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分享”成为向上的动力

作者: 沈丽新

在一个普通的工作日,与两位朋友的前后对话,让我陷入了思考。

一位朋友留言:有一次我在你们小区侧门等你。侧门很小,你出来的时候,一个外卖员正匆匆地要进去。你一边后退一边对外卖员说:“你赶时间,你先过。”我很感动。后来,我也会尽量礼让外卖员、快递员。

一位同事跟我聊天:工作了这么多年,只有现在的五(6)班孩子称呼我的时候都用“您”字。平时班里的学生也格外有礼貌,我感觉这跟你做过他们几年的班主任是分不开的。

我不禁将两者结合起来,得出一个推论:现在的五(6)班格外有礼貌,是不是与我日常与他们进行过诸多分享有关?

温和友善的分享式言说可以产生教化的作用。把令人抵触的说教,化身为面目可喜的分享,并逐渐积累,量变最终引起质变,教育也就真正发生了。

分享学生可以理解的思维模式——学习“心怀好意”

对他人要心怀好意,不要过分揣摩他人的动机,并据此来判定他人的行为……这些思维模式,大部分心智成熟的成年人都具备。但是年幼的儿童身受不同家庭教养,他们的理解与感悟是参差不齐的。

有一年,我组织一年级全班学生参加学校儿童节表演,需要每个孩子手持一个大苹果作为道具,唱一首关于苹果的英文歌曲。彩排的那天,我发现有两个孩子没带苹果。与此同时,有另外三个孩子都多带了一个大苹果。问他们为什么多带一个,他们说:“妈妈担心有小朋友忘了带苹果,影响我们班级的节目表演。”这三个孩子的妈妈就是“心怀好意”的典型案例,我及时在班级里当众感谢这三个小朋友和他们的妈妈,又通过当天的“家校联系”表达感谢。

在后来的正式表演那天,没有孩子忘带苹果,倒是有五个孩子都多带了一个苹果。这五个孩子中有一个告诉我:“是我自己要带两个苹果的,我也怕有同学忘了带。”年幼的一年级学生通过事例,是完全能够理解并效仿那份好意的,并在自己能力范围内为他人多设想一点。

2022年1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正式实施。我开始在“家校联系”里每天解读一条法规。我告诉学生:“爸爸妈妈不是生来就当爸爸妈妈的,他们也还在学习当父母的过程中。国家有关于家庭教育的法规,我就组织你们的爸爸妈妈一起学习。我觉得这样学校和家庭会更好地合力,更好地支持你们的成长。”教师不仅仅在乎学生在学校里的学习与成长,也关注他们的父母是否能够给予积极的成长支持。学生会在这些分享中感受到老师对自己的关注与重视。

延时服务实施以来,“校园里不能带零食”的规则逐渐被“可以带小点心,在延时服务时候吃”所代替。随之,送学生放学的时候,我时常在楼梯上看到各种食物残渣或者包装袋。我找机会告诉学生:“讲一个我女儿的奇遇!有一年,我们家去澳大利亚,下飞机后在机场过安检,海关工作犬围着我女儿的外套打转,然后坐下不动。我们一家人都莫名其妙,工作人员也如临大敌,立刻把我女儿单独带离队伍。最后在她外套里找到几片橘子皮。原来旅客是不能把水果带入澳大利亚的。经过我们解释,海关最后还是放行了。那么,我女儿的口袋里为什么有橘子皮呢?因为她从小就有一个习惯,所有的垃圾都不会随意扔地上。有时候在外面玩,吃了一个橘子或者喝了一瓶牛奶后,她会自觉地找垃圾桶。如果找不到垃圾桶,她就把果皮、空瓶先放口袋里,没有口袋就攥在手里,直到找到垃圾桶。这一次她是在去机场的车上吃了一个橘子,橘子皮就顺手放口袋里了。可见,小时候养成的习惯会延续很久。虽然那次我女儿闹了一个笑话,但是不乱丢垃圾的习惯却真的让她很受益。”

不是会被老师批评才不敢随地丢垃圾,而是应该真正养成习惯,不管是在校内还是校外都不随地丢垃圾,让自己成为一个文明的人,让自己生活的世界更卫生洁净。通过这些分享,学生能够理解教师的期待,并努力成为这样的人。

去年暑假前,我跟学生提起:“最近进出校门的时候我都觉得特别尴尬。”学生当然会好奇。我解释:“我每天进出校门的时候,总会降下车窗,跟门口值班的保安叔叔问好和道别。因为他们每天比我还早出晚归,非常辛苦。问候可以让他们觉得自己的工作被尊重,工作体验感就会愉快一点。但是最近我换了新车,车窗上贴了膜,一个星期内不能降下,保安叔叔会不会觉得我是一个失去礼貌的人?”小朋友们纷纷安慰我:“不会的!”也给我出主意:“一个星期后你可以降下车窗的时候,跟保安叔叔说一下原因。”在这些安慰与建议之外,学生定然能接收到老师“尊重他人”的好意,并内化于心。

