。而良好家风则可以培养学生好的学习习惯,养成健康的“三观”。因此,教育并非一方的独奏,家校合力、多方协作才能奏响美妙的乐章。
一、学校和家庭要领悟“双减”要义
“双减”主要是为了减轻中小学生的作业和课外培训负担,解放学生的课外时间,让学生成为时间和学习的主人,做更多自己感兴趣的事情。显然,“双减”政策落实好了,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给学生更多亲近大自然和发明创造的机会,彰显他们的个性。在“双减”背景下,需要进一步加强家校共育,构建高效沟通机制,从而回归家校共育实践活动的本源,形成教育合力,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
二、学校要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上发挥主阵地作用
一是提供专业指导,完善家校共育。在长期的小学教育管理工作中,笔者发现很多家长在教育孩子上非常上心,但并没有收到理想的效果。经过多方沟通和反思,笔者认为主要原因是家长缺乏科学的教育理念。对处于小学阶段的学生,大多数家长不愿意严厉地对待,却又不知道如何引导。这时候就需要教师出面给家长提供一些专业指导,优化家校共育的效果。
小学阶段的知识并不难,家长大多可以在学业上给孩子一些指导。但是在德育养成方面,很多家长不知道如何与孩子有效沟通,此时就需要教师给家长传授教育经验。
比如,要让孩子懂得谦让,这就是一个有难度的教育话题。教师可以站在专业教育工作者的角度,给家长提供参考,在班级群里给家长传授一些教育经验。在学了《孔融让梨》一课后,家长可以准备一大一小两个水果,让孩子自己挑选。如果孩子挑选了小的,家长就问问孩子为什么会这样选择。此时,孩子就会将课堂上的学习内容复述一遍。如果孩子挑选了大的,家长也问问孩子为什么这样做,同时提醒孩子回忆一下课上所学的知识。经过家长的提醒,很多学生会在第一时间纠正自己的做法,选择小的水果,表现出谦让的品质……教师可以经常在班级群里分享德育的教学内容,帮助家长掌握更多有效的教育技巧。
二是加强沟通协调,促进家校共育。小学阶段不只是教师有家校共育的意识,很多家长也有,只不过在日常教学的开展过程中,家长和教师难以找到契合点。很多家长在教育孩子遇到问题的时候,总是第一时间给教师打电话,而这个时候,教师有可能正在上课或备课,时间上的冲突也导致家校共育的低效。对于这个问题,笔者在开家长会的时候会告诉家长自己平时的工作安排,同时将自己的课表发给家长。如果家长有急事,可以提前看一看课表上的安排再和教师联系。当然,家长也可以将自己比较方便的时间告诉教师,如果有电话家访的需要,教师可以在这个时间与他们沟通,这样就可以更加高效地沟通协调。
三是巧设主题,家校合力共育。有时候教师没有提出明确的家校共育任务,很多家长就会主动询问孩子的在校状况。为了满足家长的需求,笔者认为,可以定期安排一些趣味化的教学任务。
教师可以星期为单位安排主题教学任务,例如,某个星期以“我是家庭小主人”为主题,开展德育养成活动。教师将这个主题任务发送到班级群里,让家长们了解,并根据主题给孩子设计一些活动。让孩子帮家长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有助于增强他们的劳动意识和成就感。有些家长鼓励孩子打扫卫生,有些家长鼓励孩子刷锅洗碗,等等。这在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同时,还可以提升他们的综合素质。家庭教育环节结束之后,回到学校里,学生可以将自己的劳动过程在课堂上分享,教师给出相应的评价。
三、家庭要积极参与系好孩子成长的“第一粒扣子”
一是家长要加强和学校沟通。教师和家长是平时接触孩子最多的人,家长需要和孩子的老师加强联系,加强对孩子的学情诊断。针对孩子的性格特点、兴趣爱好、学习的薄弱项和擅长项,家长要和老师一起商量如何扬长避短,以帮助孩子提高在校的学习效率。一方面,教师将学生信息反馈给家长,有助于家长了解学生学习状态、在校表现,同时也有助于家长了解教师的工作内容、任务、状态等,从而增进家长对教师的理解与信任。另一方面,家长将学生在家学习、生活的表现,以及家庭亲子关系、家庭教育情况等反馈给教师,也有助于教师全面了解学生,进而增强互信,提升合作共育意识。
二是建议家长加强学习。这不是要求家长都来学习学科知识,而是要了解领会“双减”文件中家校联动的内容。例如,家校双方以学习为逻辑起点,形成家校学习共同体,共同研读“双减”政策、家庭教育促进法以及五项管理措施等,促进双方进一步沟通,形成共育意识。
三是家长要和孩子沟通。家长要安排好孩子的居家生活,关注孩子的情绪变化,和孩子形成良好的互动。家长要先改变自身,再去改变孩子,教孩子先做人后做事,学会吃苦,学会抗挫,学会换位思考。家长要指导孩子合理利用在家时间,充分保障孩子睡眠,适度安排孩子参加家务劳动。
四是要加强科任教师与家长的沟通。科任教师可以从孩子具体的学习状况、课堂表现切入说具体的事,既有目标导向,又有问题导向。比如,孩子上课总是精力不集中,孩子做作业总是马虎了事,孩子某学科主要问题在哪里,等等。以孩子的成长细节为载体进行家校沟通.更容易引起双方的共鸣。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教育是提高人民综合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石,是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决定性意义的事业。”义务教育是国民教育的重中之重。成长路上,教师是传道授业的人,父母是孩子一生的榜样。一个优秀的孩子背后,都有教师和家长在奋力托举。“双减”之下,只有家校携手共进、合力共育,才能培养出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
(责编 阿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