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应当用好阅读之梯

作者: 李琳等

阅读似乎是极容易的事情,只要一人一书,便随时随地可以开始。阅读似乎又是极难的事情——不少人的生活里缺少书香弥漫的乐趣,一些教师朋友也缺少以书为友、专业不断晋级的体验。

有人说,热爱读书学习的人,也可能会把工作搞得一塌糊涂;有些人并不读书,事业上照样风生水起。是的,阅读不能解决所有的问题,但是热爱阅读的人知道,自己的心灵得到了怎样的温暖和滋养。抵抗生活的琐碎需要阅读,净化心灵、放大格局、提升境界,更需要持续不断地吸收高级的精神食粮。

我们会发现,优秀的教师往往也擅长写作。一位教师曾说:“读而不写,风行水上;读而写之,藕入深塘。”读写相通,而阅读就是教师提高自身输出能力的必要途径。时代飞速发展,教师只靠经验已经不能解决许多新问题。教师阅读的重要性人人都懂,但是读什么、怎么读,怎样通过阅读提升专业能力,需要我们深入讨论,一路同行。

主持人

李琳:林州市第三小学教师,河南省第六届“十佳”语文教师,安阳师范学院“国培”讲师。

嘉宾 党玲芬:海南省保亭县响水镇中心学校教师.2021年保亭县农村省级骨干教师引进人才。河南省优秀教师,河南省教育厅学术技术带头人。

梁波涛:镇平县彭营镇彭营中心小学教师,河南教师读书会管理员,新教育优秀种子教师。

吕娟:鹤壁市兰苑中学教师,正高级教师,中原名师,第二届全国“百佳”语文教师,全国“十一五”教育科研先进个人。

于德明:西峡县城区第三小学教师,河南教师读书会管理员,曾获国家、省、市级优质课一等奖。

赵香丽:郑州航空港区遵大路小学副校长,河南省教学标兵,善于培养青年教师。

话题一:老师“读什么”,各种书籍所占比例是多少

党玲芬:这几年,我有个很深的体会:越深入课堂,越发觉课堂的复杂性:越走近孩子,越对生命充满敬畏。

课堂是一个包含教育学、心理学、伦理学、社会学甚至生物学的复杂的“场”,只有掌握这些知识,才能有面对独特生命的智慧。这就需要我们通过有选择地阅读来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提升育人智慧。

魏智渊在《教师阅读地图》中指出,一个教师合理的知识结构应该由三部分组成:本体性知识,即所教学科的知识(50%);专业性知识,即基本的教育学及教学原理(20%);人类基本知识,即构成专业阅读广阔背景的各类知识(30%)。这在很大程度上给我指明了一条专业阅读的路径,我有意识地沿着这条路径进行阅读规划,使得自身的阅读做到了结构化。

同时,每个教师的智力背景、生活经历、知识积累、兴趣爱好等的不同,也注定了阅读的路径是各有洞天的,这就需要找到属于自己的书。我们不妨回溯自己的童年,沿着时间的轨道,梳理出自己的阅读史,借此来反思自己的阅读结构。

最后想说,功夫在诗外,真正的阅读是自由的。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潺潺小溪,每日不断,注入思想的大河。

梁波涛:本体性知识、专业性知识、人类基本知识,这三个方面不是各自孤立的,而是相互支撑的;如果比例不恰当,就不能实现教师阅读的专业化和结构化。

比如语文教师,学科方面的专业知识,笼统点说就是文史方面的阅读;具体点说包括汉语知识、古代文化知识、各种文体知识、各种文学知识等。作为教师这一职业来讲,要有教育学、心理学这些常规性专业知识。人类自身的基本知识,应该从人类学、美学、哲学这些方面的底蕴阅读获得。

无论是哪个领域当中,我们都要寻求能够奠定精神底蕴及学术根基、能够深刻促进成长的经典书籍。还要学会进行咀嚼性的知性阅读,就是能够快速抓住文本核心及框架,并持续展开对话、反思的那种阅读。

吕娟:“教师的阅读”决定了我们的阅读方式应是专业的、与职业相关的,而不是随意的阅读,所以在内容的确定上应当有专业依据,我比较认同的依据是教师专业标准。

《小学教师专业标准》指出,小学教师的专业知识包括小学生发展知识、学科知识、教育教学知识、通识性知识。《中学教师专业标准》指出,中学教师的专业知识包括教育知识、学科知识、学科教学知识、通识性知识。这个标准其实已经确定了教师的阅读内容。

在大学阶段,我们通过几年的师范专业的学习,这几个方面的知识家底还是有的,不过各自“贫富”不同,加上知识一直在不断更新,要求我们时时刻刻对照标准补足自身知识的短板。