分享学生可以效仿的言语表达——学习“口说好话”

言语不仅仅表达意思,也传递态度与情感。同样的意思,用不同的态度表达,产生的效果会有很大差别。有人说自己是“刀子嘴豆腐心”,其实只是“不好好说话”的一种找补,说出口的话如果像刀子扎向他人,难免留下不愉快的疤痕。人与人之间的嫌隙、误会、矛盾很多时候就是因为不恰当的言语表达造成的。教师可以多分享自己的各种“口说好话”。

随着快递行业兴起,我们家的各种纸盒越来越多,一开始我会及时送到楼下垃圾站。有一次,我把纸盒放在了家门口,想着晚上散步时候拿下楼。结果对门的邻居奶奶敲门,小心翼翼地问我这些纸盒是否还需要,她能不能拿走。我马上回答:“可以的。谢谢啊!省得我还得特意去一趟垃圾站。我家放门外的纸盒子都是不再需要的,如果您愿意帮忙,看到了就可以帮我拿走。”邻居奶奶表情就放松起来。既然纸盒已经不要,那么“你拿去卖钱好了”与“谢谢你及时帮我清理门口的纸盒子”,哪句话让邻居奶奶更自在?不言而喻。教师用合适的表达方式,彰显了对老年邻居的体谅与尊重。而学生在听教师的分享中,慢慢会理解“是否尊重他人有时候只是一句话的区别”。

去年冬天流感频发,很多人来不及准备好口罩和退热药。早上上班时,我看到保洁阿姨没有戴口罩,就把备用的口罩送给阿姨一个。我肯定不会说:“你不戴口罩怎么可以出来工作,如果你携带了病毒不是要传染给大家吗?”而是说:“阿姨您辛苦啦!要照顾好自己身体啊!身体好了才能继续工作。”这样的分享,会让学生理解好好说话有助于人与人和谐相处。

分享学生可以实践的行为准则——学习“身行好事”

每年学校都会根据不同的节日组织相关活动,旨在培养学生有“身行好事”的想法与行动。很多爱心人士做了很多善事,真正帮助到了别人。但是这些爱心人士离年幼的学生太远,学生很难去效仿这些陌生的爱心人士,也去做好事。

我是教师,格外关注未成年人的学习与生活。在过去多年里,我自己买了很多崭新的童书去偏远乡村慰问当地孩子,买了礼物去孤儿院慰问孤儿,给患病的陌生孩子捐款,给“留住乡村教师”公益项目捐款……这样的事,我都会及时与学生分享。关心儿童,在力所能及范围内献出爱心,我相信我的做法可以慢慢浸润学生。

我跟学生分享过:当我还没买汽车的时候,一到下雨天,最怕身边有汽车开过。有的汽车会开得飞快,我会被路上的积水溅一身。但也有的汽车看到行人的时候,就开得慢下来,不会让积水飞溅。我问学生:“我对雨天的汽车印象如此深刻,你们猜,等我买了汽车以后,我成了哪一种人?”他们都猜是第二种。我就跟学生继续分享:下雨天我经过公交车站台,会开得比较慢。那些等待中的乘客如果感受到很多次这样的善意后,他们开车时也可能会成为这样的人。我觉得你们长大后开车时,如果下雨天路边有行人,一定也会开得很慢。充满信任的期许本身就蕴含着赞美与肯定,学生会努力成长为这样的人。

校园是纯净美好的所在,但是并不意味着必须让学生与真实世界中的各种灾难隔开。世界上哪里有战争了,国内哪里有自然灾害了,哪里有重大事故了……我会选择性地告诉学生。我会说:每一种苦难都与你我息息相关,不要漠视远方的苦难,不要无动于衷,而是应该在有能力的时候,出一点力、尽一点心。人与人之间越和谐,我们生活的世界才更美好。那些把压岁钱捐出去的孩子,想必都曾经受过身边人的影响。而教师的诸多分享,都将会影响到学生。

教师与学生之间是需要真正有意义的连接的。当这样的连接建立起来后,教育才能真正发挥功效。一个教师与学生之间如果只有学科知识、成绩和纪律,是很难建立起有效连接的。

在很多教育现场,常常听到要求教师蹲下来耐心听孩子说话——这是没有错的,孩子自己的表达需要被听见。但是在师生关系里,听对方说话,不应该是单向的。教师的分享也该被学生听见,这些分享里,有对学生成长的各种指引。

因此,教师甚至家人日常做了些什么、有什么想法,即便与学科教学无关,若能对学生起到教育意义,都值得跟学生分享。因为,分享的不仅仅是一件件平常的事,更是一份份助人成长的动力。

(责编 莫荻)