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校共育的优化策略

作者: 辛金凤

在“双减”背景下,要实现“减负提质”,需要家庭与学校紧密配合、相互协调、形成合力。那么,如何有效优化家校合作呢?

一、让家长明确角色定位

家长作为与孩子接触最多的人,需要及时关注孩子的心理变化,做好孩子的心理引导,让孩子明白什么才是真正值得追求的,如何通过不懈努力实现自己的理想和价值,如何在人生路上少走弯路。同时,家长要以身作则,以积极向上的人生追求、谦虚认真的工作态度为孩子树立榜样,让他们在耳濡目染中受到正向影响。

二、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

不少孩子出现问题,根源往往是家庭教育的缺位。有的家长总是站在“上帝的视角”,以自己有限的认知去“控制”孩子,导致孩子产生迷茫、逆反心理。家长必须对家庭教育有正确认识,学会与孩子正确沟通,不能习惯于横加干涉或包办代替:要尊重孩子的选择,放手让他们自己去探索、去成长。因而,要引导家长自觉学习科学的教育理论,担负起引路人的责任,在孩子困惑时给予指导,在他们迷茫时注入正能量。

三、健全家校合作制度

学校可以按照学校、年级、班级的层次设立家委会,积极发挥家委会的作用:根据学段培养目标及学生身心发展特点,设计家长学校的授课内容及方式,把家校共育落实到具体的工作中,让每一位家长都成为家校共育的实践者和研究者。教师可以通过家访、学校开放日、微信平台等途径与家长沟通,让家长及时掌握学校制度、教学理念和孩子的在校情况。

四、促成家校形成教育共识

家校共育强调的是团结协作,前提是形成共识。学校一方主要负责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家庭一方主要负责孩子良好生活习惯的培养。比如,课后的亲子阅读、兴趣培养等,家长主要负责引导,落实学校的培养要求;而讲卫生、讲文明,培养责任担当等,则主要由学校提供培养、锻炼的空间。双方责任明确、分工合作、互相督促,教育效果自然就会好。

五、有效整合教育资源

针对教育资源现状,我们要善于利用社会资源和家长资源。比如,可以根据年级特点统一购置书籍,扎实开展阅读活动,为学生中高段学习打下坚实基础:可以和校外培训机构合作,将延时服务课程丰富化,真正服务于学生的发展;还可以利用家长的职业特点,让有专业知识的家长走进校园,对学生进行职业规划教育;等等。

六、追求教育多样化

我们要善用发展的、长远的眼光来看待教育活动,倡导处处是学习、时时是学习,彻底摒弃“唯分数论”。对学生的朗读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口算能力、社会交往能力等的培养,都可以通过家校合作的方式来进行,还可以让家长带领孩子走进社区,开展公共服务,实现家校共育。

(责编 莫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