教师的阅读内容各部分之间是否有一个合适的比例,我觉得这个因人而异。比如我们的专业发展已经到了很高的水平,要向更深处、更高处成长,那么通识性知识的比例就会增大。

话题二:老是记不住内容,读过就忘怎么办

赵香丽:一遍记不住可以多读几遍,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就是重复阅读。

有些书买来只是为了尝鲜,阅读的速度很快,收获甚微;有的则是太难读懂,读了没多少就又放下了。有时为一场讲座、一次课程研究、一次备课,又要重新读两遍或三遍。如赵桂霞校长的《建设一所新学校》,我读了三遍;任勇的《优秀校长悄悄在做的那些事儿》,我读了两遍。一些难啃的大部头也是这样,鲁子问的《小学英语教学设计》我读了两遍,现在还在反复读。所以我买了新书以后,常常会在书上标明购买日期、方式。

第二个办法是摘抄,买一个心仪的本子,按照时间顺序摘抄,标注上时间;还可以用五颜六色的书签贴条写上几个字,作为索引贴在书上,方便日后查阅。

第三个办法是用语音录制自己喜欢的段落。这样的朗读就是进行深度学习的过程。一是提升阅读理解能力,二是提升习作能力,三是高质量地积累语言。

一定要敬畏文字、尊重文字,这会让我们终身受益。记不住、读过就忘了,不能“甩锅”于脑子,还是自己读得少,没有建立起来对语言文字的敏感性,没有形成迅速提炼核心内容的能力。

读书让人提升,提升的目的是为了放下条条框框,去发现自己、成就自己、影响更多人。读书使人聪明,看到什么不是眼睛决定的,而是思维决定的,人与人的差别就是思维能力的差距。

于德明:凡读书,我必定准备笔和本。遇到一些富有哲理、带着光芒的句子,先标注,然后摘抄到本子上,方便温习记忆。在需要用时,随便扒拉扒拉都是干货。

还可以写读后感。一本书,若只是泛泛而读,必然像水过地皮湿,印象不深。写,则是取其精华的过程。书本的内容经过思考、分析、归纳,凝结为体会时,产出的文章就烙上了自己思维的印记,成为个体思想的一部分。

“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阅读也是如此,从小处、细处、实处慢慢做,笨办法也会产生好效果。

梁波涛:我们读书本来也不是为了记住。“六经注我,我注六经。”到底哪一种适合我们呢?我倾向于“六经注我”。因为我们读哪些书、怎么去读,都是我们自己来决定的。就是说,我们要成为书的主人才行。读别人的东西,要形成自己的知识框架。只有这时候,才能够清楚地感觉到自己是在主动寻找材料。读过的书,其实就是材料仓库,而自己是仓库的主人。

李敖曾经说过:最好的读书方法,就是为了写作而读书:要想搞明白一件事儿,最好的方法就是写一本书。

读过一本书,不写点什么的话,在逻辑上就是跳跃的,甚至是不连贯的。只有写出来才能够一步一步把思路理清楚。

话题三:如何开展跨界阅读

赵香丽:我认为真正意义上的“跨界”是不存在的。开卷有益,读书无界。有了大量的积累,量变到质变只是时间问题。

我学的专业是英语。很早之前,我读了余秋雨的《千年一叹》《行者无疆》,到2017年又读他的《中国文脉》。通过阅读余秋雨的作品,我又以书找书,读了季羡林等人的作品,最喜欢林清玄、朱自清的散文。外国作家里,我喜欢小说家毛姆,校图书馆里关于毛姆的藏书我几乎都读完了。

2014年,我开始读数学名家的著作,华应龙、俞正强、张奠宙、吴正宪等人的著作我都读过:后来又读语文名家的作品,余映朝、钱梦龙、于永正、窦桂梅、管建刚等。近期,我特别喜欢读肖培东和朱煜的作品。名校长中,我喜欢读任勇、赵桂霞的书;课程类的书籍,像崔永漷、周文胜的著作,都非常好;关于核心素养类的书籍,我主要读了林崇德的《21世纪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读了这么多以后,我发现足以打通阅读的“任督二脉”。

教育,首先是眼中有人。著名数学教师张宏伟在他的一篇文章中说,我不是教书的,我是教小学生的。所以他能把数学课上成语文课、科学课、音乐课。

其实不仅可以跨学科阅读,还可以跨学科学习,了解各学科核心素养。教学有法,但无定法。教育最终是人与人之间打交道,是人与人之间情感的沟通。

吕娟:如果阅读真的有“界”,对每位教师来说,都是非跨界不可的。教师的专业知识中已然包括教育知识、学科知识、学科教学知识、通识性知识,这其实已经在跨界了。比如“了解所教学科与其他学科的联系”,是学科跨界:“了解中学生思维能力与创新能力发展的过程与特点”,是学科教学到学生认知发展规律的跨界。

教师的跨界阅读,应该是在标准框架下的跨界。在跨界阅读之前,必须进行本体知识方面的阅读,比如学科课程标准、学科教学法、专业论文等。如果没有对学科的专业理解,跨界阅读的方向就有可能出问题。

我们必须立足于本学科,从学科育人的角度思考,将跨界阅读所获得的新思路、新知识,和自己所教的学科建立联系,使它成为学科网络上延伸出去的神经分支,而不是另立门户,“老死不相往来”。

于德明:徐文祥老师说过一句话:“所有的阅读都是专业阅读。”如果从这个角度出发思考跨界阅读,就更好理解了。没有哪一门学科,可以孤立于其他学科之外存在。

面对同样一本书,不同学科的人根本不必要拘泥于自己的学科,完全可以各取所需,实现和而不同的效果。身为语文教师,我也经常阅读贲友林、华应龙等老师的专著,每每阅读总会感觉受益匪浅。原因就在于,它打开了一扇全新的窗户,让你的视野更加开阔。此外,通过比对,我们能够取长避短,将其他学科的东西为自己所用。

大道归一。所有的学科,最终都指向一个目标——育人。只要瞄准这个目标,不管阅读什么书籍,都既是跨界阅读,又是专业阅读!

话题四:如何将阅读转化为“生产力”

赵香丽:要让专业阅读有用,就要把“读”和“用”紧密联结。我特别重视课后反思,贾志明老师说“课是药”,我说“课是药,反思是药引子,一饮而尽包治百病”。我们要把专业阅读与自己工作中的痛点、难点结合起来。在与作者对话的过程中,找到解决痛点、难点的方法。

吕娟:一定要正确理解“有用”两个字。教师阅读的有用,绝不是简单的套用课例、照搬方法。学生不同,教师不同,不好照搬:很可能我们看到的只是“形”,并没有领会其“神”,东施效颦自然不妙。比如许多语文老师读余映潮的课例,看到了板块式的明晰,看到了主问题设计的巧妙,但是忽略了设计的背后,是余老师对语文学科课程性质的深度理解,是对文本特质的精准把握。

在“读”和“用”之间,若没有教师的深度思考,那么“读”的效益就会大大降低,“用”的效果也会大打折扣。

入门级的专业阅读一般是读案例。案例最容易学用,也最容易误用。所以读的时候,要从“教了什么”,思考“为什么教这些”;从“怎样教的”,思考“为什么这样教”。用的时候,也应该思考“我班学生会什么、哪些能教、哪些要改?我班学生有什么特点,哪些方法可用,哪些不可用”。用过之后,也要再和案例比较,思考成败的原因。

党玲芬:如何使专业阅读有用?我觉得首先在于思考和打通,阅读时多进行联系与比较,才会有一种精神上的通透与获得感。

以读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为例,阅读与学生自尊心、个别对待、评分等相关的建议时,我会同时阅读阿莫纳什维利的《孩子们,你们生活得怎样》等书;读到与学生阅读相关的内容时,我会同时阅读《朗读手册》《打造儿童的阅读环境》《班级读书会ABC》等书,构想并开展自己的班级阅读工作:阅读家校合作的相关建议,我尝试在班级建立家校沟通的有效办法,向家长推荐苏霍姆林斯基的理论,提高家长的教育素养。所以我发现,打开一本书,读到的往往是自己。

另外,还要注重阅读方法的选择。我们要努力通过对书籍信息的梳理、批判、选择,在反复对话中,将有价值的东西吸纳,内化到自己的知识结构中,从而使原有结构得到丰富、优化甚至重建。这样,当我们在实践中遇到相似的情境,便可以迅速调度阅读所得,以指导实践。

主持人点评:

教师阅读一定要强调专业性。教师需要学习精深的学科专业知识、广博的教育学和心理学常识,这样才能让自己站稳讲台,帮助学生科学解决成长中的问题,愉快地与不同的家长打交道。这样,我们就会感受到工作的幸福和职业的尊严。

教师阅读更要广泛。除了专业知识,除了生动有趣的小说、诗词、戏曲等文学作品,还要多多进行社会、科普等不同方面的阅读,让自己能和不同的学生、家长都有话可说。

阅读需要有规划、讲方法,特别是目标明确的阅读。我们可以思考:为实现这样的目标,我需要从书中获得怎样的支持、我需要阅读哪些图书?在面对一本书时,可以问自己:书中哪一部分可能符合我的期待、哪一部分要细读、哪一部分可以跳过?阅读过程中更要带上自己的实践经验,带上情感来读,这样才能避免“尽信书不如无书”的尴尬。阅读后,更要思考:对于我期待的答案,作者是怎样回答的?对此,我是部分认同还是全部认同。

再高效的阅读方法,都需要在大量阅读实践中才能领会。阅读是一个向下扎根的过程。毫无疑问,这个过程是辛苦的。只有心灵坚定、澄澈,思维的根才有在黑暗中探索的力量,才能持之以恒、百折不回。阅读又是个幸福、充实的过程,你会慢慢尝到阅读的乐趣,渐渐享受到阅读带来的红利。于是,在不知不觉中完成一次次幸福的蜕变。

阅读使人包容,看到生命的多元和广阔;阅读使人清醒,看到天地众生,更看到自己;阅读使人强大,不断从书中汲取到面对困难的力量和勇气;阅读使人美好,让心灵、语言和行为更加舒展自如……教师职业生命的美好离不开持久的阅读。朋友们,让我们一起阅读吧,用阅读助推专业成长,助力生命拔节!

(责编 莫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